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从‘生日奶奶送1.8亿’看网络炫富背后的心理现象

发表时间: 2024-11-05 00:00

前段时间,某社交平台上的网民“冬冬安安”引发大量关注。此人在网上发布大量豪车、名画、名表、文物、收藏的信息,还称自己“有24亿存款”,并在其他网友的账号下炫耀“生日奶奶送了1.8亿”。近日贵州网警通报,这些炫富内容均属凭空捏造,账号运营人田某某为了吸粉引流而捏造身份,用软件P图的手段做出了“24亿存款”等看似豪奢实为子虚乌有的内容。

乍一看,此次事件不过是又一次无知妄作的网络乱象而已,田某某出于虚荣心理与“养号”目的而穿上了这么一张“装富画皮”,与其他“为了流量不惜制造战争”的乱象大同小异。而从事件的演变过程来⁢看,仍有值得进一步辨析的空间,只因“炫富”“装有钱”的网络现象,其实并非始于今日。

田某某之所以编造信息“装富”,自然是因为“炫富”有利可图,之前也有大把先例。“冬冬安安‌”晒出“24亿存款”时,网友惊呼“富可敌国”而持续围观其豪横做派,而再往前还有“江西周‮公子”“苏州许可馨”的炫富事件。对比这些炫富事件可知,不管网友对其财富来源、家族背景有怎样的质疑与讨论,但其炫富带来的聚光灯效应是明显的。

所‍谓“黑红也是红”,每次炫富事件的主角都会成为舆论追逐的焦点,尽管炫富之后的某些争议并非主角们的本心。田某某大概率正是看到了炫富带来的巨大舆论效应,才突发奇想选择了这桩“无本流量生意”。只不过,2023年7月生效的“自媒体十三条”,⁩让田某某的预期成本因为“未标注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变得代价巨大。号没了,人也因涉嫌网络赌博进去了。

无论是真富假富,来路不明的富还是光明正大的富,公众对现身网络空间的富人都有极高的敏感度,也有着追根究底的兴趣。就此而言,2023年1月的“万柳公子”事件更具参考价值。彼时的“万柳公子”在上传的短视频里举手投足间的“富贵之气”火遍网络,各路网友也化身“网络侦探”,从视频的细节解读,乃至于出现了多篇专业厚重的长文,让外界惊叹公子之富的同时也在感叹网友的推理能力。

“万柳公子”成为一个“成功炫富”的典型⁤案例。对比本次事件,万柳公子之富,是网友一点点从视频信息里“扒出来”的;而田某某的炫富内容一经上传,也就有网友从逻辑与常识出发对其进行了抽丝剥茧的评点,进而产生了大面积的围观与质疑:奶奶出手就是1.8亿,其家族背景如何?存款24亿,这笔巨额财富的来源又是如何⁨?继续分析下去,田某某的网络炫富就翻车了,其中不能说没有网友关注的功劳。

“网络炫富”有如此之大的话题度与关注度,其背后自有其社会心理成因。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前现代社会、乃至在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前,个体的文化视野有限,想象力也局限于耳闻目睹的范围之内。个体所能感受到的价值尺度,恐怕只能占到价值阶梯上的一小截,能够认知到的富贵生活与能人异事,基本不出十里八乡范围。而在这个有限的范围里,财富与成就大致不出“谁家里存粮多”“谁的田产多”“谁的手艺好”的范畴,其所带来的激励与模仿效应是颇为有限的。

而对那些与自身距离过于遥远的人而言,普通个体对他们的生活与成就是缺乏概念的,以至于会出现“皇帝用金锄头”“东宫娘娘烙大饼”这些谚语,其背后反映的是显著的身份区隔。这种区隔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也体现在认知与想象上。但在如今,大众传媒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全都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每一个个体眼前,强度称得上是无远弗届的视听轰炸与无处不在的认知刷新。

个体的文化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而这种拓展则基本上是单向的向上拓展,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向下关注。大众可以通过发达的社交媒体窥探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富人也乐于有意无意地展示自身的生活与成就。相应地,每个个体对于“幸福生活”“富贵生活”的感知阈值水涨船高,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随之兴起,当代对于“富贵人设”的追捧也超过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网络炫富”正是由此而生。既然“网络炫富”有其心理需求,自然也就有市场供给,其所瞄准的正是感知阈值不断提高、向上关注远多于向下关注的中产阶层或小资群体。他们关注富贵人设,模仿富贵人设。哪怕是山寨仿冒的“富贵人设”也能博得关注与追捧,以至于出现了“装富产业链”这样的细分赛道,形成了“假名媛拼团打卡”“装富假照片供⁡应商”这样的产业,满足大众“当一把富人”的心理需求。

“网络炫富”与个体感知阈值的拔高还带来一些深刻影响当代社会的连带效应。个体在认知世界、设定目标时胃口越来越大,引发更多的失落感与挫败感,出现了种种“阶层焦虑”,继而出现“鸡娃”“卷事业卷生活”的现象,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因而下降。

总而言之,“网络炫富”无论是真富还是假富,都显示了公众对此的复杂情绪:一方面是对财富与成就的向往与追捧,甚至还有“自称老奴”这样的谄媚之意,这显示了拜金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公众也会质疑与否定那些来路不正的财富,并对炫耀这些财富的人表示愤慨。而至于这些“装富”“假富”的网络炫富闹剧,画皮被揭穿之后面临的也是外界的无情嘲讽。

因此,对于“网络炫富”的认知,本身也应分层次来讨论。努力创造财富代表的是向上提升的工作伦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反之,‫期望“一夜暴‎富”或是不择手段致富,反映的则是向下沉沦的伦理。弗兰西斯·培根在随笔中有感而发,“别为炫耀而追求财富,只挣你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施之有乐且遗之有慰的钱财。但也别像修道士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对金钱全然不屑一顾。”在“网络炫富”盛行的今天,这段写在四百年前工业革命前夜的隽语仍不失为持平之论。

王兢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