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2 20:27
古人云:山南水北谓之阳。名字里带“阳”的地方,基本是山南水北的开阔之地,也是向阳而生、逐水而居的人类最理想的家园。
在辽宁,有三座城市因水而生,向“阳”得名,它们分别是沈阳、辽阳、朝阳,都是国家级、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曾流淌过悠悠流转的岁月长河。向阳而行,来到这三座城市,会遇见最辽宁的风景。
从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后韩广占据辽东,到公元前195年卢绾被汉军驱逐,以襄平城为中心的辽东地区被地方军事势力割据长达14年之久。然而,恢复郡县制的辽东地区并没有直接归属中央王朝管辖,汉高祖刘邦在总结秦亡教训时,始终认为没有宗室亲王屏藩朝廷是秦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又在包括辽东在内的燕地沿用旧制,封皇子刘建为燕王,遥领其地。直至公元前128年,燕王刘定国畏罪自杀,朝廷才废除燕国,辽东郡脱离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时间长达80多年。
西汉政权建立后,注意吸收、借鉴亡秦教训,改法治为德治。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复苏,其中儒家思想的兴起最受瞩目,因其重教化的德治、仁政思想普遍受到社会欢迎。作为辽东郡治的襄平县,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三老辅佐官员教化民众的制度。到了文景时期,则更加注重礼治,汉文帝提出:“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随着这一政令的推行,地方基层组织社会教化模式也日益完备起来。汉武帝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辽东郡就在此时建立了郡学,与此同时,襄平县以及县以下基层组织也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加速了儒家思想在辽阳地区基层社会中的传播。
王莽新朝建立后,改襄平为昌平。东汉时恢复襄平称谓,仍为辽东郡治所。东汉时期,辽东北部的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年犯边,杀掠人民甚众,给东北边防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辽东郡不仅负有管理这一地区民众的责任,更要担负起护边守疆的重任。祭肜、陈禅、耿夔等任辽东太守期间,多次率兵击溃游牧民族的侵扰,终使边人惮畏,边关息警。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公孙氏历经三世四主,割据辽东达半个世纪之久。襄平城作为辽东郡及公孙氏平州治所,成为横跨辽西、辽东,东南到朝鲜半岛北部广大区域的统治中心。这一时期,为躲避战乱,中原名士望族纷纷浮海辽东,促进了辽东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公孙氏不断开边拓地,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疆土。公孙康时期,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荒地设置带方郡,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该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从带方郡经朝鲜半岛南部可通日本列岛,从此开辟了中国与日本的交通往来。
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攻灭公孙渊后,曹魏政权在襄平城设置护东夷校尉,这是朝廷派驻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统领东北各民族。至此,襄平城不仅成为辽东郡的中心城市,而且成为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从秦汉时期开始,襄平城就肩负起镇守东陲、为国护边、宣示德化、怀服各族的重任,是国家东北方的军事重镇、名副其实的国之屏藩。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襄平城的历史地位愈加重要。
【诗词中的辽阳】
游辽阳诸山作
作者:张三丰【明】
千里辽阳自往还,
眼中山色画中看。
人夸地气来长白,
我欲云峰炼大丹。
风过列屏横淡霭,
雨馀群嶂各高寒。
此间好觅长生路,
人世休言出世难。
诗文略解:此诗为作者在辽阳游山后所作。在作者眼中,辽阳诸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气度昂然,是修道养生的福地所在。
辽阳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如今正以暖意融融的热情、蓬勃向“阳”的新气象,吸引更多游客打卡、畅游!欢迎大家来辽阳:
逛古城
嬉冰雪
泡温泉
购皮草
品美食
原《【向“阳”之城•看辽阳】两汉巨镇——宣示德化与护边安邦》
阅读原文
来源:澎湃辽阳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