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历史解析:武则天三大优势赢得李治心

发表时间: 2024-11-28 22:52

武则天到底比王皇后好在哪里?她有三大优势,让李治欲罢不能

世人都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却很少有人知道,她能够登上皇位的第一步,竟是从一个尼姑庵开始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王皇后居然主动建议李治把武则天接回宫中!这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堂堂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为何会做出如此"自寻死路"的决定?而武则天又凭什么,能让身为皇帝的李治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黜正统的王皇后,将她这个"父皇贵妃"扶上皇后之位?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李治在朝臣的强烈反对下,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看看武则天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一、从王皇后到武则天:一场惊心动魄的后宫较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当时的王皇后正当盛年,本是太子妃出身,按理说本该和李治琴瑟和鸣,携手共治天下。可谁知这对璧人之间,却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后宫较量。

王皇后本是太原王氏的嫡女,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举止大方得体。但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过于自负。当时朝中权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把持朝政,王皇后便仗着自己的皇后身份,常常对李治的决定指手画脚。

更让李治难以忍受的是,王皇后对他最宠爱的萧淑妃百般刁难。有一次,萧淑妃病重,王皇后竟然不让太医及时诊治,导致萧淑妃病情加重。这件事让李治对王皇后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正在这个时候,武则天从感业寺回宫,成为了一个新的变数。起初,王皇后并不把这个"老牌才人"放在眼里。她认为,武则天既是先帝的妃子,又曾剃度为尼,不可能对她构成威胁。于是,王皇后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主动向李治建议召回武则天。

这个决定背后,是王皇后的一场算计。她认为武则天可以牵制萧淑妃,让后宫的天平向她倾斜。可她万万没想到,这个决定却成了她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武则天入宫后,表现出了与王皇后完全不同的态度。她从不干预朝政,而是专心致志地帮助李治处理政务。每当李治遇到难题时,武则天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渐渐地,李治发现,和武则天相处时,他能感受到真正的夫妻之情,而不是像对待王皇后那样,处处受制。

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显庆二年(657年),王皇后因不满武则天得宠,竟让宫人在后宫布置"厌胜之术",企图诅咒武则天。这件事被李治发现后,他勃然大怒。虽然碍于情面没有立即废后,但王皇后的娘家人却遭到了严惩。

这一事件之后,王皇后的处境每况愈下。她的骄横跋扈、专横跋扈,与武则天的温婉贤淑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最致命的是,她失去了太原王氏家族的支持,在朝中再无依靠。

一年后,武则天抓住机会,以王皇后杀害年幼皇女的罪名,彻底击垮了这位正统皇后。从此,这场后宫较量有了最终的赢家。而这,也仅仅是武则天人生转折的开始。

二、武则天的三大过人之处

在废黜王皇后的过程中,武则天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她对朝廷大事的见解上,更体现在她处理政务时的细节之中。

首先,武则天善于把握时机。她深知在李治刚继位时,朝中大权被长孙无忌等人把持,因此并未急于表现自己。相反,她选择从最基础的政务开始协助李治。每当李治批阅奏章时,武则天都会在一旁细心聆听,适时提出建议。她的建议往往切中要害,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不会让李治感到难堪。

显庆年间的盐政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朝廷的盐铁专营遭到多方反对,李治对此颇为烦恼。武则天提出了"以民为本"的观点,建议在保持官营的同时,适当放开部分区域给民间经营。这个建议不仅平息了各方争议,还为朝廷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其次,武则天极其擅长知人善用。她深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在选拔官员时,她特别注重察举地方基层官员,为朝廷储备人才。许多后来成为朝廷重臣的人物,都是在这个时期被武则天发掘的。

