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悉达多》引领你走向人生的三次觉醒之旅

发表时间: 2024-09-20 14:15

《悉达多》引领你走向人生的三次觉醒之旅

1919年,42岁的黑塞经历了父亲去世、妻子罹患精神疾病的痛楚,不得不把三个儿子寄养在朋友家,而他自己也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疗。

战争的创伤、动荡的局势,让黑塞陷入了迷茫: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
带着疑问,黑塞开始了《悉达多》的创作,这本书原文55554个字,作者却创作了3年,期间一度中断。

创作《悉达多》的过程,也是黑塞自愈的过程。

他说:“觉醒的人只有一个目的,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他的心理治疗师荣格对于这本书的问世,这样评价:“读黑塞的书,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荣耀。

弗洛伊德称赞:“黑塞通过《悉达多》这部作品,洗脱了自己经受过的灵魂折磨,提炼为一部部煌煌巨作。‌”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哲学疑惑: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

芸芸众生,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很少有人真的能够找到自我,就匆匆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经历了出走,寻找智慧,堕入世俗后,悉达多终于在渡河边大彻大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觉醒:挣脱被安排的命运

悉达多出身高贵,是婆罗门之子。他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加入智者的教堂。

父亲希望他成为伟大的贤士,成为婆罗门中的王;母亲为悉达多的强壮英俊、礼仪完美而幸福;少女期望得到他的青睐……

悉达多出生在罗马,还比别人努力,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还有一个忠实的粉丝——好友乔文达,乔文达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遵从他的思想、意志和使命感。

文中这样称赞悉达多:“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

能被所有人喜欢,多少人求之不得,多少人心向往之。

如果他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行,必将成为令人尊敬的婆罗门之王,实现所有人对他的期望。

偏偏悉达多自己不想按部就班地前行:“悉达多,却无法让自己喜悦,无法让自己略有兴致。

他想拥有内心永恒的幸福和平静!

一天,悉达多和乔文达在榕树下打坐结束,三个沙门路过,他们憔悴、消瘦,衣不蔽体,但是悉达多看到的却是无声的激情、不惜一切去献身和灼热的气息。

当天晚上,他就决定要加入沙门的行列。乔文达听闻,脸色顿白,他看出了悉达多的决心。

乔文达知道,自己也将追随悉达多,去寻找自己的内心。

追寻内心所向往的存在,在年轻的时候,不需要理由,也不会“三思而后行”。

有人称为冲动,有人称为冲劲,在热血沸腾的年纪,任何选择都是被理解的,即使选择错误,也能从容地重新来过。

悉达多的父亲是个开明的婆罗门,他没有阻碍儿子去寻找内心。站在父亲卧室前一个晚上,悉达多得到了父亲的允许。

这位万般不舍的父亲对悉达多说:

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

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

这就是父爱,家不是锁住孩子的铁链,而是永远的归宿。

乔文达也义无反顾地跟上悉达多的脚步,加入苦行僧的行列。

这一去,他们都是满怀希望,能够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

年轻的时候,都想离开家,认为那是束缚自己的牢笼,而外面的世界,不管是绚丽多姿,还是前途渺茫,都有一种魔力,吸引着那颗悸动的心。

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悉达多一样,为了寻找自我,总要离开按部就班的道路,挣脱附着的枷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求道之路虽远,开始就有希望!


第二次觉醒:质疑被灌输的知识

悉达多追上了沙门的脚步,把身上仅有的长袍送给了穷人,每天只进食一次。

他的身躯和面颊日渐消瘦,手指越发枯瘦,长出的胡须干枯蓬乱。

一路上,他看到商贩经商,君侯外出狩猎,服丧者哀嚎,娼妓出卖色相……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悉达多对这一切都不屑,在他看来:

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他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

悉达多只想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

《道德经》中也写到:“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无我”之境,一直是古代贤人孜孜以求的。

悉达多遵从沙门戒律,修习克己及禅定。他无声地站骄阳下,缄默于暴雨中,任疼痛燃烧,任雨箭射击。他扼杀感官,毁灭记忆。

但是“我”总是重新出定,在轮回中打转,新的渴望不停地展现。

苦行僧日复一日的修习,他发现不过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而从当他从幻觉中醒来时,发现一切依旧。

他没有成为智者,没有积累知识,也没有进入更高的境界。

沙门长老已经60岁了,依然没有证悟涅槃。悉达多悟到:可能所有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自己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这时候,世尊佛陀乔达摩现世了,他是一位明贤智慧的得道之人。婆罗门和君侯们对他顶礼膜拜,皈依为他的弟子。

