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最东端的北京市

发表时间: 2021-08-18 17:04

北京市海淀区最东边

(一)、北下关街道办

东至京包铁路,邻北太平庄街道办;西至白石桥路,邻紫竹院街道办;南至高粱河(南长河),邻八里庄(甘家口)街道办、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办;北至北三环西路邻双榆树街道办。街道办驻学院南路47号。

该地因位于西直门(和义门)西“关厢”的北关外,故名北下关。“关”者,城门也;“厢”者,侧也;“关厢”则为城门外的大街之侧的地盘,一般指城门外两三里之内的居民聚集地,由居民和店铺组成。“关厢”是交通枢纽、人流密集,还是城里高官、有钱人及皇家城外游玩的必经之地,所以是生财宝地。老北京城的城门外都有关厢,有的街道长些、居民和店铺较多,称大关厢。1950、60年代,随着老城门逐渐被拆除,城里城外连成一片,关厢的概念被人们逐渐淡化,多称“某某门外大街”,现朝阳门外大街过去叫朝外关厢,德胜门外大街叫德外关厢。

1928年之前,该地属析津府-大兴府-顺天府-京兆地方宛平县。1928年属北平市郊六区(驻海淀镇)。1951年1月成立北下关街道办,1954年并入大钟寺乡,1956年改隶北太平庄乡(1957年更名为街道办);1963年脱离北太平庄街道办,恢复独立的北下关街道办。

清代《日下旧闻考》载:“门外修治石道,西北至圆明园20里。”西直门外大街一直是通往西北郊的要道。解放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北方交通大学、国家气象局、中国水文地质勘察院、国家土地局、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单位迁此或在此建立。1968年建成首都体育馆,大跨度屋架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钢网架结构技术。1989年建成奥林匹克饭店(国家图书馆东边)。1990年建成中苑宾馆(动物园北侧)。

境域内的文化古迹众多。建于1761年的五塔寺(动物园西北侧),以金刚宝座塔著称;建于1513年的大慧寺(中央民族大学东边),其28诸天神像及壁画有文化价值;建于1292年的高梁桥,有“高亮赶水”的传说;高粱河上有宋辽古战场。

1、双榆树南里

东至中国农科院试验田,西至白石桥路,南到农科院北墙,北至北三环西路。该地位于双榆树南,又与双榆树北里相对,故名双榆树南里。原为躺碑庙南村、篱笆房2个自然村。1960年青云仪器厂始建宿舍楼。

2、大钟寺南村

东至京包铁路,西至中国农科院试验田,南至北京电视台艺术制作中心,北至北三环西路。该地位于大钟寺南,故名。原为大钟寺生产大队所辖自然村。这里的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是北京最大的菜篮子之一。

3、皂君庙

东至四道口路,西至农科院东墙,南至学院南路,北至农科院试验田。北下关街道办驻此。该地原有皂君庙,始建年代不知,1783年、1843年两次重修,主供皂君炉灶之神,是清宫御膳房祭灶之庙。至少在清代中叶就在庙附近形成村落,村以庙名。198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住宅。

4、四道口

东至京包铁路,西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南至净土寺,北至大钟寺。四道口原是两条古道的交叉口,一条由小西门(元大都城的肃清门,今明光桥)通往蓝靛厂,一条由西直门(和义门)通往南口(1905年修的京张铁路与之相合)。 道口产生,在元代;向北行,还有五道口、六道口、七道口。 解放前,四道口村只有7户人家,道口西侧路北有一个口甜水井,一个武姓人在井旁开设茶馆。

5、大柳树

东至北方交通大学,西至国家气象局,南至北京市磷肥公司,北至二轻局宿舍。该地原名太平庄。有一次慈禧太后沿御道(高梁桥路)去颐和园,到此地时,路旁一棵柳树繁茂的枝叶 挂住轿帘,慈禧随口赞道:“好大的柳树啊!”,遂定地名为大柳树。驻有城建一公司、国家土地局、二建三工区、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

6、净土寺

东至京包铁路,西至北方交大、红果园村,南至娘娘庙,北至四道口村南的空地。村因有净土寺而得名。净土寺,始建于明代,原名净土庵,民国初年已破败不堪,1921年由净山和尚主持僧事。1923年,段祺瑞曾修该庙。后来,建筑物逐渐坍塌或被拆毁。1982年,该庙最后的建筑物---西配殿被拆除。

1980年代,卫生部在此村南部建宿舍楼;同时此村北部统建居民住宅楼,形成居民区。

7、上园村

东至西直门饭店,西至林飞公司,南至高梁桥路,北至北方交大。解放前,该地仅有一张姓人的菜园子,由于地势较高,俗称“上坡”,上坡的菜园,故简称上园。1980年代,很多单位占地建设,把上园村与东部的慈献寺村连成一片。村东边的慈献寺建于明代,现仅存一座后殿,已为民居。

8、五塔寺村

东至动物园宿舍楼,西至白石桥路,南至南长河,北至国家气象局南墙。该村因五塔寺而得名。五塔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村内有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奥林匹克饭店、北京第四制药厂、六建二分公司、首体速滑馆等单位。五塔寺内有真觉金刚宝塔一座。五塔寺东约500米处还有极乐寺,现存大殿和方丈堂数间,在第四制药厂内。

9、太平庄

东北临高梁桥路,东至东升电焊机厂,西至北京第四制药厂仓库,南至南长河,北至钢铁研究总院。清末即名太平庄,为区别于北太平庄,又称西直门外太平庄。1988年统建住宅楼6栋,为动物园职工宿舍。驻有中苑宾馆等单位。

10、头堆

东至西城区运输二厂,西至东升电焊机厂,南至南长河,北至高梁桥路。清吴长元撰《宸垣识略》载:“西直门关厢北关往北,修石道20里,至圆明园。”每逢皇帝出行,要“黄土垫道、净水泼街。” 因此在路上,每1里设一间建堆子房,房旁有井,房里存 修整清扫路面的工具,以便“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此处是西直门关厢北关往北第一里地,这里的堆子房,也是头一个堆子房,故名头堆。

11、娘娘庙

东至北京北站(西直门),西至四道口路,南至北下关,北至净土寺。因有娘娘庙而得地名。娘娘庙原名天仙庙,始建于明代,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娘娘庙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司管妇女生育并保护儿童。明清京城碧霞元君庙最著名者有“5顶”。北下关娘娘庙不在“5顶”之列,非要排名的话,可以算第“6”顶。