比如狄仁杰,最初只是并州法曹参军,武则天却一眼看出他的才能。即便在狄仁杰多次直言进谏时,武则天也始终对他委以重任。正是这种用人态度,使得她在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班底。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则天对李治情感的把控。她深知李治渴望摆脱大臣掣肘的心情,因此从不在人前表现出凌驾于李治之上的姿态。每当朝臣们争议不休时,武则天总是以"还需陛下圣裁"来结束讨论,充分展现对皇权的尊重。

在后宫生活中,武则天更是表现出极强的政治敏锐性。她从不干预李治与其他妃嫔的往来,而是把精力都放在协助李治处理政务上。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后宫争宠的纷争,又让李治感受到她是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永徽年间的一次朝会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有大臣建议恢复隋朝旧制,让皇后参与朝政。武则天不但没有趁机揽权,反而当众表示:"后宫不得干政,此乃祖宗之法"。这番话不仅赢得了朝臣的好感,更让李治看到了她的智慧。

武则天的这三大过人之处,为她日后成为"垂帘听政"的皇后奠定了基础。她既不同于王皇后的专横,也不似其他妃嫔的只知争宠。在她身上,李治看到的是一个既能理解自己,又能帮助自己的完美政治搭档。

三、从才人到皇后:武则天的政治手腕

武则天从才人到皇后的转变过程,堪称是一部精彩的政治教科书。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尤其是在处理朝廷各方势力的关系上。

乾封元年(666年),武则天正式被册立为皇后。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极具政治智慧。此时,反对她的重臣褚遂良已经被贬谪,支持王皇后的太原王氏家族也已经衰落。但武则天并未就此满足,她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政治势力。

在朝廷上,武则天采取了"扶新抑旧"的策略。她大力提拔新进士出身的官员,如李敬玄、郝处俭等人。这些人大多出身寒门,对武则天格外忠心。同时,她也不忘笼络一些老臣,如李义府就在她的支持下走上了权力巅峰。

武则天特别重视吏部的人事任命权。她多次向李治建议,在选官时要注重实绩而非门第。这不仅符合"唯才是举"的原则,也打破了世家大族在仕途上的垄断地位。比如,她就曾力排众议,提拔了出身平民的王方庆为御史大夫。

在处理各方关系时,武则天展现出了高超的平衡术。当李义府与上官仪发生矛盾时,她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让两人各自发挥所长。这种做法既避免了朝廷内部的分裂,又让她在两派势力中保持了主导地位。

武则天还十分注重民间舆论。她经常派人打探民间疾苦,并在适当的时候向李治反映。麟德元年(664年)的一次赈灾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关中地区遭遇严重旱灾,武则天建议开仓赈济,并亲自监督赈灾物资的发放,赢得了百姓的好感。

在对外关系上,武则天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手腕。她支持李治对高句丽用兵,但同时也注意维持与突厥的和平关系。在处理吐蕃问题时,她提出了"和亲"策略,既避免了军事冲突,又维护了大唐的尊严。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在成为皇后后,并未立即介入朝政。她先是以"协助陛下处理政务"的名义,逐步熟悉朝廷各项事务。每当有重大决策时,她都会先让李治拍板,然后再从旁辅助。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既不会引起大臣们的反感,又能实际参与到政务中来。

武则天还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亲信。她在宫中设立了"北门学士"制度,召集文人学士在宫中撰写诏书奏章。这些人后来多成为她的重要助手。如宰相狄仁杰就曾在"北门学士"中崭露头角。

通过这些精妙的政治运作,武则天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她既不像王皇后那样盛气凌人,也不似其他妃嫔只顾争宠。她的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都在为日后的大业做准备。

四、武则天的功绩:为何李治如此看重她?

