小器大作:揭秘中国古代的核雕艺术

发表时间: 2022-09-13 09:28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鬼工逊人力,芥子纳须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清 核雕人物泛舟挂饰 研习社藏品

因被选入中学课本,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成为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古代核雕艺术的最初印象——精妙绝伦、巧夺天工。

魏学洢在《核舟记》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件核雕小舟,它长仅八分,高仅二黍,却细节齐备,处处精巧,船上的八字对联字字清晰,三个小人(东坡、佛印、黄鲁直)更是情态各异、惟妙惟肖。

清乾隆 陈祖章雕橄榄核舟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中国古代的核雕工艺始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还存有争议。

有人举出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片段推断战国时已有了核雕艺术——韩非子在《棘刺雕猴》的故事中提到“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意思就是说有个卫国人自称可以在棘刺尖端雕出母猴来迎合燕王。

但读完整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卫国人不过是招摇撞骗,还给燕王设下了半年不能入内功不能饮酒吃肉的禁制来拖延时间骗吃骗喝,也就是说,这种核雕艺术在当时更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清 陈子云雕橄榄核花卉扇坠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但另一方面,在陕西岐山的一座西周建筑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许多纽扣大小的龟甲上,刻着一些肉眼难以辨明的卜辞,这证明至少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微刻艺术。

从微刻到微雕的飞跃出现在何时?

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宋高宗朝,巧匠詹成雕刻精妙,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今余所见念珠,雕镂之巧,若更胜于二物也。惜其姓名不可得而知。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已经有了竹片微刻,元代有了雕镂甚巧的念珠,但孤证难成,结合现存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微雕艺术在明代才开始大范围出现

清 核桃刻诗雕人物图鼻烟壶 故宫博物院藏

得益于明清蓬勃兴盛的造物文化,尤其是雕刻艺术的进步,微雕艺术也顺势发展起来。

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自然也不会放过核雕,甚至颇为热衷,亲自操刀雕刻,还留下了一段玩核桃玩到遗忘国事的野史传说。

除了前文提到的《核舟记》外,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宋起凤《核工记》等都有关于核雕的详细记载。

清 核舟 辽宁博物馆藏

《古今谭概》中记下了《狯园》中的两件核雕精品。一件是吴地人顾四用桃核作的小舟,“大可二寸许,篷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其上作精细人物,还刻有对联“好风能自至,明月不须期”。

另一件则是以胡桃壳为原材,其精巧甚至胜过棘刺刻猴:

揭开,中间有象牙壁门双扇。复启视之,则红勾栏内安紫檀床一张,罗帏小开,男女秘戏其中。眉目疑画,形体毕露,宛如人间横陈之状。施关发机,皆能摇动如生,虽古棘刺木猴无过也。

清 橄榄核雕赤壁泛舟 福建泉州南安博物馆藏

而明末清初的宋起凤在《核工记》提到的核雕作品,则是一枚以桃核为原材料雕琢成一整幅山城建筑的绝世佳作,其中还有七个身份不一的小人,其灵感来自于《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康熙年间的高士奇还写过一篇《记桃核念珠》,108枚山桃核念珠各自刻出了不同姿态与装扮的罗汉,共合五百之数,颇得佛家偈语“芥子纳须弥”之精髓。

清 橄榄核雕人物图十八子手串 故宫博物院藏

从这些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的核雕作品类型有一定共通性:摆件、挂坠、配饰、念珠等等,这些都是王公贵胄、富商士人喜欢玩赏的物件。

明清时期的江南甚至流行这样的风尚——“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另一方面,其所选题材其实也是在迎合文人审美,如苏子泛舟。

当然,也有些文人认为核雕技术乃奇技淫巧,终究不雅,比如文震亨就在《长物志》中怒斥:“至于雕刻果核,虽极人工之巧,终是恶道。”但在恋物风尚的影响下,许多文人还是难挡其诱惑。

清 陈子云雕橄榄核松下高士扇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凝结大量人工心力的精美核雕作品珍贵又奢华,正能迎合富贾士人的奢侈消费偏好。

结合以上几种因素考虑,此时核雕作品的价格必定不低,那么,核雕作品的价格究竟几何?

《履园丛话》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乾隆年间的吴郡有个杜士元“号为鬼工,能将橄榄核或桃核雕刻成舟”,当时人称赞他的雕工“穷极工巧之能事”,其核舟作品一枚就价值五十两银,还有价无市。

清 杜士元雕橄榄核舟 常熟博物馆藏

而这些史料中频频出现的“吴地”、“姑苏城”、“吴郡”等词也告诉我们,明清时的核雕技术以吴地最为著称。

事实上,这一传统甚至历经民国也未断绝,甚至还延续到了如今。清末民初的《香山小志》中特别提到:

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

清 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无锡博物院藏

民国时期,太湖边上的舟山村在核雕领域打出了自己的名声,到现在已经有了成体系的核雕工艺,甚至被称为“核雕之乡”。

了解核雕工艺,首先要从选材开始。

对于技艺高超的核雕匠人来说,橄榄核、桃核、核桃、 杏核、松子等都是他们施展拳脚的天地。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技艺也被称为“鬼工技”,即非普通人力可及。

清 雕桃核花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桃核在古代核雕艺术品中最为常见,如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提到虞山王叔远“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除了其天然特性适于发挥外,还因为桃核本身就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人认为桃木可辟邪——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的道士往往还拿着桃木剑降妖除魔。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绝壁中就插有一柄桃木剑,已经有六七百年历史,仍保存完好,传说为吕洞宾所挂。

武当山“镇山桃木剑”

新年时有一种传统习俗就是分别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是为桃符,也就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的那个桃符,人们用它来祈福灭祸。故而,用桃核所作的核雕作品在古人眼中就有着辟邪功能。

《清秘藏》中则记载了另一位核雕名家夏白眼“能于乌榄核上刻十六娃娃”,橄榄核也是一种核雕常用材料。

现今核雕作品使用的橄榄核可根据材质和形态可分为铁头核、红金刚、黑金刚、紫袍核、黄胖核、牛头核、奶油核、水晶核等等,工匠往往会根据材质特性选择不同的雕刻题材。

清 陈祖章 微雕橄榄核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对于核雕艺术来说,选料仅仅是第一步,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核雕工艺。

这种特殊的微雕工艺不仅需要吸收竹木角牙玉石等各种雕刻技法后练就的娴熟技艺,还需要使用专配工具,尤其是放大镜的辅助。

核雕匠人使用的刀具种类尤为繁多,包括平刀、圆刀、尖刀、斜刀、剜刀、刮刀、锉刀、扶钻等等,这之下还有各种大小规格之分,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

清乾隆 核雕松溪论画图挂件 研习社藏品

方寸之间,分毫不可有差池,它既需要工匠谨慎克制,又需要工匠果敢利落。

核雕,是人工于“小器”上的极致大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