12、北下关

东至北京北站(西直门),西至西城区运输二场,南至南长河,北至北京电力专科学校。原西直门外有东西南北4个关厢,出北关厢继续往北过高梁桥,即为北下关。元代即有北下关,清代为皇帝出京城去圆明园、颐和园等地的水路兼陆路起点。位于南长河上的高梁桥,始建年代不详;与桥相连有闸,名高粱闸,建于1292年。

(二)、北太平庄街道办


东至新街口外大街、昌平路,邻西城区德胜门外街道办、朝阳区大屯乡;西至京包铁路,邻双榆树、北下关街道办;南至内城(二环路)北护城河,邻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北至元大都北土城墙遗址,邻学院路街道办。街道办驻红联村1号。

北太平庄原为村庄,因位于太平庄北而得村名。1450年,瓦剌入侵北京,难民逃至太平庄,免遭战祸,故取名太平庄。辖区大部分在元大都城里。1928年之前,一直隶属于析津府-大兴府-顺天府-京兆地方之宛平县。1928年为北平市郊七区。解放后郊七区易名为北京市第14区。今北太平庄街道办辖域属于第14区下属的马甸、北太平庄、索家坟、明光寺4个乡所辖;1950年4月,4个乡合并为北太平庄乡。

1952年9月,第14区的昌平路以西部分(包括北太平庄乡)划给北京市第13区。1952年9月第13区易名为海淀区。1957年,海淀区北太平庄乡更名为北太平庄街道办。

1958年,五道口乡、北太平庄街道办合并为东升公社。1962年北太平庄街道办(含原五道口乡)又从东升公社脱离出来,恢复独立。1963年,北太平庄街道办(含原五道口乡)又分裂为北太平庄、北下关、五道口3个街道办。

解放前,该地为京城的荒郊野外,仅有索家坟、侯家坟、明光寺、打钟庙、祭旗庙、马甸、饮马槽、太平庄、小村等村落。全境地下水位较高,湿度大,常年积水。1950年代,北师大、北京邮电学院等一批“大院式”单位相继建成,大院外围的红联村、志强园一带也兴建了大量的统建平房及楼房 居民住宅。1980年代,蓟门里、明光北里、明光村、黄亭子等统建居民住宅相继建成。

境域内有:北师大、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七省市驻京办、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乐团、中国电影器材公司、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及输入公司、北京电影录像技术洗印厂、远望楼宾馆等单位。

境域内名胜有:建于1267年的元大都土城墙遗址,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碑为1751年题刻),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马甸清真寺。

1、牤牛桥

东邻北京表盘厂、燕兴宿舍楼,西靠煤厂,南接航天部研究所,北至北大都土城墙遗址。因桥而得地名。牤牛桥,位于花园路北土城豁口东200米处的元大都北护城河(小月河)上,是单孔砖拱石桥,1985年改造小月河时被拆除。现居民区原为马甸大队、太平庄大队的农田,1959年始建砖木平房,1980年代建楼房4栋。附近有北京种子公司、铁道部党校、有色金属研究院。

2、黄亭子

地处元大都北土城西端南侧,东至黄亭子路,西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南至北京电影学院,北至健安西路。黄亭子,又名皇亭子,即“蓟门烟树”的碑亭(实为碑龛);四角包砖,外壁涂红,亭顶覆黄色玻璃瓦;为清乾隆帝所立,故名皇亭子,因为是黄顶,又名黄亭子。亭子周围的村落,因亭子而得村名。1982—86年,黄亭子村兴建居民区,有6栋楼。周围有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专利局等单位。

3、蓟门里

位于蓟门桥西北,东至西土城路,西至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南至北三环西路,北至“蓟门烟树”碑西侧路。蓟门里因“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而得名。1751年乾隆帝所立“蓟门烟树”碑在该居民区东北。原有黄亭子、大王花园、褡裢坡等地名。解放前,该地是京城的郊野,只有零散的住户、田地,还有金、罗、李等姓及清朝皇亲大臣的多块坟地。1949年底,属明光寺乡,1956年属大王花园生产队。1979—1985年建成居民区。

4、西村

东连马甸居民区,西邻牤牛桥居民区,南临北三环中路,北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民谚:“先有西村,后有马甸”。清初,西村以东建有黑寺、后黑寺。西村因位于黑寺、后黑寺之西,故名。解放后,马甸居民区扩大,并与西村相连,故合称马甸西村。1967年曾更名为换新西村,1980年复称西村。

5、马甸

位于马甸立交桥西北。东至昌平路;西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东墙,邻牤牛桥居民区;南至北三环中路;北至元大都北土城墙遗址。设有马甸居民区(东、西)、马甸东村、马甸西村、马甸南村、马甸北村6个居委会。明朝时,此地是从关外到京城贩马的集散地,马店鳞次栉比,故名马店。清道光年间刊印的《都门纪略》和马甸清真寺(创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的《重修京都德胜门外马店礼拜寺碑记》(1821年刻碑)及香炉铭文,均称为马店。

马店地势低洼、每年积水如甸(原野),加上谐音,故马店又称马甸。1940年以前出版的京郊地图两字混用,1940年之后均称马甸。1967—1980年曾名换新村。

1954年,延续了几百年的贩马行业结束。1990年,马甸被列为“逐步改善城市危险平房”的重点项目之一,1995年建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小区。附近的单位有:七省市驻京办,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

6、北太平庄

地片名。泛指北三环中路与新街口外大街交汇处附近。据1907年顺天府大兴、宛平京郊图所示,今北京邮电学院东南角、北师大西南角、学院南路-文慧园北路交叉处,是当年太平庄自然村的范围。1450年,蒙古瓦剌部入侵北京,于谦利用德外的民房与瓦剌巷战,瓦剌大败;当时家住德外的百姓躲至德胜门外西北某村,幸免于难,所以就把此村叫做“太平庄”。北太平庄,因位于太平庄自然村北边,而得地片名。

该地片有远望楼宾馆、东坡居饭馆、北太平庄农贸市场等单位。

7、明光北里

东至西土城路,西至明光北路,南连二间房,北至北三环西路。因位于明光村北而得名。该地解放前是田野坟地,是散列式自然村,1956年成立大王花园生产队,1957年归入罗庄生产大队。原大王花园生产队的范围是:东起西土城,西至京包铁路,南起小西门,北至黄亭子。随着中国政法大学的兴建,至1981年蓟门里、明光北里的建成,大王花园地名渐废。

现居民区始建于1976年,1990年代建成。居民区的一组绿地----武陵春暖,以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笔意而建。

