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传说中的撞脸小怪兽与镇墓兽的来头,你了解多少?

发表时间: 2024-11-27 18:53

传说中的撞脸小怪兽与镇墓兽的来头,你了解多少?

最近,鉴宝博主“听泉赏宝”在直播间发现,一尊造型魔性的文物面部轮廓与本人长相高度相似,一开始直播间里的观众和听泉赏宝本人都以为是利用当下流行的AI技术生成的虚拟图片,他看了后都直呼“太开门了”,并决定将其作为微信头像。没想到与其“撞脸”的小怪兽是真实存在的文物,正是连云港市博物馆展出的一款镇墓兽。

数十万网友在线上见证了镇墓兽的意外出圈,在网友的推波助澜下,连云港市博物馆也一夜爆火。11月23日一大早,连云港市博物馆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小怪兽。那么,镇墓兽到底是什么文物?这件和听泉赏宝撞脸的小怪兽又是什么来头?

与听泉赏宝撞脸的小怪兽居然是真的

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早期镇墓兽的材质为木质,隋唐时以陶质为主。 此次“撞脸”的镇墓兽,是一只耀州窑的镇墓兽。该镇墓兽胎呈灰白色,通体施黄釉、近底部无釉。人面兽身,额发上扰,头顶高耸犄角,双耳巨大向外伸张,双耳后单绺鬃毛垂至肩部,怒目圆睁、目光如炬,眉檐凸起,宽鼻突出,阔嘴微闭,背部角脊相连、脊呈火焰状,马蹄形足,前肢斜立、后肢蜷曲,蹲坐于不规则台座之上。

镇墓兽是中国丧葬文化的神来之笔,最能体现人们对死者的感情。人们既希望逝去的人不被幽界乱力怪神所戗害,不被地下的种种邪崇鬼祟所侵袭;又希望逝者的灵魂不会驻留人间,侵扰生者。

形态各异的镇墓兽大赏

镇墓兽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当镇墓兽作为驱逐恶鬼的护卫之神时,形象就会凶恶起来,以震慑四方鬼怪;但当它的作用是护卫死者魂灵,作为灵魂的看护者时,形象又会趋向神圣甚至呆萌。比如下面这座,2023年洛阳博物馆的嘟嘟嘴镇墓兽就曾经因为堵嘴表情火出圈。

早期的镇墓兽,因为漆器雕刻和彩绘的工艺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眉目不清,只能分辨出头、身体和底座。这些镇墓兽以黑漆为主色调,只有少量的卷云纹来装饰,看上去很怪,但恐怕还难以称之为“兽”。

随着楚国漆器制作技术的日益完善,镇墓兽的兽面终于发展成熟了。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大多数镇墓兽,都有着“S”型的脖颈,方形的头部,突出的双眼,外呲的牙齿,还长着一条垂到胸口的长舌头。这栩栩如生的怪脸,要归功于漆器雕刻工艺的进步。甚至原本只有单头单身子的镇墓兽,还出现了连体兄弟:同一个底座的双头双身镇墓兽。

镇墓兽虽然面目丑陋,但因为黑、红、黄等彩漆浅雕、描绘出的种种纹样装点,和那一双纯天然、盘曲错落的鹿角陪衬,意外有了一种美感。让人想起神话中的龙,威严又不失浪漫。比如下面这座出土于天星观一号墓的双头镇墓兽。

当然,也有不那么丑陋的镇墓兽。比如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镇墓兽,虽然还是鹿角长舌,但用彩漆描画出来的弯弯眉眼、扁扁鼻头,看上去和普通人的面目没有什么差别。不过,这种人面的镇墓兽数量比较少,大都出土于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大概属于镇墓兽中的另类吧。 若读《楚辞》,可以体会到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崇尚。镇墓兽就是楚精神在漆器造型中的绝佳体现:超现实主义的造型,取材于自然的鹿角。这种对真鹿角的利用,大胆又巧妙——兽面的假和鹿角的真,结合在一起,极具冲击效果。人们总说楚国的文化艺术,是现代艺术的鼻祖。镇墓兽这种综合各种材料、轻外形重精神的形象,的确有那么一点后现代的感觉。

镇墓兽的起源:人神沟通是楚人心中最重要的事

以制作精美的漆器陪葬,对于楚国贵族来讲是很平常的事情。陪葬的漆器,大都是生活中使用的器物,比如耳杯、食器、奁盒等等。这些漆器,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爱物,带入墓中,无非是想在异世界享受与生前同样的待遇。可镇墓兽这丑萌的漆器小怪兽,似乎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用途,为何还要专门制作并放置在墓室中呢?真的如同日本学者所说,是为了“镇阴宅”,防止尸身被恶灵伤害吗?

