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镇国之宝的前世今生——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印记

发表时间: 2024-10-31 13:53

镇国之宝的前世今生——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印记

阅读此文章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精彩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就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谢谢~~

文|东东

编辑|东东

——前言——

想象一下,倘若时光能够倒流,让我们置身于古代王朝的辉煌殿堂之中,亲眼目睹那些被视为国家命脉的珍宝。它们或许曾在帝王的手中被轻轻摩挲,或许曾在激烈的战火中险象环生。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它们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了永恒的传奇。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些镇国之宝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民族文化深深的自豪。

一、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 1939 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此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 832.84 千克,高 133 厘米、口长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制品,它的铸造工艺代表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的超高水平,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其雄伟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强盛与辉煌。

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绘制了大量人物、牲畜、交通工具、建筑等,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这幅画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带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北宋的繁华市井。

三、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 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 1 号墓。此剑长 55.7 厘米,宽 4.6 厘米,柄长 8.4 厘米,重 875 克,极其锋利。剑身两面有深色菱形暗纹,正面镶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花纹。剑首为圆箍形⁩,内有 11 道同心圆圈。越王勾践制作精美,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利如初,其精湛的冶铸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见证了越国的兴衰,也成为了勾践卧薪尝胆、励志复仇的象征。

四、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1978 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它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音乐文化水平,其优美的音色和宏大的规模让人仿佛听到了古代宫廷的雅乐之声。

五、马踏飞燕

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 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古墓。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鸟。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旅游标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六、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四羊方尊每边边长为 52.4 厘米,高 58.3 厘米,重量 34.5 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 4 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四羊方尊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工艺,展示了商代青铜铸造的巅峰水平。

七、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衣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繁荣和贵族生‫活的奢华。

八、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1970 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杯高 6.5 厘米,长 15.6 厘米,口径 5.9 厘米。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杯口呈弧形,仿佛一张天然的兽口,兽首上两只角粗壮有力,双目圆睁,炯炯有神。整个造型独特而精美,是唐代玉器中的珍品。

九、石鼓

石鼓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约一尺,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

十、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 1265 年令皇家玉工制成,意在反‎映元初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它由整块墨玉雕琢而成,高 70 厘米,口径 135 至 182 厘米,最大周长 493 厘米,重约 3500 公斤。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颇具匠心。渎山大玉海可贮酒 30 余石,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

——总结——

这些镇国之宝,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们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却始终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保护和传承这些镇国之宝,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珍视历史,传承文化,让这些无价之宝永远绽放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中、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到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我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