8、二间房

东至中国政法大学南门,西至京包铁路,南至明光东路,北接明光北里。二间房原是古代的堆子房,堆子房是官府的道路设施,也是来往行人小憩之处。旧时出小西门有两条官道,其中,西北一条通往大钟寺,出小西门沿该路走1里地为(第)一间(堆子)房,走2里地为(第)二间(堆子)房,走3里地为(第)三间(堆子)房(今翠宫饭店北)。这个“间(堆子)房”都是一两间房子,房屋旁有井,房屋里存 修整清扫路面的工具,以便“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9、明光村

东至西直门北大街,西邻小西门居民区,南邻北京市木材贸易中心,北邻明光车站。明光村原有明光寺,地址在今北京信息纸厂院内。1677年《月心禅师塔铭》载“京城之西北明光寺之正南,曰小西门。”明光寺是当地抄豆纸行业的祖师庙。解放前,该地是荒凉的郊外,1950年底成立了明光寺小乡(相当于行政村),1956年分置为大王花园、明光寺两个生产队。1958年归东升公社北太平庄大队。

附近单位有:北京市物资局幼儿园、北京铁路局焊轨厂、华能国际电子开发公司、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

10、小西门

东至西土城路,西至京包铁路,南邻笑祖塔院,北至明光东路。该居民区因地处元大都肃清门(小西门)而得名。民国初年,曾名打鼓道。《元大都城坊考》:“东土城之光熙门豁子或称红桥豁子,又与西土城之小西门豁子遥相对称,亦与元光熙、肃清二门相当。”昔日小西门地名泛指小西门附近地带,东端在土城内,南端包括笑祖塔院、明光村部分地域。

该居民区有福庆寺,俗称小西门庙,为宝禅寺下院,建于土城瓮城券内。

11、东北官房

东至西直门北大街,西至京包铁路东侧,南至北京铁路职工第三小学北墙,北邻笑祖塔院居民区。该地清末叫小村。1918年,京张铁路在西直门站北修建了两处相距200米的石砌平房,因为是官房修盖的,故称“官房”。为了与高梁桥已有的“官房”区别,又称“新官房”。新官房的这两处平房,以西直门站为中心方位,北边10排称“北官房”,东边6排称东官房。新官房的两处官房相距很近,合称“东、北官房”。居民住宅区是在原东、北官房基础上形成的。

12、红联东村

位于太平庄自然村东南。东邻轧钢厂家委会,西邻文慧园北路,南邻供电局家委会,北邻学院南路居委会。原名饮马槽、药王庙。药王庙有三间土庙房,供药王爷,1970年被拆。该地1953年建成西直门火车站职工宿舍,1957年称京铁宿舍,1967年归属饮马槽北区居委会,因位于红联村东,故改名为红联东村。

13、红联北村

东至文慧园北路,西至文慧园西路、西直门北大街,南至文慧园路,北至学院南路。因位于红联村北,故名。又名打钟庙。打钟庙原名五圣庵,供王母娘娘麒麟送子像、关公像;庙庵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施舍元元豆,每次施豆必打钟,钟声悠远,故改名为“打钟庙”。因打钟庙香火不盛,尼姑均出走,1912年改由和尚住持。解放后打钟庙被拆掉、改建为小学。

14、志强园

东至新街口外大街,北至小西天23号院北墙,西、南邻文慧园。文慧园路东西向横穿该居民区中部。原名南太平庄,因位于太平庄自然村南而得名。解放前是京城的郊野,多是田野坟地,1950年代形成居民区,1960年代定名为志强园。

15、笑祖塔院

东至西直门北大街,西至京包铁路,南至笑祖东路,北邻小西门居民区。笑祖俗姓吴(1512—1582年),原名月心,又名德宝,别名笑岩,是佛教禅济宗大师,著有《南北集》。笑祖圆寂后建塔于小西门,清顺治帝“三瞻礼焉”,1663年扩建成塔院。

清末,笑祖塔院边上,形成自然村,村以塔名。1949年底属明光寺行政村,1968年合并为红联村居委会;1983年脱离红联村,自成居委会。

16、索家坟

东至文慧园北路以东,西至西直门北大街,南邻红联村,北邻红联北村。该地原是索尼、索额图家族的坟地,故名。索家坟在今文慧园路-文慧园西路交叉的丁字路口东边一点,1956年被拆掉改建办公楼及住宅,不过地名沿用下来。

17、文慧园

东邻志强南园居民区,西邻红联村,南至太平湖地铁车辆段,北邻机煤厂。原名饮马槽,因古有饮马的石槽而得地名。这个饮马石槽位于今文慧园9号房宅处,19世纪,该地有一户师姓人家,屋旁有一口水井,水井旁设一饮马用的石槽,是商旅过往小憩之处。

解放后,饮马槽地区建为居民区,分为文慧园、文慧北园2个居民区。

18、红联村

西、北邻索家坟居民区,南邻红联南村。原名侯家坟。1967年侯家坟一区居委会改称红联村居委会。侯家坟地址在今北太平庄街道办驻地西南的北京第三制药厂南角。1967年前,侯家坟北部为侯家坟一区,南部为侯家坟二区。

19、红联南村

东、南邻文慧园,西邻红联村第二居委会,北邻红联村居委会。原名侯家坟。1967年侯家坟二区居委会改名为红联南村居委会。

20、太平湖

东至新街口外大街,西邻小村居民区,南临德胜门西大街,北临转河。新街口豁口西北即是太平湖地区。

太平湖是元代积水潭的一部分,明代为京城西北墙外的湖沼地带。清末又一家贡姓大户在此经营芦苇业,人称“贡家苇塘”。1953年,北太平庄乡政府发动群众治理苇塘,挖成一个湖水清澈的小湖,因靠近南太平庄,取名太平湖。1972年,建二期环城地铁,湖被填,改建为地铁车辆维修段。

21、小村

西临西直门北大街,南邻西直门立交桥,北邻索家坟居民区。原为少数农舍聚落,故名小村。曾是德胜门外至西直门外的必经之地。1905年修京张铁路占了小村西部土地。1938年日本人建浅香轧钢厂(今首钢第一线材轧钢厂前身)占用小村北部的土地。1986年西直门北大街开通,小村面积日益减少。

(三)、学院路街道办

东隔昌平路,邻朝阳区小关街道办、亚运村街道办、大屯乡、洼里乡;西至清华园铁路支线,邻中关村、清华园街道办;南至北土城,邻北太平庄街道办;北至后八家北部,邻清河街道办;西北部至东大石桥村,邻海淀乡大石桥村。东升乡的八家村、塔院村、太平庄村的一部分在该街道办辖域内。街道办驻成府路15号。

