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深度解析抗战时期的汉奸行为及其影响

发表时间: 2024-11-19 20:01

深度解析抗战时期的汉奸行为及其影响

遭蒋介石抛弃的4.12政变主凶 抗战时甘当汉奸 被军统十三枪毙命

世人皆知四一二政变是国民党右派清党的开始,却鲜有人知,这场血腥政变的主要执行者周凤岐,最终也难逃被清算的命运。他曾是光复会成员,曾是北伐军上将,更是蒋介石倚重的心腹大将。然而造化弄人,一场权力更迭,让这位呼风唤雈的军阀沦为过街老鼠。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曾在宝山路上开枪射杀革命群众的将军,最终也倒在了枪口之下。他是如何从革命党人沦为反革命刽子手?又为何在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最重要的是,那13发致命的子弹,究竟是谁打响的?

从革命党人到军阀将领

世人只知周凤岐是个军阀,却不知他年轻时也曾是个热血革命青年。1879年,周凤岐出生在浙江长兴一个普通农家,家中排行老五。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清朝摇摇欲坠,列强环伺。年轻的周凤岐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便立志从军报国。

1903年,24岁的周凤岐考入了浙江武备学堂第四期。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贵人——秋瑾。那时的秋瑾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浙江一带秘密发展革命组织。1906年的一天,秋瑾找到了周凤岐,向他介绍了光复会的革命主张。

"你可知道大清朝为何积贫积弱?"秋瑾问道。

"自然是洋人欺辱所致。"周凤岐答道。

"不,根本原因在于这腐朽的清廷统治!"秋瑾激动地说。

就这样,周凤岐加入了光复会,成为了一名革命党人。1910年,他被保送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精湛的军事技能,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凤岐立即响应。他带领一千余名武装人员,从长兴出发,一路攻城掠地,直取南京。在攻占南京的战斗中,周凤岐表现出色,很快就被委任为浙江都督府参谋长。

然而,权力的滋味让周凤岐开始迷失。1912年8月,他成为了第49旅旅长。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为革命奔走的热血青年,而是开始热衷于军阀混战中的权力角逐。

1917年,因反对北京政府任命杨善德为淞沪护军使,周凤岐两次逃往日本避难。这一举动,显示出他已经完全融入了军阀混战的游戏规则。等到1919年杨善德病逝,他又马上回国,被任命为浙江警备司令部总参议。

到了1924年,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周凤岐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投靠了当时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孙传芳很快就看中了周凤岐的才能,将其部队改编为第三师,派他前往宁波和常州驻防。

就这样,一个年轻时立志革命的热血青年,在十多年间完成了向军阀的转变。谁能想到,这位曾经追随秋瑾的革命党人,后来会成为军阀混战中的一员?而这仅仅是他人生转折的开始,更大的变故还在后面等着他。

血腥镇压与权力巅峰

1927年的上海,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纠察队维持着上海的社会秩序,这让国民党右派十分不满。3月底,蒋介石秘密召集周凤岐等人,在一场闭门会议上制定了"清党"计划。

4月8日,周凤岐被任命为淞沪戒严副司令。这个任命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当时的上海,工人纠察队有数万人,而周凤岐的第26军则有两万余人,装备精良。蒋介石选择周凤岐,正是看中了他在军事上的经验和对工人运动的强硬态度。

4月11日深夜,周凤岐召集部下开会。他拿出一份《战时戒严条例》,宣布上海全境进入戒严状态。与此同时,大批青帮、流氓帮会成员已经在暗中集结。

4月12日凌晨,青帮分子突然袭击工人纠察队。周凤岐立即下令第26军进驻闸北、虹口等工人聚集区,以"平息内讧"为由,开始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在这场行动中,第26军士兵开枪射杀了三百多名手无寸铁的工人。

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烈的。第二天,上海二十多万工人自发走上街头,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行进到宝山路时,周凤岐接到了蒋介石的密令。随即,几挺机枪架设在路边的制高点上,对着密集的人群开火。

