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03 03:45
谈及起我国历史上哪个时代英雄辈出群雄争霸,那么楚汉相争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无论是项羽自刎乌江,还是刘邦揭竿而起,这些典故在今天都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但是相比于这些英雄人物在世时候的典故,他们在逝世后的遭遇却没多少人知道。
同样是楚汉时期的一代枭雄,但是在去世后的待遇却是大相径庭,个中充满了成王败寇的无奈,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和项羽,从现今他们的 各自的墓地情况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两人都是历史名人,如今各自的墓地究竟相差有多大呢?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一届草民刘邦逆袭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帝王
提及起刘邦,可能很多人都想不起来他到底有什么典故,甚至还有人把他与其后人刘备搞混,事实上刘邦在之所以可以开创汉王朝,那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可以说相比于项羽的武将形象,刘邦在智谋上是项羽所不能比拟的。
史书记载,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沛县人(今徐州西北部),当时是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刘氏一族在历史上最早是楚国人。
而刘邦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但是他并没有像我们平常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恰恰相反的是,刘邦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
再家重来不干农活,还喜欢赌博并且广交朋友,在他看来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先认识了再说,好人可以深交,坏人就停留在见面打招呼的层面。
也正是因为其爱交朋友这个优点,后来其在朋友介绍下谋得了一份泗水亭长的职务,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派出所所长。
在那个年代,泗水亭长这个职务是没有地位也没有俸禄的,也就是白做工,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亭长。
但是刘邦却不那么认为,在他看来,广交天下朋友才是正道,况且做了亭长以后可以更方便的进出官府,既可以结识更多的人脉,还可以震慑一些社会上的地痞流氓,何乐而不为?
刘邦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爱吹牛,于此同时他又为人仗义,似乎就是一个矛盾体,但恰恰是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在沛县混的的是相当不错,他与各家各户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和政府高官的关系也维系的非常好,他就是当地政府和平民百姓之间的桥梁。
也正因如此,在后来反秦暴政揭竿而起的时候,沛县老百姓把县令杀害以后,愿意拥护刘邦为领导人,率领沛县反抗秦的暴政,当然这里面也有他的朋友萧何与曹参的功劳,但总的来讲刘邦的群众基础是相当好的,这也为他后来谋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记载,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也就是说刘邦在起义以后,不敢称王,只称自己是沛公,而其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百人的部队很快据发展成万人军队。
在名将项梁来泗水以后,他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靠了项梁,这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势力,也为认识更高阶层的人。
在项梁战死后,当时的楚怀王让刘邦率领一路人马去支援被秦攻打的赵国,与项羽的蛮横不同,刘邦更多的是利用计谋,他率军西进,这一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缴械不杀,所有愿意投降的将领他都以礼待之,不杀降者不屠城也使得刘邦集聚了大量的人心。
刘邦入城后还废除了秦朝的酷刑,这一下子就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与此同时,刘邦还是一位知人善用的人,他的手下张良和萧何的意见他一向都是虚心接受,就连原本是项羽旧将的韩信来到刘邦手下以后都可以成为统帅。
得人心,善用人,胸怀宽广这才是刘邦最后可以取得天下的资本,刘邦作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在驾崩后埋葬在斤咸阳市的一处郊外小村庄附近,他的陵寝叫长陵。
不要小看他埋葬在小村庄附近,这座陵寝毕竟是帝皇陵,其规模宏大,就像是汉代长安城的缩影,也是当时皇权的象征。
就风水学来讲,长陵是一座风水极好的地方,依山傍水,周围的花草树木得到专人的维护修剪,现在每年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打卡参观,使得这里长年香火不断,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年少成名一生百战百胜无人记,自刎乌江万人知