这恐怕要从楚人好巫的风俗谈起。“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这是为《楚辞》作章句注本的东汉文学家王逸笔下的楚国,也是数千年来楚国留给世人最为经典的印象。神与鬼,巫与卜,在楚国人心中尤其重要。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公元前489年的十月,亲自出兵抵抗吴国楚昭王在军营里病倒了。那天,天上红云蔽日,病中的楚昭王连忙找来巫师询问。巫师告诉昭王:“天上的异象有害于您,不过并非无法解救,只要做法祷告,便可以将病害转移到将相们的身上。”楚昭王手下的将相听说后,都主动请缨,希望巫师祈祷天神,由自己来承担病痛。连国王的疾病都“不问医生问鬼神”,可见当时的楚国人有多么笃信巫卜了。至于楚国将士在战役之前,先令巫师占卜吉凶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甚至楚惠王十一年(前529年)决定讨伐陈国时,连元帅都是通过占卜来决定的。


当代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神话中动物的功能是沟通人与祖先、人与神的世界。楚国崇尚巫卜,重视人与神鬼的沟通,所以就更加重视各种神兽。所以无论是青铜器、漆器还是织物,都有很多龙、凤、虎一类的神兽造型和纹样。

镇墓兽的造型,就和神话中的龙很相似,一双鹿角更是龙的特征之一。再看镇墓兽身上的彩漆纹样,不但有龙鳞的图案,甚至直接绘出龙型。在楚人的信仰里,龙是神仙的坐骑。东皇太一云中君这些《楚辞》中常见的神仙,都是驾龙御风的。镇墓兽以类似龙的形象在墓葬中出现,恐怕是为了让逝者的魂魄乘坐飞升。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漆器小怪兽应该叫做“引魂神兽”才对。

楚墓里有着奇异造型的漆器,不止镇墓兽。像以虎型或者鹿型为底座,上面站立着昂首的飞鸟,鸟背上还插着真鹿角的“漆木虎座飞鸟”和“漆木鹿座飞鸟”,就曾在许多楚墓中出土。有学者认为,“虎座飞鸟”是楚国神话中的风伯形象。楚人在墓中供奉天神,恐怕也和放置镇墓兽怀着同样的心思,想借神力飞升吧。

镇墓兽诡异的造型和通神的作用,在秦人眼里,无一不是楚国的“恶俗”,需要严格去除。而且楚地善于制作漆器的工匠也被征调到了中原地区,制作符合秦国审美的生活、军事类的实用漆器。镇墓兽等明器的制造工艺,缺少了传承,秦后也就渐渐消失了。这些瞪大了眼睛、伸长了舌头的漆器小怪兽们,也只好永远地住在楚墓里了。

所谓的“四神”,一般置于墓室入口,起保卫作用,其中当野和当圹为武士俑,祖明和地轴为镇墓兽。祖明一般为狮首镇墓兽,比如1991年河南巩义黄治村南岭唐墓所出镇墓兽,其背即有墨书“祖明”二字。因此,人首镇墓兽即为地轴。

镇墓兽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前后流行了1300余年,中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质地由早期的木、铜发展到中期的陶、石,再到隋唐的瓷、高岭土胎等;装饰由早期的漆绘、嵌金银工艺至魏晋、北朝的简单粉绘,再到隋唐的粉彩、三彩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姿势从早期的站、立到魏晋的行走,再到北朝、隋唐的蹲踞,形象从早期鸟、兽、人到魏晋的走兽,再到北朝、隋唐的狮首、人首,可以说古人在镇墓兽身上费尽了心机,充分展现了他们对这一神兽的钟爱以及内在的精神世界。

借着听泉赏宝的热度,连云港市博物馆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小怪兽,并借此领悟镇墓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