他智慧绝伦,记得前世,证悟了涅槃,摆脱了轮回之苦,无需再浸没于万物浊流。

悉达多和乔文达两人离开沙门长老,去追随佛陀乔达摩。

在一众僧人中,悉达多一眼就认出了乔达摩,他宁静的脸庞无悲无喜,又仿佛从内心绽放轻柔的微笑。

乔达摩的神圣,让悉达多对他有着从未有过的敬重和爱慕。

悉达多和乔文达听佛陀讲法义,讲经文,两人对乔达摩无比钦佩。乔文达当下决定,皈依佛陀,成为僧团成员。

悉达多却打算离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在与乔达摩告别的时候,他说出了原委:乔达摩是通过探索,求道,深观,禅修,认知,才大彻大悟。而现在,他们只是听佛陀讲解法义,这是不能修成正果的。

悉达多认为,自己有自己要走的道,才能修成自己的果。

正如年轻人不愿意听说教,宁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后悔。

陆游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道理,都要自己经历才会透彻;所有的学识,要在生活中践行方知真伪。

悉达多知道佛陀的法义是绝妙真理,但那不是他自己修来的,里面的“我”不是真正的“我”,而真我,他要自己去寻找。


第三次觉醒:远离被腐蚀的红尘

离开佛陀,悉达多踯躅独行,决定要拜自己为师,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

一路上,他发现日月相推,河流奔涌,蜜蜂嗡嗡,亘古不变。在此之前,他认为它们是稍纵即逝的,是一无是处的。

他来到了一条河边,在摆渡人的茅屋里过夜。第二天,他让摆渡人载他过河,却没法付船费。摆渡人说告诉他:

一切都会重来!

让他下次来的时候带上礼物即可。

一切都会重来,悉达多是在俗世生活了几十年,才真正明白的道理。

悉达多来到城郊处,遇见一个被四人大轿抬着的美颜女人,他被深深吸引了。

他打听到,这个女人叫迦摩罗,是城中名妓。

悉达多有了一个目标。他去城里理了头发,上了发油,还去河里洗了澡,把这些天的风尘一洗而净。

第二天,悉达多找到迦摩罗,两个人由此开始了缠绵悱恻的男欢女爱生活。

当迦摩罗问他会什么的时候,悉达多回答:“我会思考。我会等待。我会斋戒。

于是,迦摩罗教会他欢爱,引荐富商迦摩施瓦弥,在红尘俗世中,悉达多享受到情爱带给他的愉悦,金钱带来的满足。

他成为有名的富商,不再怜惜穷人的苦难,与那些大腹便便的商人毫无二致。

他挥金如土,华衣锦服,美女环绕,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

悉达多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倦怠一天天地向他袭来。

终于有一天,他离开了花园和城邑,一去不返。

他来到年轻时到过的河畔,有个强烈的愿望从心中升腾起来:“撒手,堕入河中。”

找不到内心宁静的一隅,他宁愿迎接死亡。

这时候,一个神圣的“唵”从远方传来,让他猛然惊醒,从河中上岸。

这天,他沉沉地睡着了,醒来觉得整个人都通透了。逃离了香料、酒精和慵懒,他觉得浑身自由。

悉达多,重生了!

当年的船夫还在,果然如他所说“一切都会重来!”

悉达多留下来了,跟着船夫渡船,学耕作,捡木头,摘芭蕉……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

每天他都很平静,在他的心里,过去的悉达多并未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也不是未来。现在的悉达多,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当下

原来,活在当下,就是他寻找到自我。

佛陀去世,迦摩罗带着孩子去送行,不幸在渡口被毒蛇咬伤,毒发身亡。

这时候,悉达多才知道迦摩罗给他生下了儿子。从未见面的父子俩,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儿子过惯了富贵生活,不愿意和悉达多生活在贫穷的茅屋中。

悉达多觉得愧对儿子,想拼命补偿他,可是儿子却想远离。悉达多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也想起了那个决意离开的晚上。

父爱就是这样,不舍得,还是会目送孩子离开。于是,他放手了,不再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

悉达多的人生形成了闭环,从他离开家庭到儿子离开他,每一步都是当下的选择。

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林清玄说:“一个人活在今天,只要把今天的地扫干净、把今天的心扫干净就行了,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心和明天的落叶。

生活在世上,很多人忙忙碌碌,却对生活充满无奈。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关于人生,有这样的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悉达多就是这样的一生,少年时简单淳朴,青年时离家寻找心中的“道”,中年遁入尘世,灯红酒绿中混沌,老年认清“自我”,复归平静。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生活疲累,不明白活着为了什么,不如跟着悉达多的脚步,活在当下就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