项羽可以说是年少成名,二十岁就已经是闻名遐迩的西楚霸王,可是硬生生的把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边。
是项羽身边没有高人指点吗?并不是,事实上,项羽身边的谋士和武将并不少,比如范增、龙且、季布、韩信等等。
但最后项羽还是没能称王,这很大原因是其刚愎自用,有勇无谋。
相比于刘邦,项羽在战争中虽然是百战百胜,但他一贯都是以勇猛著称,他并不在乎什么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样的言论,从他在夺取阿房宫进行烧杀抢夺就可以知道,降者不杀在他这里是行不通的。
此外,项羽在后来与刘邦的作战中犯了一些严重的战略失误,并不是没人提醒他这个隐患,但自始至终他都高估可自己的能力,最后就连自己的“亚父”的话他都不听。
这也使得最后项羽未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军队,导致军队缺乏统一和纪律性,这就给了刘邦可乘之机。
项羽在战争中还缺乏坚定的战略目标和战术,经常性的改变战略,缺乏连贯性,在多场战斗中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并且项羽并不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韩信、陈平曾经投靠项羽多年,但是始终未得到其重用,最后只能另投刘邦,这才有了后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著名典故。
其次,项羽在自己的政权中面临着不少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
项羽的军队是非常庞大的,所以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派系,他们多少都有自己的野心,因此互相争权夺利,难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有人说项羽就是楚汉相争时期的蒋介石,他的军队就像是国民党,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同时,项羽本人的个人野心也影响了他的决策,他经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其他人的意见和利益,就连自己的身边最信赖的人他也经常是视而不见,这一点和刘邦的虚心接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项羽的军队在长期的作战中开始变得损失惨重,无法承受住刘邦的重重压力。与此同时项羽除了刘邦以外,还面临着外部的敌人,如齐楚联盟、楚汉战争等,这些因素在无形中都增加了项羽失败的几率。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项羽是一名武将,但他绝不是一位合格的统治者,他缺乏对政治的敏锐度和洞察力,无法有效地预测和应对政治变化。
就拿当年的鸿门宴,谋士范增是极力要求项羽要除掉刘邦,以防后患,但是在宴上,项羽认为自己的政治核心是称霸天下,而并非是消灭所有对手,眼看着刘邦是愿意臣服自己的情况下,他认为并没有必要再杀刘邦,显然他的政治智慧和目光并没有达到一个君王该有的素质。
作为失败者,项羽在乌江自刎后,最后被埋葬在鲁县,现在很难看出这是历史上一位悲情英雄的坟墓,据说当时刘邦感慨百姓对项羽的同情,归还其头颅并修建了六十亩的墓地。
但与刘邦的帝皇陵墓不一样,在后来多个朝代的战乱,项羽的墓地并没有人进行保护,甚至到了后来这个墓是谁的都众说纷纭。
墓葬周围可以说是杂草丛生,甚至比一些现今农村的有钱人修建的墓地还要普通,更不要说有人过去祭拜打卡参观了,当年的西楚霸王如今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同为一代枭雄,为何两人的陵墓境况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我国自古以来都有“成王败寇”的传统,刘邦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陵墓自然不可能寒酸,他的陵墓就如上文说的风水极好,且气势雄伟,当然了其葬墓也是多如牛毛,而周围还有刘邦生前的一些谋士也安葬在附近。
如萧何、曹参、张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代墓群,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也被国家建成了考古重地,进入需要收门票,并有专人日夜守护,这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项羽的陵墓就显得寒酸许多,史书上虽说也记载了刘邦用了六十亩地修建项羽墓,但是毕竟他是失败者,墓里除了头颅以外估计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
加上墓地往后就逐渐没人管了,这座墓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变成仅仅只有一座低矮的坟冢和一块残碑,杂草丛生,与刘邦的长陵相比,这里显得是异常破败,考古的价值也和刘邦墓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差异也深刻体现了我国“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律。在历史上,胜利者往往会得到后人的纪念和尊崇,而失败者则可能被遗忘或遭受冷落。
刘邦作为历史上的胜利者,其陵墓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维护,而项羽作为失败者,其陵墓则显得破败不堪,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两人的个人命运上,也体现在后人对他们的纪念方式上。
参考资料:
《参拜咸阳长陵 追慕汉高祖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