郊七区易名为北京市第14区,今学院路街道办辖域归第14区第12乡(驻六道口)。1952年9月,第14区的昌平路(八达岭高速/京藏高速)以西部分,划给北京市第13区。1952年9月第13区易名为海淀区。

归属于第13区的原第14区第12乡被拆分为塔院、四道口、五道口、前八家4个乡,1956年又重新合并为统一的五道口乡(驻今东升园7条24号)。

1958年,五道口乡、与北太平庄街道办合并为东升公社。1959年10月,东升公社、海淀公社、清河公社合并成清河公社(大),不久清河公社(大)更名为东升公社(大)。1961年3月,海淀公社、清河公社又脱离了东升公社(大),各自独立;北太平庄街道(含原五道口乡)也脱离了东升公社,恢复独立。1963年4月,北太平庄街道(含原五道口乡)又分裂为北下关、五道口、北太平庄3个街道办。五道口街道办仍驻原五道口乡政府驻地(今东升园7条24号),1967年迁驻成府路15号(成府路学院路交叉口西北)。1968年3月,成府路更名为东升路,五道口街道办也更名为东升路街道办。东升路街道办与东升乡名称相同,容易混淆,故1991年东升路街道办更名为学院路街道办。

学院路街道办境域内,原是散落村庄及大片耕地坟地。1950年代初开始,国家先后在该地兴建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大学院。1955年又陆续兴建了邮电科学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

境域内的单位有:北航、北京医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机电部15所、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邮电科学研究院、地矿部计算中心、北京电视机厂(花园路东侧,牡丹牌)、北京计算机一厂、北京第二纺织机械厂、北医三院等。科技企事业单位众多,故被列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88年5月成立)内。

1、前八家

西邻京包铁路,东至双清路,北至后八家。八家居委会属学院路街道办,八家村委会属东升乡政府。1628年,两三户来自山东省的逃荒人员在此落户,以烧瓦盆为生,后改以烧砖瓦为生,并由两三户发展到八户,分别姓常、尹、李、张、陈、马、高、庙,故称八家。

八家中间有两条沟,靠北的沟的旁边住着姓尹的,故称尹家沟;靠南的沟的旁边住着姓常的,故称常家沟。尹家沟以北的村落称后八家,常家沟以南的村落叫前八家。前八家和后八家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八家。

解放前夕,八家只有41户。1952年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学院(今林业大学)等单位占地建设,把一些居民迁至八家。1970年代,东升公社治理农田,又将一些零散住户迁到八家居民区。

2、六道口

东至学清路,西至北京林业大学,南至清华东路,北至768厂。六道口地处三条道路(从西直门—清河的南北向道路,双泉堡—八家的东西向道路,北沙滩—后八家的东南-西北向道路)的交汇处,有6个道路口,故名。形成村落之后,遂名六道口村。1970年代,东升公社八家大队搞土地连片,从别处迁入62户人家。1977—1985年,768厂在该地兴建6栋宿舍楼。1987年,学院路街道办与北京市住宅三公司又在该地合建了2栋宿舍楼。形成居民区后,仍沿用村名。

3、西王庄

东至京包铁路,西至双清路,南至成府路。小区呈三角形。共有21栋住宅楼,其中北半部10栋属清华大学,南半部11栋属海淀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西王庄原在今清华大学主楼前,因清华大学建设需要,被拆迁到“暂安处”与东、西王庄之间的空地上,仍名西王庄。

19世纪,从山东省逃荒里的两户人家,一户姓朱,在今西王庄落户,给城里一家姓王的看坟,也种点菜,并经常送菜给王家,王家给他盖起了住房,起名西王庄;另一户姓王,在今东王庄落户,给皇宫里做蜡,号称蜡大王,后来发展成八九户,因位于西王庄东,故名东王庄。

西王庄住宅区始建于1985年,1990年建成,仍沿用村名。

4、二里庄

东至昌平路邻朝阳区,西至石油大学东墙,南至成府路(东段),北至清华东路。清代已形成村落。从德胜门到清河,每隔二里路有一个村庄,如德胜门-马甸-苇子坑-南沙滩-北沙滩都是相隔二里地,二里庄就是这么一个每隔二里就有的一个村庄,故名;有两个太监死后葬此并建庙,叫二老公庙,于是村以庙名,叫二老公庙庄,简称二老庄,后谐音讹为二里庄。

1987年,海淀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此征地建设小区,1989年开始建设,几年后完工。

《宸垣识略》载:“此处跨小月河(连接元大都北护城河和清河之水,跟昌平路平行),原有花岗石桥,名曰‘卧虎’。”清初,皇帝在南苑游猎,突然猛虎扑来,危急时刻,一猎手用箭射中猛虎;虎中箭后逃跑,皇帝派人四处寻找,终于在北郊二里庄石桥找到了这只老虎,当时老虎已经受伤死在那里。所以,二里庄的这个石桥命名为卧虎桥。

驻有: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规划设计总院、北京市市政三公司顶管分公司、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一工区等单位。

5、东升园

东至五道口商场;西至清华园旧铁路线,邻中关村街道办三才堂小区;南至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构件厂;北至成府路。

该居民区原是一片坟地。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地质学院、矿业学院、林业学院、医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农业机械学院在此地东边建校占地,同时在此坟地上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将几百户居民迁此,形成居民、农民混居区,因其靠近暂安处,故名暂安处居民区。1967年,成府路改名为东升路,暂安处居民区也随之更名为东升园,取“旭日东升”之意。该居民区南边1公里有清华园火车站。

6、展春园

北至中国地质大学南墙,东至地质大学附中西墙,南至四环路,西至京包铁路。该小区原是暂安处村的菜地。清朝一亲王死后暂时停放于此,等候安葬,故名暂安处;有位将军打仗凯旋归来,路经该处暂时休息,故名暂安处。

居民住宅区始建初期,曾名暂安处,后改称“暂春园”,根据谐音1987年正式定名为“展春园”,意思是“展现春天美好的花园”。1981年,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构件厂先在地质大学西南角盖了1栋宿舍楼,叫暂安处一号楼。1982年,花园路街道办在构件厂东侧也盖了1栋宿舍楼,叫暂安处二号楼。1983年,北京市房管局为了解决落实私房政策用房,在暂安处生产队盖了3栋宿舍楼。1984年,海淀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在该小区该宿舍楼,至1990年已盖了8栋。1987年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在该小区盖了4栋宿舍楼。