"突突突!"机枪声响彻云霄。

"啊!"惨叫声此起彼伏。

"快跑!"人群四散奔逃。

宝山路上,鲜血染红了地面。这一天,不计其数的工人倒在了机枪扫射之下。这场大屠杀,让周凤岐在国民党内部声名鹊起,也让他彻底站在了革命群众的对立面。

蒋介石对周凤岐的"功劳"十分满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周凤岐接连被任命为政治会议浙江分会委员、浙江省军事厅长和军委会委员。短短数月之间,他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权力的巅峰却来得太快。1927年8月,蒋介石因"宁汉合流"而下野。此时的周凤岐认为机会来了,在桂系的支持下,他很快控制了浙江的军政大权,出任浙江省代理主席兼戒严司令。

然而,周凤岐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权力攫取会成为他日后悲剧的开端。他的这一举动,让刚刚复出的蒋介石极为不满。在龙潭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动嫡系第一军进驻浙江,一举打破了周凤岐的权力基础。

就这样,周凤岐在短短几个月内经历了从权力巅峰到失势的剧变。他的所有职务被免去,第26军的军长之职也被陈焯取代。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周凤岐彻底与蒋介石决裂,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失势后的投敌叛变

1928年初的一个寒冷夜晚,周凤岐带着几个心腹从浙江悄然离开。他选择了逃往北平,投靠了当时的北方实力派阎锡山。这一举动,标志着他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彻底决裂。

阎锡山对这位从南方逃来的former大将颇为看重,很快就委任他为第三集团军总参议。但周凤岐并不满足于此。在北平期间,他多次与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接触,暗中策划武装叛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周凤岐看到了新的机会。他主动与日本关东军联系,提出愿意配合日军行动。日军对这位熟悉华北军政情况的前国民党将领自然欣喜若狂,立即与其密谋了一份细致的军事合作计划。

1932年初,周凤岐秘密组建了一支由逃兵、土匪和地痞流氓组成的武装队伍,自称"中华民国救国军"。这支部队打着"反蒋抗日"的旗号,实则在日军的指使下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

同年3月,周凤岐的真实面目被揭露。原来,他不仅在接受日军的资金和武器支持,还向日军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这些情报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在几次重要战役中损失惨重。

消息传到南京后,蒋介石勃然大怒。他立即下令军统特务处严密监视周凤岐的一举一动,并秘密派出多支暗杀小组。但周凤岐此时已经躲进了日军控制的区域,军统特务一时难以得手。

1935年,随着日军在华北的势力扩张,周凤岐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他开始频繁出入北平和天津的日本领事馆,与日本特务机关头目高岗秀藏过从甚密。在高岗的支持下,周凤岐又组建了一支名为"华北自治军"的伪军,专门为日军充当侵略的马前卒。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凤岐彻底撕下了伪装。他公开宣布效忠日本,被任命为"华北治安维持会"副会长。在这个位置上,他积极配合日军的"治安肃正"行动,把大量抗日志士和无辜百姓送进了监狱。

更令人发指的是,周凤岐还亲自参与策划了多起针对抗日组织的破坏行动。1938年春,他指使手下潜入冀中抗日根据地,烧毁了多个村庄,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同年夏天,他又配合日军在河北进行"蚕食"作战,强迫农民向日军提供粮食和劳役。

在这段时期,周凤岐俨然成为了日军在华北地区最得力的帮凶。他不仅出卖军事情报,还帮助日军搜集中国的经济、政治情报,甚至亲自参与制定了多项压榨中国人民的政策。就这样,这位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完全沦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军统13枪的复仇

1939年的一个深秋夜晚,北平东单一带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行人纷纷躲避,只见一个身着长袍的中年人倒在血泊中。这个人就是周凤岐,而开枪的是军统特务处派来的暗杀小组。

这次暗杀行动的策划可以追溯到1938年底。当时,戴笠接到蒋介石的密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铲除周凤岐这个叛徒。军统特务处立即成立了专门的行动小组,由北平站站长许登科亲自负责。

