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4 16:35
在酒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是餐桌上的调味剂,更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而当饮酒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依赖时,它可能正悄悄侵蚀着你的健康。最近,医学界的一项新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喝酒后出现以下四个异常,可能是在提醒你,身体已经不堪重负,早戒酒才是明智之举。
异常一:面部潮红,心跳加速
很多人认为,喝酒上脸是酒量好的表现,殊不知,这可能是身体对酒精不耐受的信号。西医解析:面部潮红、心跳加速,通常是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降低的标志。
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被乙醇脱氢酶(ADH)转化为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进 一步氧化为乙酸,最终排出体外。若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乙醛就会在体内积累,导致血管扩张,引发面部潮红,同时刺激心脏,使心跳加速。
中医视角:中医认为,酒精属湿热之邪,易伤脾胃,影响气血运行。面部潮红、心跳加速,是气血逆乱、湿热内蕴的表现。长期如此,会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进一步损害健康。
异常二:腹痛、腹泻
喝酒后频繁跑洗手间,影响聚会氛围,更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西医解析:酒精对胃肠道有直接刺激作用,可引起胃肠黏膜炎症,导致腹痛、腹泻。
特别是对于患有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的人来说,酒精更是雪上加霜,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中医解读:腹痛、腹泻在中医看来,是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
酒精湿热之性,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运化失司,从而出现腹泻。长期饮酒,还会耗伤脾胃之气,使得脾胃更加虚弱,形成恶性循环。
异常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
酒后“断片”、“失忆”,可能是酒精对大脑造成了伤害。西医研究:酒精是一种神经毒素,能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影响记忆、思维、情感等多个方面。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脑细胞死亡,萎缩,尤其是海马体(负责记忆的关键区域),从而引发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障碍。中医思考: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
酒精伤肾,导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进而影响大脑功能。此外,酒精还易生痰火,扰乱心神,导致思维混乱,反应迟钝。
异常四:肝区疼痛,黄疸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到酒精伤害的器官。西医警告:肝区疼痛、黄疸,是酒精性肝病的典型症状。酒精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肝硬化时,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导致黄疸。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引起肝区疼痛。
中医解读:中医将酒精性肝病归为“酒疸”、“酒癖”范畴,认为酒精湿热之邪,易郁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血瘀滞。黄疸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的表现;肝区疼痛则是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的结果。
面对酒精带来的种种危害,及时戒酒,是保护身体健康的关键。西医建议:对于已经出现上述异常症状的人来说,应立即停止饮酒,并到医院进行专业检查,评估肝脏、心血管等系统的受损情况,接受相应治疗。
中医倡导:戒酒的可结合中医调理,如服用养肝护肝、清热利湿的中药,针灸、推拿等理疗方法,帮助身体恢复正气,排出湿热之邪。
作为医生,我深知酒精对健康的危害,但也理解酒文化在社交中的重要性。我提倡健康饮酒,量力而行。首先,要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
其次,饮酒前可适量进食,减缓酒精吸收;最后,选择低度酒,避免空腹饮酒。也要提高公众对酒精危害的认识,尤其是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珍爱生命,远离酒精依赖。
酒精,既是社交的媒介,也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当你发现喝酒后出现面部潮红、心跳加速、腹痛腹泻、记忆力减退、肝区疼痛等异常时,请务必警惕,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戒酒的信号。
早戒酒,早受益,让健康成为你生活的常态。在享受酒文化带来的乐趣时,更要注重身体的承受能力和健康底线,让饮酒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健康的负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