向南1公里有清华园火车站。

7、志新村

东至机电部15所西院墙,西至北京科技大学东墙外,南至四环路,北至北京市城建五公司南墙。该地原是五道庙村(村里有五道庙,故得村名)。1967年改为志新村。1978年以后,东升公社塔院大队搞农田连片,把零散农户迁至志新村,形成志新新村。1988年,海淀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在该地兴建住宅小区,沿用村名。

8、塔院村

东至花园路,西邻塔院小区,南至北土城,北至北京九所南墙。该居民区因地处塔院村而得名,而塔院村则因村里有塔院而得村名。1957年,邮电科学研究院在塔院村盖了7排147间平房宿舍。1958年,海淀区房管局又在塔院村盖了6排54间平房做周转房。1950年代,该地因其东临牤牛桥,曾称牤牛桥居民区(范围包括牤牛桥村和志新村)。1976年,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在该地盖了两栋6层宿舍楼;同年东升公社塔院大队在花园路西侧盖了1栋3层宿舍楼,1979年卖给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做宿舍。1981年,将志新村划出。1984年,太阳能研究所在该地盖了1栋6层宿舍楼,1989年又盖了1栋24层宿舍楼。198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花园路两侧盖了2栋6层宿舍楼。

塔院,全称是多宝佛塔禅院,旧名千佛寺,俗称塔园村大庙,明万历年间慈圣皇太后建。主塔叫“华严永固普同塔”,九角七层,灰砖砌壁,塔顶复琉璃瓦,塔角悬铜铃。主塔周围有27座小塔群,均为僧人葬所。1981年,北京市科委买下塔院,现为北京压缩机研究中心。

驻有: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北京电加工研究所、北京压缩机研究中心、花园路职业中学等单位。

9、塔院

东邻塔院村居民区,西邻邮电科学研究院,南至北土城,北隔花园北路 望北医三院。该小区原是东升公社塔院大队的菜地。1981年开始建设,1990年建成,因其东边靠近塔园村居民区,故名。

10、牡丹园

位于祁家豁子大铁塔北侧。东至小关街,西至花园东路,南临小月河,北至小关西后街。该地原是塔院大队的菜地。1988年,北京市城市建设四公司开始在该地建设住宅区,1991年建成。因西邻北京电视机厂,该厂生产牡丹牌电视机,故名牡丹园小区。

11、花园路

东至小关西后街,西至花园路,南至北土城,北至花园北路。该居民区原称牤牛桥居民区,因地处牤牛桥村而得名,而牤牛桥村因为牤牛桥而得名。

牤牛桥,位于花园路东200米处的小月河(元大都护城河)上,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单孔石桥,是古代出城走阎家豁子过护城河的必经之桥;1970年花园路开通后,该桥闲置;1983年整治小月河时,被拆除。

元代大都城的北部城墙遗迹,俗称北土城。在北土城上早年开辟了三个豁口,东边的称为大豁口。明代出兵打仗,出德胜门,再往北走约2公里,就是大豁口,平时供车马通行之用。在大豁口的西边,有阎家豁口、老爷庙豁口,如今大豁口已经改名为祁家豁子,阎家豁口改名为牡丹园,老爷庙豁口改名为学知路口。

明代时,元大都北护城河一带有一老僧,养牤牛一头,该牛天天为老僧拉水车,自去自回,不用人赶,最后一次拉水车时死于北护城河边。老僧就在牛死处建桥,故名牤牛桥。

清末宫中所饮玉泉山的水用牛车运送,有一头牛累死在今牤牛桥处,慈禧太后令在此修一桥以示纪念,起名“亡牛桥”。后人把“亡”“牛”二字颠倒合称“牤”字,叫成“牤牛桥”。

牤牛桥村原有十几户人家,1983年因治理小月河和北京电视机厂占地而搬迁。1955年建工部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牤牛桥村外(今北京电视机厂)盖宿舍,称牤牛桥21号大院。1959年,机电部15所在该地盖了2栋4层宿舍楼。

1970年代,东升公社塔院大队搞土地连片,在该地盖了平房,安置从别处迁来的农户。1981年西单商场在该地盖了2栋塔楼和3栋6层宿舍楼,1982年建成。北京饮料厂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84年、北京武警总队文工团于1988年又分别在该地各盖了1栋宿舍楼。形成现在规模的居民区,初名牤牛桥居民区,后来,因靠近花园路,更名为花园路居民区。

驻有花园宾馆、牡丹宾馆、第三聋哑学校、北京电视机厂、塔院大队等单位。

12、小关

位于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北面。东隔昌平路邻朝阳区,西邻北京第三聋哑学校,南至北土城,北至龙翔路。该居民区因地处小关而得名。小关,即德外小关,就是德胜门外关厢,又名西小关(安定门外关厢,被称为安外小关、东小关)。

旧时的小关仅仅指小关街这一段(今通往大铁塔的那一段路)。解放前,小关街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两边有几家小店铺,只有40多户人家。小关街北口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土路,叫小关(西)后街,街北有几户老住户。

现在人们讲的小关,范围更广,包括小关街、小关(西)后街、北极寺及其周围地区。

1954年,华北直属建筑工程公司(今北京住宅总公司)首先在小关(西)后街 路南盖平房宿舍18排210间。1955年,北京话剧团在小关街盖房建团,后把房子卖给北京曙光电机厂做宿舍。1957年,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和海淀区房管局在该地盖平房宿舍。1969年和1981年,北京电视机厂先后在小关街盖了3栋6层宿舍楼。1982年,北京计算机一厂、北京皮件厂、北京皮鞋厂在小关(西)后街盖了7栋6层宿舍楼。

这里的名胜古迹有元大都北土城墙遗址、挡羊桥、土城祁家豁子铁塔。北土城位于小关居民区与北太平庄街道办交界处,沿土城的小月河,是土城的护城河,以前叫土城沟。挡羊桥在小关街南口小月河上,石结构,1983年整治小月河时被拆除;古时,从古北口外贩运来京的牛羊先圈在桥北过夜、检疫、纳税后才允许过桥送到马甸宰杀,故称此桥为挡羊桥。土城祁家豁子铁塔,建于1977—1979年,高325米,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在央视新发射塔1990年建成前,它是北京最高的建筑物,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用该铁塔探测大气温度、湿度、湍流、风向、风速等变化规律和污染扩散状态。

13、罗家庄

位于北航南面、蓟门饭店西边。东至蓟门北里,邻北太平庄街道办;西至京包铁路,邻中关村街道办;南至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北墙,邻北太平庄街道办;北至知春路。是农民居民混居区,居民属学院路街道办管辖,农民属东升乡管辖。该居民区地处罗家庄村范围,故名。

