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02 17:15
(本文为真实案例,情节略有润色,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所有来源皆陈述在末尾,请悉知)
“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这是“历史天才”林嘉文留下的遗书中的一句话,他的遭遇让人心疼而又惋惜,他的离去是历史学界的一大损失。
2016年2月24日,在距离中考还有100天的时候,这个“历史天才”从自家的阳台一跃而下,将他短暂的18年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
18岁,多么美好而又朝气的年龄,而年仅18岁的林嘉文,已经出版了2本关于历史的书,他对历史的研究,甚至超过了很多历史学家。
而他留下的遗书中曾提到,一生参透了两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一个对历史充满热爱的少年,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呢?
1998年林嘉文出生在西安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律师,而妈妈是教书育人的老师。
而他的姥姥姥爷也是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林嘉文,完美的继承了家人的优秀基因。
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于常人的记忆力、跟理解能力,也许是从小耳闻目染,小小年纪的林嘉文说话的时候,好似一个“小大人”。
在其他小朋友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林嘉文就已经能够说出完整的话语了,不仅吐字清晰,还能说出几个成语。
林嘉文可以说是领先在起跑线上的小孩,其他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林嘉文就已经跟着爷爷奶奶读书识字了。
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喜欢听历史故事,常常缠着爷爷读给他听,等他稍大一点之后,就会自己拿着书本读书了。
很多时候,林嘉文都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历史书,遇到不懂的,或者不认识的字,他会向爷爷求助。
林嘉文父母对他的表现很满意,特别是上学之后,林嘉文从不让家里人操心,他会主动写作业,遇到不懂的会向妈妈请教。
据林嘉文妈妈所说,林嘉文好像没有过叛逆期,他脾气一直很稳定,也很听话,从来不会顶撞家人。
他也不喜欢打游戏、玩手机,更多的时候都是在看历史书。
初中时,林嘉文就已经将《三字经》《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历史书读了好几遍了。
他也喜欢看电视,但跟其他同龄人不一样的是,他不看影视剧,反而对《百家讲坛》情有独钟。
可以说,林嘉文对一切关于历史的书籍都很感兴趣,父母每次买书的时候,都会顺带给他买几本历史书。
林嘉文的房间里有两面墙都被做成了书架。
可以说,林嘉文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其他的空间基本都被书本占据了,其中大半就是历史相关的书籍。
也许有人会觉得,林嘉文如此痴迷历史,肯定有严重的偏科,其实,并非如此。
林嘉文是个全科优秀的少年,也是同学们眼中的“天才少年”。
他不仅历史成绩优秀,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很优秀,他的成绩在全年级组都在前排。
随着对历史的热爱跟了解,他对历史一心到了痴迷的状态,与此同时,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的见解跟思想。
林嘉文对历史的了解已经超过了老师,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
不仅如此,他能准确的指出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刚开始老师还以为林嘉文在胡说,当他查阅书籍之后,发现林嘉文是正确的。
在那之后,历史老师经常会跟林嘉文讨论历史,他发现林嘉文对历史有着自己的见解。
便开玩笑的说道:“你这水平我自愧不如,你这水平都可以出书了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家之后,林嘉文就将出书的想法说给了父母。
自然得到了父母的一致通过,在家人的支持下,林嘉文撰写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历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在学界内的前辈们,都对这本书的作者充满了好奇,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16岁的高中生,在繁忙的学业中忙中偷闲写出的作品。
他们只知道,作者对历史已经达到了倒背如流的境界,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展现给了读者。
在文字中,都满满包含着他对历史的热爱跟执着,这本书卖出了3万本,这是对林嘉文的认可。
但大家并不知道这本书是林嘉文出版的,因为是第一次出版书籍,林嘉文对自己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他害怕销量不好,出版书的时候,并没有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害怕同学们的嘲笑。
而3万多的销量,已经超出了林嘉文的预期,他没想到第一次出书竟然这么成功。
2015年,林嘉文读高二的时候,他又出版了第二本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这一次,他不在隐瞒自己的身份,将真实姓名挂在了作者一栏,毫无疑问,这本书也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读者们得知,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名高中生,都很好奇林嘉文是何方神圣,为何10多岁就如此厉害了。
当读者们得知,《当道家统治中国》这本书也出自林嘉文之手时,震惊到无以言表。
毕竟,当时这本书的火爆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当时不少人在猜测,这本书很有可能是哪位学界大佬匿名写的书。
点那个谜底揭开的那一刻,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个深藏功与名的天才,竟然是一名高中生。
这阵风自然也迟到了林嘉文所在的学校-西安中学,全校师生都沸腾了。
谁都没想到,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学生,竟然对历史有着如此深入的了解,甚至已经出书。
学校领导为了提高入学率,在征得林嘉文的同意之后,在学校给他举办了一场座谈会。
这下,林嘉文在学校内成了“风云人物”,走在路上被同学们围观,甚至被叫“天才”。
随着座谈会的成功结束,林嘉文不仅在学校内成了名人,也成为了媒体记者的采访对象,各大报社媒体争相采访林嘉文。
那段时间,林嘉文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他无法专心研究历史,总有媒体无时无刻不在跟着他。
而林嘉文发现,周围同学看自己的眼神不在跟往常一样,他感觉自己好似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其他同学是团结的团体,他无法融入其中,他一个人孤独而又迷茫,他甚至后悔暴露身份。
外人眼中的“荣誉”,在林嘉文眼中是沉重的负担,压的他喘不过来气,让他窒息。
身边朋友渐渐远离,也许“天才”就该孤独,也许林嘉文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是他们所触及不到的。
虽然林嘉文并没有因为出名而骄傲,但他的“孤独”在同学们看来就是高傲。
林嘉文不想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异类”,他想重回宁静,他想重新融入到团体。
但好似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他一次次的推开,将他拒之门外,为此,林嘉文感到焦虑不安。
他急迫的想要融入,但他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加入,他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跟自我怀疑中。
“天才”的光芒不仅刺痛了别人,也将林嘉文推向了风口浪尖,有质疑声,有怀疑声。
有人质疑,林嘉文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见解,他徒有天才的盛名,其实写书的另有其人。
这些尖利的语言如同一根根刺,将林嘉文刺的浑身是伤,他每天都在在受伤跟自我疗伤中徘徊。
随着舆论的发酵,林嘉文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显露在大众眼前,他已经无法专心研究历史。
终有一天,林妈妈发现了儿子手臂上的划伤,她这才知道儿子已经伤痕累累。
当得知林嘉文患有抑郁症的那一刻,一家人感觉天都塌了,好在林嘉文愿意配合治疗。
但林嘉文的心理防线已经被击破,再多的药物也无法重铸,在2016年2月24日这天,他留下了遗书,从自家阳台上一跃而下。
遗书中林嘉文写到,一生他参透了两件事:
1.他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没有值得他憧憬的事,一切对他来说都是过往云烟。
2.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挑战,他的人生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法超越的境界,剩下的只有苍白。
林嘉文在遗书中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他平静的跟这个世界告别,仿佛这世界再无牵挂,他走的毫无后悔。
林嘉文的才能、天赋是不可否认的,他对历史的热爱跟执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都归于人性,看不透,摸不着,伤人不见血,疼痛确是真实感受到的。
林嘉文这个“历史天才”,他的离去是历史学术界的损失。
参考信息
中国青年报.2016.2.28《西安自杀史学“奇才”林嘉文母校确认其遗言》
新浪网 2016年2月25日 自杀的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是谁?
中国网 2019年8月14日 他被称为难得的史学奇才,却因抑郁症,没能熬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