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31 09:57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当我们舒适地坐在现代化的马桶上,你可曾想过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解决这个每天都要面对的大事。
在那个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上厕所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野外随地解决到设计精巧的官房,古人的如厕之路走得可谓是跌宕起伏。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上厕所的呢?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厕所遗迹。
这个原始厕所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大坑,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们蹲在坑边,背对着深不见底的黑洞,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跌落。
他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猪圈上方搭建一个平台,这就是所谓的井溷,人在上面方便,猪在下面享受意外之喜。
这种设计看似一举两得,既解决了人的需求,又不浪费粪便,你能想象坐在离地几米高的木板上,下面还有几头饥肠辘辘的猪在等着投食的感觉。
即便如此这种方式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历史上就有一位名人因此丧生。晋景公在如厕时不慎跌落,最终淹死在粪坑中。
这个悲剧性的事件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贵为诸侯,在面对大自然的召唤时,也难逃厄运。
那么古人是如何一步步改进这种危险的如厕方式的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厕所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从简陋的大坑到危险的井溷,古人对于如厕这件小事的探索从未停止。
在秦朝随着统一帝国的建立,宫殿中开始出现了较为固定的厕所,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人们开始重视如厕环境的改善。
到了汉代厕所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民间人们开始利用窑洞和瓮洞作为厕所,这种方式虽然简陋,但比起露天的大坑,已经是一种进步。
而在王公贵族的府邸中,则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卫生间,不过当时的粪便处理还很原始,多是直接倾倒弃置,卫生状况堪忧。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厕所文化却在悄然发展,富裕人家的厕所开始出现蹲位或坐便器,这是向现代厕所迈进的重要一步。
同时简易的茅厕也在民间普及,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好的如厕环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厕所文化也随之兴盛,王公贵族们使用的是名为释迦谷和江孜坊的封闭式移动马桶,这种设计既保证了隐私,又方便清理。
而平民则主要使用公共厕所,这种集中式的如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状况。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厕所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个时期,永久性的茅厕开始普及,人们用竹简覆盖茅坑,既防臭又美观。
这种设计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厕所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厕所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一些时期由于战乱或者经济衰退,厕所文化也会出现倒退,但总的来说,从先秦到宋朝,厕所的发展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好的厕所不仅关乎个人舒适,更关乎公共卫生和社会文明。
那么到了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朝代,他们的厕所文化又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呢?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厕所文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时期厕所不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设施,而是成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紫禁城这个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居所中,却找不到一间常规意义上的厕所,这并非是设计的疏漏,而是出于深思熟虑的考量。
古人讲究风水认为厕所的臭味可能会冲犯龙脉,影响皇帝的气运,因此紫禁城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流动厕所系统。
皇帝和后妃们使用的是被称为官房的豪华马桶,这种官房远非普通马桶可比,它通常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制成,外观华丽,内里还会铺上丝绸或锦布,以确保龙体凤体不受丝毫委屈。
当皇帝或妃子需要如厕时,会喊一声传官房,专门的太监或宫女就会将这个移动式厕所送到跟前。
使用过程中还会有人在一旁持香,以掩盖可能产生的异味,用过之后会立即有人清理,并用香灰或香料进行除臭处理。
这种繁复的程序,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奢华,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卫生和礼仪的极度重视。
而在皇宫的一些特殊场所,如清朝坤宁宫的冬暖阁,还设有更为精巧的厕所设计,地板上隐藏着机关,只需拉动木板,就能露出下方的马桶。
使用完毕后宫女们会迅速清理现场,将废物统一处理,每天清晨还有专门的车辆来收集这些贵重的粪便,运往郊区作为肥料。
在那个年代皇宫的粪便可是农民眼中的黄金,常常会引发争抢,在王公贵族的府邸中,虽然不及皇宫奢华,但也有着相当讲究的厕所设计。
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在厕所中放置茅草和特制的夜香土,用来吸收异味,使用时往往还有仆人在一旁准备,随时提供服务。
这种奢华的厕所文化只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对于广大平民百姓来说,厕所仍然是一个简陋的场所。
大多数普通人家庭使用的是简易的茅厕,有些家庭甚至没有私人厕所,只能使用公共茅厕,这些公共厕所通常没有专人打扫,卫生状况堪忧。
人们使用后往往只是用植物叶子或粗糙的纸张简单擦拭,既不卫生也不舒适。
明清时期的厕所文化,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异,皇帝和贵族享受着堪比现代的如厕体验,而普通百姓却仍在为基本的卫生条件而奋斗。
这种巨大的反差,正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明清时期的厕所文化中看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他们利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了各种巧妙的设计,试图让这个不可避免的日常活动变得更加舒适和体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厕所的进化史就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在这个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他们又如何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厕所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催生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职业掏粪工。
这个看似低贱的职业,在古代社会中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成为了一个利润可观的行业。
掏粪工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挨家挨户收集粪便,然后将这些宝贵的肥料运送到城郊的农田。
在化肥还未普及的年代,人畜粪便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肥料来源,因此掏粪工的工作虽然不受人尊重,却是维持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这个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被称为倾脚工,有趣的是这个看似卑微的工作却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历史上就有一个名叫罗会的人,因 为从事收粪工作而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了当时的富豪。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古代社会,只要能抓住机遇,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可能成为致富的途径。
到了南宋时期收粪行业的竞争已经变得十分激烈,有些人为了争夺收粪的地盘,甚至会诉诸法律手段。
这种现象反映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增加,粪便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明清时期粪便的身价更是水涨船高,在这个时期粪便甚至出现了品质等级之分,富人区的粪便因为居民饮食较好,被认为肥力更强,因此售价更高。
这导致了掏粪工之间的激烈竞争,有时甚至会为了争夺高端市场而发生冲突。
到了清朝初年,为了解决这种恶性竞争,掏粪工们开始采用签字画押的方式,划定各自的工作区域。
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显示出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出了一定的规范和秩序。
掏粪工这个职业的存在和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它连接了城市和农村,将城市的废弃物转化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同时它也为一部分人提供了谋生和致富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这个行业一直持续到近代,直到抽水马桶的普及和现代化肥的出现,才逐渐消失。
纵观古代厕所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最基本生理需求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最初的简陋大坑,到精致的官房,每一步的进步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个看似平凡的话题,实际上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轨迹。
古人的厕所文化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日常的事物,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不仅关乎个人卫生,更涉及公共健康、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金陵晚报所发布《古代厕所长啥样》
新华社所发布《世界厕所日|古代的厕所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