罗家庄村18世纪成村,因有罗家坟地(今东升锅炉厂)而得名罗家庄,简称罗庄。1967年改称红专村,1990年恢复原名。原有老住户50户,多是农户。1980年以后,东升乡北太平庄大队(今东升农工商总公司蓟门分公司)从别处迁入三百多户。北京塑料厂、北京皮鞋厂、北京铅笔厂、海淀区公安分局等单位在该村盖了平房宿舍。1987年,北京市住宅三公司、西城区副食公司、西城区菜蔬公司、电话局等单位又各在该村建了一栋宿舍楼,形成居民区。

(四)、双榆树街道办

东至京包铁路,邻学院路街道办;西至海淀路(中关村大街),邻海淀街道办;南至北三环西路,邻北下关街道办;北至知春路,邻中关村街道办。街道办驻双榆树小区西里。辖域的县级行政归属历史上跟海淀镇保持一致。1952年9月,归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北下关街道办,1954年并入大钟寺乡,1956年改隶北太平庄乡(1957年更名为街道办),1963年脱离北太平庄街道办、恢复独立。1981年辖域脱离北下关街道办,独立建立街道办,因机关驻地在双榆树地区,故名双榆树街道办。清代,该地有一小村,村头有两棵大榆树,故名双榆树村。

解放前,境域是一片荒地坟地。解放后建立了青云仪器厂、北京第一机床电器厂、北京市第二食品厂,并开始了大泥湾、小泥湾、青云北区居民住房的建设。1978年开始建设双榆树住宅小区。中外合资的燕山大酒店(当代商城东边)、翠宫饭店等大型建筑拔地而起。

驻有: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勘探设计院、501设计部、北京市照相机总厂、北京市第二食品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双环实业公司、西北郊果品仓库、海淀剧院、海淀区菜蔬公司等单位。

1、大泥湾

东至西城区运输公司海淀汽车场,西至海淀路,南至知春里北路 邻知春里居民区,北至知春路。因地处大泥湾地区而得名。大泥湾原称大泥洼,是一片泥塘洼地。1957年,该地出现零散居民。1976年中共海淀区委在该地盖平房宿舍,形成居民区,仍沿用原地名。驻有北京市第一机床电器厂、海淀菜站等单位。

2、知春东里

东至知春东路,邻501所;西至科学院南路,邻知春里居民区;南至北青云路,邻双榆树东里居民区;北至知春路,邻中关村街道办。原是农田,1984年开始建设(按统建规划),1990年建成,因在知春里居民区之东,故名。

3、小泥湾

东至双榆树中心小学西墙,西至海淀路,南至双榆树西里一街,北至双榆公园南路。该军民去因地处小泥湾地区而得名。该地地势较低,下雨积水成洼,故名小泥洼,1949年开始有居民居住,叫成了小泥湾。1955年,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在该地盖了平房,1958年盖了楼房,形成居民区。

4、知春里

东至科学院南路,邻知春东里居民区;西至海淀路;南至双榆树北路,邻双榆树北里居民区;北至北京市第一机床电器厂、知春路。原为泥塘洼地。1980年开始建设,1990年建成,定名为知春里居民区。 驻有燕山服装厂、海淀剧院、海淀菜蔬公司等单位。

5、白塔庵

东至煤厂路,西邻华北仪器站宿舍,南至青云仪器厂北墙,北至北青云路。因地处白塔庵村而得居民区名。白塔庵村有白塔庵,故而得村名。白塔庵村1910年时有35户、120人。1967年,六建公司在该地盖了平房宿舍。1980年大钟寺大队有盖了4栋2层宿舍楼。形成了居民区,仍沿用旧村名。

6、双榆树北里

东至科学院南路,邻双榆树东里居民区;西至海淀路;南至双榆公园南路,邻双榆树西里居民区;北至双榆树北路,邻知春里居民区。

该居民区始建于1980年,1986年建成。因其在双榆树小区的北面,故名。驻有燕山大酒店、燕山宾馆等单位。

7、双榆树东里

东至青云仪器厂西墙;西至科学院南路,邻双榆树西里、北里居民区;南至北三环西路;北至北青云路。该地原叫躺碑庙。躺碑庙,地址在今双榆树第一小学(原红民小学)院内,1979年被拆除。1958年后,是原东升公社大钟寺大队管理的一片果园。1980年始建居民区,1988年建成。因在双榆树小区的东面,故名。

8、双榆树西里

双榆树街道办机关驻此。东至科学院南路,西至海淀路,南至北三环西路,北至双榆公园南路。该居民区始建于1979年,1988年建成。因其在双榆树小区西面,故名。

9、跃胜

分南北2个区,中间隔着青云仪器厂。南区,东至青云仪器厂劳动服务公司,西至第一轻工业局宿舍楼,南至北三环西路,北至青云仪器厂南墙。北区,东至双榆树东里甲5号楼,西至双榆树东里甲3号楼,南至青云仪器厂北墙,北至北青云路。1972年成立居委会,称篱笆房居委会;1974年改名为跃胜居委会。

原为躺碑庙。1968年盖了一些平房宿舍,称红民村市政宿舍。1974年改称跃胜居民区,寓意是“纪念大跃进胜利”。1981年又盖了一些平房。1986年,市政四公司在该地盖了1栋塔楼和1栋6层楼的青年公寓,1987年完工。

10、大钟寺

东至西北郊果品仓库,西至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南至北三环西路,北至老虎庙、北京市照相机总厂。该居民区因地处大钟寺村而得名。大钟寺村,原名曾家村,村西侧的大钟寺1733年建立后,更名为大钟寺村。1950年时,仅有居民20户。1958年,东升公社大钟寺大队成立后,陆续迁入很多居民,形成居民区,沿用村名。

(五)、清河街道办

东至黑泉村-河北村、北至新都路,都邻昌平县。向南,以昌平路清河大桥为界,邻朝阳区;以双清路为界,邻学院路街道办。西南至圆明园东路,邻青龙街街道办。西北至京包铁路,邻东北旺乡。街道办驻清河镇二街111号。

1928年之后,辖域内清河以北属昌平县、清河以南属北平市郊七区。1949年,郊七区更名为第14区。1952年,辖域的清河(河流)南、北都划入第13区(海淀区),辖域内下设朱房、清河、后屯3个乡。

