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9 19:15
紫禁城内,晨光熹微。1904年的那个夏日,一场关乎清朝命运的殿试正在进行。殿内鸦雀无声,273名贡士正襟危坐,其中一位身着素净长衫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刘春霖——大清朝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出身贫寒,父亲是济南和保定府衙的小差役,母亲在知府家当帮佣。六岁时因家境困难,被送回老家由哥嫂抚养。八岁入私塾,展现出超凡的天赋与勤奋,深得塾师喜爱。后入保定莲池书院,在院长吴汝纶的悉心指导下,学问大有长进。
那场最后的殿试题目是一道时务策问,要求考生就当前时局发表见解。考生们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约2000字的对策文,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刘春霖的答卷惊艳全场,一手漂亮的小楷堪比印刷体,连慈禧太后都为之倾倒。
有趣的是,刘春霖能够脱颖而出,还有一段与慈禧太后的机缘。当时另一位考生朱汝珍原本要被定为状元,因其名中有”珍”字,让慈禧想起了不喜的珍妃。接下来翻到刘春霖的卷子,她见其名字寓意优美,加之字迹超群,便一锤定音选他为状元。
状元及第第二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刘春霖随后被派往日本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民国初期担任过袁世凯、黎元洪等总统的内史。1928年,他选择隐退北平。
面对日本侵略,刘春霖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他拒绝了伪满洲国的高官诱惑,抗战爆发后也不为日军所用。1937年,日伪因此抄他的家,将家人赶出门外。
晚年的刘春霖热心公益,组织河北移民协会救助灾民,参与修纂县志,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虽然生活并不富裕,有时需靠写字维生,但他始终坚持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做事。
1944年,72岁的刘春霖因心脏病去世,未能亲眼见证抗战胜利。他留下的试卷真迹,不仅展现了超群的书法造诣,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位末代状元的一生,映照着大清帝国的兴衰,也彰显了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