许登科派出多名特工打入日伪机构内部,收集周凤岐的活动规律。通过长达半年的跟踪,他们发现周凤岐每周都会去东单的一家茶馆喝茶,而且总是在傍晚时分独自步行回家。

1939年10月15日下午,军统特务处的暗杀小组埋伏在东单路边。小组由五名特工组成,分别隐藏在不同位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都配备了手枪和备用弹夹。

傍晚六点,周凤岐如往常一样从茶馆出来。他刚走到一个僻静的胡同口,一名特工突然从暗处冲出。"砰!"第一枪击中了周凤岐的左肩。周凤岐立即倒地,试图躲避。这时,其他特工也纷纷现身,对着周凤岐连开数枪。

"砰!砰!砰!"枪声在胡同中回荡。

"救命!来人啊!"周凤岐的惨叫声划破夜空。

"叛徒,受死吧!"一名特工厉声喝道。

13发子弹,准确地击中了周凤岐的要害部位。这个曾经呼风唤雨的军阀,这个背叛祖国的汉奸,就这样倒在了自己的血泊之中。

消息很快传到了日本特务机关。高岗秀藏立即派人封锁现场,展开调查。但军统的特工们早已按照预定计划分散逃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日军虽然在北平城内大规模搜捕,却始终无法找到凶手。

周凤岐的死讯传到重庆后,军统特务处立即向蒋介石呈报了这一重大战果。戴笠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这13发子弹不仅是对一个叛徒的惩罚,更是对所有汉奸的警告。

许登科和参与行动的特工们都受到了嘉奖。这次成功的暗杀行动,不仅打击了日伪政权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从此,"军统13枪"成为了军统特务处引以为傲的经典战例。

然而,这13枪并非结束。在周凤岐之后,军统特务处又陆续处决了多名日伪政权的高级官员。这些子弹,见证了一个叛徒的末路,也记录了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

死后的历史评价

周凤岐之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日本《朝日新闻》以"华北重要人物遇刺身亡"为题,发表了长篇报道。报道中称周凤岐是"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献身的殉道者"。这种说法立即遭到了中国各界的强烈反驳。

1939年10月20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详细披露了周凤岐投敌叛变的罪行。文章指出,从1928年叛逃到1939年被击毙的11年间,周凤岐为日军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协助日军抓捕了数百名抗日志士,其罪行罄竹难书。

同年11月,军统特务处向国民政府呈交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列举了周凤岐自1932年以来参与的多起反华活动。其中包括:向日军提供华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图,协助日军策划破坏铁路和桥梁的行动,组建伪军镇压抗日武装等。

1940年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北平秘密散发传单,揭露了周凤岐在担任"华北治安维持会"副会长期间的恶行。传单披露,他不仅强征民夫为日军修筑军事设施,还在日军的指使下,在河北农村推行"三光政策",致使许多村庄被焚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

194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纂的《抗日战争史料》中,专门辟出一节记载周凤岐叛国投敌的经过。史料记载,他不仅背叛了国家,还背叛了曾经追随他的部下。在他的告密下,多名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的地下党员被捕,其中不少人被日军杀害。

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南京审判汉奸特别法庭对周凤岐案进行了追溯审判。法庭调取了大量档案材料,证实他在日伪统治时期犯下的累累罪行。最终,法庭以"通敌叛国罪"对已故的周凤岐进行了判决,同时没收了其所有财产。

1947年,上海市档案馆整理出一批关于周凤岐的档案文件。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他在1927年"四一二"事件中的暴行。据统计,仅在上海一地,就有数百名工人死于他的镇压。这些档案成为后来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史料。

1948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集》出版,书中收录了多份关于周凤岐在华北活动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揭示,他不仅协助日军搜刮民财,还参与制定了多项压榨中国农民的政策,如强制农民种植鸦片、征收苛捐杂税等。

新中国成立后,周凤岐被正式列入汉奸名录。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汉奸录》中,用专章记述了他的叛国事实。书中指出,从军阀到汉奸,周凤岐的一生充分暴露了旧军阀的反动本质和卖国嘴脸。

在此后的历史研究中,周凤岐始终被视为军阀投敌叛变的典型代表。他的案例被收入多部历史教材,成为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各种史料和研究著作都证实,他确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