1956年,朱房、清河、后屯3个乡又合并为清河办事处,机关驻清河镇。1958年6月,清河办事处变更为清河公社;8月,昌平县的东小口、单村、河北村、中滩、太平庄5个乡并入海淀区清河公社。1963年,单村、中滩、太平庄、东小口又划回昌平县。1963年,从清河公社析置出清河镇街道办,管理清河公社辖境的城镇居民。1977年,清河公社并入东升公社。1979年11月,清河镇街道办,更名为清河街道办。

解放前,境内除清河镇为居民区,其他多是农田和自然村落,如朱房、黑泉、河北村、永太庄、南马房(俗称马房)、西三旗、前屯、潘庄、西小口等。解放后,清河镇成为北京的主要毛纺织工业基地,有清河毛纺织厂、北京毛纺织厂、北京制呢厂。清河毛纺织厂原是溥利呢革公司,建于1907年,是北京最早最大的毛纺织厂。

境内驻有北京体育学院、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能源部水力电力科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冶金研究所等单位。

1、新都

东邻昌平县芦苇村,西邻北京建材局西三旗居民区,南至北京液压件三厂,北邻北京华都啤酒厂、昌平县回龙观。小区位于新都路两侧,故名。小区由长城砖瓦机械厂、轻钢结构厂、液压件三厂的职工宿舍组成。长城砖瓦机械厂职工宿舍建于1950年代,原是北京市劳改厂宿舍,1966年改为砖瓦机械厂宿舍。轻钢结构厂职工宿舍,原为北京水暖三厂的职工宿舍,建于1960年,1981年改为轻钢结构厂宿舍。液压件三厂于1969年在此建4排平房,1975年又建7栋五层楼房。

2、永太新里

东邻北京建材局西三旗居民区,西至西三旗饭店,南邻新型材料总厂,北邻北郊面粉厂。北京轮胎厂、北京面粉厂、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分别于1978、1980、1981年在该地建宿舍。因其在永太庄北,又主要‘新’型建筑材料总厂的宿舍,强调一个“新”字,故名。

3、西三旗居民区

东至北京轮胎厂,西邻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小区,南至新都路,北至北郊面粉厂。该地在清代时通往八达岭、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八旗兵驻防地,按旗兵驻地编号而得名西三旗。1980年北京建材局在此建居民住宅小区,因基本上是建材局职工宿舍,故名。

4、清河北里

东至北京制呢厂花房,西至毛纺路北路口,南至七一棉纺织厂,北至昌平路。该居民区原是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为建造北京市20中学、清河大楼、电力科学研究院而盖的办公室和职工宿舍,1962年盖了十几排平房。1967年,该公司到湖北省参加施工建设,把房屋改做家属宿舍。1973年,该公司回北京后,又增建了几排平房。因地处清河镇北偏西,故名。

5、清河镇居民区

清河街道办就设在该居民区的二街(又名清河大街)111号。东至昌平路,西至毛纺家属区,南至双清路。清河镇在金代形成聚落,明万历年间形成城镇。是清河街道办辖域内最老的、也是最大的居民区。

6、清河镇

东至昌平路,西至朱房村,南至双清路,北至小营路。

清河镇,是临近清河(河流)而得名。汉代已有城廓;金代成大聚落,叫清河馆;元代,叫清河社;明代,叫清河店;清代,叫清河镇。清河镇所在的村叫清河村、上清河。清河镇是北京城北通往南口、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北京城的第一道门户,元、明、清三代都有重兵把守。现在的小营、西二旗、西三旗等,都是当时驻兵留下的地名。清河镇西郊的朱房村是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烽火台。

清河(河流)上原有一座石拱桥,名广济桥(又名清河桥),建于1416年,南北走向,是明代京城通往西北边关和明帝陵的必经之桥。1983年,将清河裁弯取直,把桥拆迁到清河南的小月河上,改为东西走向。清乾隆年间,在清河南岸的四街(清河南大街)建有清真寺,因地势低洼,周围积水,影响信徒做礼拜,1901年迁到清河北岸的二街(清河大街)。1951年在清河镇西的朱房村发现汉代故称遗址。1706年清廷在清河镇建起了皇家粮仓---本裕仓,今已无存。

(六)、东升乡

东沿新街口外大街、昌平路 邻西城区、朝阳区;东北沿河北村-西三旗一线 邻昌平县;西邻海淀乡;南沿 南长河-西直门北大街-德胜门西大街,邻西城区。乡政府驻成府路45号(清华大学东南门、双清路-中关村东路交叉处)。原辖域面积54.6平方公里,为适应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乡域内陆续建立了北太平庄、北下关、中关村、学院路、清河、双榆树6个街道办。

1928年之前,乡域清河(河流)以北属昌平县(州),清河以南属宛平县。1928年起,清河北仍属昌平县;清河以南以京包铁路(清河-朱房-后八家-柏颜庄-明光寺-索家坟一线)为界,以东属北平市郊七区,以西属郊六区。

1949年1月,北平市第18区(郊六区,驻海淀镇)成立。1949年7月,第18区与第16区(郊四区,驻白云观)北边一小部分、第17区(郊五区,京密引水渠以西)合并为新的第16区。1950年8月,郊区名称与城区衔接,新第16区易名为第13区。

郊七区易名为北京市第14区。1952年9月,第14区的昌平路(八达岭高速/京藏高速)以西部分,清河(河流)以北的昌平县部分,一起划给北京市第13区。1952年9月第13区易名为海淀区。

1958年,成立东升公社,意思是“人民公社犹如东方初升的太阳”,并将清河公社、海淀公社并入。1961年,3个公社分开。1977年,清河公社又并入东升公社。1984年,东升公社易名为东升乡,辖域不变。

东升乡的中关村地区建有中科院物理所、计算所,白石桥路东有中国农科院。除后屯、永太庄以东部分外,大部分乡域都在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

1、大钟寺行政村

村委会驻大钟寺农贸批发市场西侧。辖老虎庙、白塔庵、上园3个自然村。村办的大钟寺农贸批发市场,位于北三环西路京包铁路立交桥之西,1990年发展成为京郊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

白塔庵村,东临京包铁路,南临知春路。村形散列,村民居住分散。因村内有白塔而得名。白塔高5丈(16.7米)、直径9尺(3米)、腰径4尺(1.33米),呈葫芦状。塔西百米有个尼姑庵,尼姑庵前有座祠堂 可供大路上行人休憩。白塔和尼姑庵于1860年一起毁于英法联军的战火。

老虎庙村,东临京包铁路,南临北三环西路,北临知春路。村形呈南北向长方形。村南有座老爷庙,庙前有石雕东吴,左狼右虎,故老爷庙又名狼虎庙,谐音叫成老虎庙。先有狼虎庙,后有大钟寺。狼虎庙今已改为大钟寺小学。