武则天能够得到李治的倚重,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她确实为大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她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能力。

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武则天推行了多项创新举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举制度的改革。她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设武举科目,使得军事人才也能通过正规渠道晋升。同时,她还主张在考试内容中增加策论,要求考生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一改革使得科举选才更加务实。

上元二年(675年),武则天推动实施了"访察举主"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各地长官定期走访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并将地方官员的政绩详细记录在案。通过这种方式,中央朝廷能够及时掌握地方治理情况,有效遏制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在经济发展方面,武则天表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她提出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主张,建议降低农民赋税,鼓励农业生产。在她的建议下,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仅在关中地区,就新增耕地数十万亩。

武则天还特别重视商业发展。她支持在长安城设立互市,允许外国商人自由贸易。在她的推动下,丝绸之路的贸易更加繁荣。大量波斯、大食的商人来到长安,带来了异域珍宝,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在文化教育领域,武则天的贡献同样显著。她支持佛教发展,但并不排斥其他学说。在她的倡议下,朝廷重修《五经正义》,统一经学解释。这项工作对于维护儒学传统、稳定思想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则天还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她在宫中设立文学馆,招揽文人学士,形成了独特的永昌体诗风。这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容,也为日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对外关系方面,武则天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她支持派遣使节出访周边国家,增进文化交流。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时,她建议采取"和亲"政策,既避免了军事冲突,又维护了国家利益。

武则天还特别注重军事防御。她建议在边境地区设立屯田,既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又加强了边防建设。在她的建议下,朝廷还改革了府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功绩充分证明了武则天的治国才能。她不仅能够发现问题,更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她的协助下,李治时期的大唐呈现出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景象。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让李治越发依重她,也为她日后的权力巩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废黜王皇后:武则天的关键一步

废黜王皇后事件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最关键的转折点。这一事件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她高超的政治手腕,以及她在宫廷斗争中的缜密谋划。

事件的导火线发生在显庆三年(658年)初春。当时,王皇后与太子李弘密谋,欲借祭祀之机向李治进言,要求削弱武则天在朝中的影响力。这个消息被王皇后身边的宫女泄露,很快传到了李治耳中。

但武则天并未立即采取行动。她先是暗中调查,收集了王皇后与一些大臣私下往来的证据。其中包括王皇后曾私自召见右仆射李孝恭,讨论朝廷要务的记录。这些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

显庆三年三月,一个重要的时机出现了。王皇后的支持者褚遂良因为在朝会上与李治发生争执,被贬为潭州都督。失去了这个重要盟友的支持,王皇后的地位开始动摇。

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开始了她精心策划的行动。她首先通过太子李弘的乳母,获得了王皇后企图干预朝政的更多证据。这些证据包括王皇后曾私自召见多位朝臣,干预官员任命的详细记录。

显庆三年秋,武则天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向李治揭发这些事情。当时正值李治因边疆事务焦虑之际,武则天提出的这些证据立即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李治派御史大夫刘德威暗中调查此事。调查结果不仅证实了武则天的指控,还发现王皇后与其家族存在更多不当行为。其中包括私自收受贿赂、干预司法等严重违规事项。

显庆三年九月,事态迅速发展。李治下令将王皇后幽禁于掖庭宫,并派人彻查其家族。调查发现,王氏家族利用皇后身份在并州等地大肆聚敛财富,甚至私设仓库储存赃物。

这次调查还牵连出更大的案件。王皇后的族弟王玄应被查出与太子李弘有不当往来,涉嫌图谋不轨。此事直接导致太子李弘被废,王氏家族彻底失势。

显庆三年十月,李治正式下诏废黜王皇后。诏书中详细列举了王皇后的种种罪状,包括干预朝政、结党营私、收受贿赂等。这份诏书的措辞严厉,显示出李治对王皇后行为的极度不满。

在整个废后过程中,武则天始终保持低调。她既不出面指责王皇后,也不急于表现自己。而是让各项证据通过正常渠道呈现给李治,让事实本身说话。这种处理方式既显示了她的政治智慧,也为她日后的政治发展铺平了道路。

废后事件之后,王氏家族的主要成员或被流放,或被降职。这不仅清除了武则天政治上的最大障碍,也为她后来被册立为皇后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废黜王皇后确实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