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8 10:16
□高明乾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出自《周南·葛覃》第一章。诗中的覃(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施(yì),指蔓延;萋萋,指茂盛貌;喈喈(jie),是鸟鸣声。
黄鸟(黄雀)
该诗的意思是:“葛藤长得遍山谷,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雀飞翔栖灌木,鸣叫婉转真好听。”
《周南·葛覃》描写了一位已婚贵族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时,见到的一幅令人耳欣目悦的美丽画面。葛蔓茂盛,藤叶茂密,如诗如画,幽静的山谷中到处是蔓延的葛藤,黄雀在灌木丛上嬉闹、喈鸣的美好景色,引出她持家有方,躬俭节用,勤于织作、洗衣的繁忙劳动以及尊敬老人的美德,表达了心中的喜悦。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格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等。要求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纺织的劳作。
《诗经》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运用品物比兴的艺术手法描写人与事。《诗经》中多次出现黄鸟,同是一种“黄鸟”在不同的篇章里,表达的意境有巨大的不同。《周南·葛覃》正是描写一位已婚贵族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父母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的喜悦心情。有人说得好,景随情变。如果有了一个好心情,那么眼前这黑白胶片似的景象,就会变得五彩斑斓,极富情致了呢?反之,眼前的五光十色,也读变得暗谈无光。还是陶渊明说得好:“心远地自偏”。同一景物因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黄鸟(黄雀)
而在《秦风·黄鸟》中却表达了另一种情境。以“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引出子车奄息被殉之事。“交交黄鸟”即交交哀鸣的群雀比喻兴国人的悲伤,与文中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所描写的事件具有真实性,表达了弃国人于不顾的野蛮殉葬的情境,增强了极为凄惨的悲凉气氛,渲染了活人殉葬的悲惨。《小雅·黄鸟》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之句。以黄鸟起兴,用鸟吃谷物来比喻统治者的残酷剥削。
《诗经》中的黄鸟,或指黄鹂(黄莺),或指黄雀。郝懿行《尔雅义疏》中说:“《诗·葛蕈》《疏》引舍人曰皇,名黄鸟。按此即今之黄雀,其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鸟,又名抟黍,非黄离留也。”《葛覃》篇中的“黄鸟”,按郝氏《尔雅义疏》以黄雀释之为宜。黄雀有集群、迁徙的习性,诗中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之句,正是其集群习性的写照。
君不见有人设网扑鸟,一次扑了几十只黄雀。正是扑鸟人通过观察、踩点,发现了黄鸟的群集性,经过撒谷物引诱,使其落网的。可怜的黄雀,失去了自由,很怜悯它们,不能再海阔天空的飞翔了。这是人的欢乐,鸟的悲哀啊!三国时曹植在《野田黄雀行》中说:“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可见仁心及至鸟兽。
黄雀是一种美丽的观赏鸟,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名句。唐代王维有诗《黄雀痴》曰:“到大啁啾解游扬,各自东西南北飞。”唐代孟郊在《黄雀吟》诗中曰:“黄雀舞承尘,倚恃主人仁。”唐代李频在《黄雀行》中有:“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唐代贯休《野田黄雀行》:“高树风多,吹尔巢落。”
黄雀是雀形目、雀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鸟额、顶黑色,上体黄绿色较浓,腰黄色,两翅和尾黑褐色,尾基两侧和翅斑鲜黄色,胸黄色,腹白色,均带有褐色条纹。黄雀有群集性,常可结成数百只的群体。常相聚一起嬉戏,和睦相处。性格较温顺,巢区占领性不强。黄鸟性情活泼,鸣叫时姿态优美,叫声清脆,飞翔能力强,飞速快,可长途飞行,是很好的自然景观。
黄雀在我国分布广泛,较为常见。生活在林地、河谷或树丛,有时也出现于村落和农田。夏居我国东北,秋迁江浙、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主要是冬候鸟,种群数量较为丰富。
黄雀是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昆虫等小动物。古人云,“螳螂扑蝉,焉知黄雀在后”,这是自然生态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