上园村,西南临高粱桥路,北邻北方交大。原名高坡村。村民居住分散。1856年,此地一张姓菜农选送白菜进皇宫,菜好惠及产地,该菜园被封为上园,村名随之更为上园村。

2、太平庄行政村

位于西土城路蓟门烟树碑西450米处。辖明光村、暂安处、五道口3个自然村。

暂安处村,西临京包铁路清华园客货站,北临东升路(成府路),东、南邻北航。土地和住户都很分散。该地曾是明代帝、后灵柩送昌平天寿山(今十三陵)途中暂息之处,故名暂安处。

五道口村,位于京包铁路两侧、北航西南、知春路北侧。土地和农户都很分散。

明光村,西临京包铁路,南临学院南路,北邻北三环西路、中国政法大学、冶金建筑研究总院。村内曾有明光寺,故得村名。

3、塔院行政村

村委会驻花园路东侧、北京电视机厂北面。辖塔院、双泉堡、卧虎桥、二里庄4个自然村。驻有新海汽车改装厂、牡丹宾馆、龙乡饭店等单位。

双泉堡村,西邻农机学院,南邻造纸技术学校、清华东路,东临昌平路、小月河,北邻地质研究所。《宛署杂记》载,明代叫双线铺,是德胜门到清河大路上的重要路站。大路西边有2个距离很近的泉眼,现在砌成一口井;大路边上的破庙设过巡警阁子,故名双泉堡。

塔院村,南临知春路、小月河,西临学院路。塔院建于1862年7月15日,有前后两院。前院 拈花寺有2座大殿,2座大殿之间立有石碑;拈花寺东侧有焚烧下属24处寺院和尚尸体的和尚窑。后院 有大青石砌筑的大塔1座,高60米,基座周长20米;大塔下层有两扇石门,石门内部墙壁上有存放骨灰坛的孔洞;小塔有20多个。塔院边的村落,遂命名为塔园村。

二里庄,东临昌平路、小月河,北邻造纸技术学校、清华东路,西邻石油学院。该地距离双泉堡2华里,故名二里庄。

卧虎桥村,东临昌平路、小月河,南临北四环中路,西邻太极计算机公司。卧虎桥原址在今液化气罐站东南角,是一座顺卧在南北向大道上的石头平桥,桥下有东西向水沟。村因桥而得名。

4、八家行政村

辖八家、西洼、东柳村、大石桥4个自然村。

八家自然村,西南邻清华大学,东南邻北京林业大学,东临双清路,北临清河(河流)。明初永乐帝营建北京城墙宫殿,需用大量砖瓦,山西常姓-冯姓-张姓、河北王姓-赵姓、山东孟姓等8家,迁来经营窑业。他们的住处逐渐形成前八家、后八家2个村。

西洼,东邻八家村、京包铁路,西临万泉河,南邻大石桥村。地势低洼。经济属八家村统一核算。

大石桥村,东临京包铁路,西临万泉河,南邻清华大学。村形南北向长方形。有王、卢、刘、贾、李、傅、武7个大姓,多数来自山东省,少数来自河北省定州。村西万泉河上建有一座大石桥,故得村名。解放后,村的西部划归海淀乡,成为西大石桥。

东柳村,西临清华大学院墙,南临清华东路,东临京包铁路。村形南北向长方形。村中主要有高、冯、李3姓。东柳村西边,原来还有一个西柳村,后来被清华大学占用了。明嘉靖年间的碑,记载当时的村名叫“留村”。

5、马坊行政村

辖黑泉、永太庄、南马坊、河北4个自然村。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

黑泉,西邻永太庄,南邻南马坊(南马房)村,东北邻昌平县东小口村。明代成村,村东泉水 颜色深黑,故得村名。涌泉远看似深黑色,近看清澈,遇雨不混。

永太庄,西临昌平路,西南邻清河镇。村形东西向长方形。又名永泰庄,为“永远太平、安泰”之意。有王、张、傅3姓。村东南的小学后,是清朝 祖大寿的墓。

南马坊,又名南马房,西邻于家坟村(只有几户人家),北邻黑泉村,南临清河(河流)。曾是明代军屯放牧军马的地方,故得村名。后来有周、田、岳3姓人家和赵、陈等姓人家迁此。村东有清朝都统、一等“精奇尼哈番” 祖永烈的墓地,尚存1680年碑。“精奇尼哈番”是清初九等世爵之第四等,相当于汉族的“子”爵。祖永烈是祖可法(祖大寿的养子)的儿子。

河北村,西邻南马坊,南临清河(河流),东邻朝阳区洼里村。村形南北向长方形。村西北,建有新村。

6、清河行政村

村委会驻清河三街36号。辖朱房、西洼2个自然村。

朱房村,西临京包铁路,东临北京毛纺织厂西墙,北邻清河火车站。该村与东南的朱房东庄、西南的朱房西窑(曾是砖瓦窑址)、朱房西洼(隔有北京体育学院)连接成片。朱姓建村,故名朱房,今朱已绝嗣,王、杨2姓较多。

西洼村,西临京包铁路,东邻清河镇,北临清河(河流)。村形呈东西向长方。有4姓,卢姓、郑姓在村两边。为了跟京包铁路西侧的2个西洼村乡区别,曾名东洼。

7、小营行政村

辖小营、西三旗、四拨子、潘庄、前屯、后屯、西小口7个自然村。

小营自然村,西临昌平路,东邻电力科学研究院。原是明代军屯驻地,故名小营村。

西三旗村,西临昌平路,南邻小营,东邻西小口。曾是明代军屯世籍驻地,明卫所制度,50人为总旗,10人为小旗。此地是旗军营房,按照方位和数字序列,称西三旗。

西小口村,西南邻后屯村,东邻昌平县东小口村。这里有过河流,建过闸,名西闸口。曾是北京经清河去古北口的路口。

四拨子村,东临昌平路,南偏西邻安宁庄。村形呈南北向长方。曾是明代德胜门外防御设施中第四拨烽火台,故名四拨子。

后屯,西邻潘庄,南邻前屯。村形呈东西向长方。曾是明代驻军屯粮之所,而且又位于后部,故名后屯。

前屯,西邻电力科学研究院。村形呈东西向长方。曾是明代驻军屯粮之所,而且又位于前部,故名前屯。

潘庄,西邻小营村,南邻前屯村。古时住有潘姓富户,故名,今潘姓已绝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