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安德海为何命丧山东?探寻事件背后原因

发表时间: 2024-09-15 12:29

安德海为何命丧山东?探寻事件背后原因

关于清宫大太监安德海在山东地界被丁宝桢斩首的故事,历来就有好几个版本。我们现在按照各种版本,遴选出一种可能最符合清朝规则祖制现实的一种情况,讲述一下这个过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天津,随后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不久患病。1861年病逝。临终前,咸丰皇帝立皇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因为载淳年幼,又命肃顺、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幼子载淳。

当时的慈禧眼看着⁨肃顺等人得宠,成了顾命大臣,担心以后在宫里越来越难过,便说服了慈安太后,派安德海联络外面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除灭了顾命八大臣肃顺等人,掌握了大清政权。

大清最后一位有实际权力的咸丰皇帝驾崩以后,爱新觉罗·载淳继位,这就是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继位时只有六岁,按照当时以虚岁算年龄,也就是史书中说的七岁。因为皇帝年幼,主持不了朝政,恭亲王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具体处理国家大事。

慈禧太后借故废了恭亲王奕訢的议政王,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隔着帘子辅助小皇帝,这被称作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清终于有了暂时的安定局面。

同治八年(公元1869),同治皇帝已经十四岁,该着考虑大婚的年龄了。因为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有序进行。眼看着小皇帝的大婚即将举行,这一天风和日丽,慈禧心情不错。

善于察言观色的大太监安德海,见慈禧心情愉悦,便趁机提议,他想出京为同治皇帝大婚采购龙袍及宫中所需物品。其实此前安德海也曾经提出过这种要求,慈禧太后毕竟想得比较复杂,一直没有答应。因为按照大清祖制律法,太监是不能擅自出宫的,违者处死。

安德海八九岁时就净身入宫,当然非常明白这些大清祖制。他胆敢反复向慈禧提出出宫要求,无非是因为慈禧太宠信他,假如换了别的太监提这种要求,备不住就直接被慈禧一刀咔嚓了也未可知。

为什么安德海这么想要出宫呢?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如果被慈禧太后首肯出宫,所到之处,必然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各地官员肯定会一路巴结自己,到那时候,金银珠宝,应有尽有。他正好可以借故敛财。

其次,由于慈禧太后的宠信,他以前对小皇帝载淳不太恭敬,载淳对他一直很不友好,曾经扬言说将来一定要杀了他。童言无忌,但是这种话传到安德海耳朵里,无异于一声霹雳。载淳现在已经十四岁,到了十八岁成年时,肯定会亲政。安德海真怕小皇帝登上大宝之位后真的杀了他。趁着现在小皇帝还没有亲政,安德海就想讨好一下小皇帝,弥补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至少可以不让小皇帝那么讨厌他。太后尽管宠信他,但太后毕竟早晚会退位,看着现在能靠得住,将来可就不好说了。

一举两得。

今天,慈禧心情不错,恩准了安德海的请求。让他出京前往江南走一趟。安德海心中大喜,向慈禧表达了谢意后辞别,随后赶到弘德殿去拜见小皇帝载淳,既是向小皇帝说明这个意思,也是讨一个口头圣旨。

弘德殿是载淳读书学习的地方。虽说他现在只有十四岁,但毕竟距离大婚和亲政的年纪越来越近。他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胜任皇帝这个工作。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出宫联络恭亲王奕忻,就凭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两个女人也扳不倒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

人们常说,恃宠而骄,得意忘形。这就是安德海此时的心情。然而,安德海此时万万没有想到,危险正在临近,他却依然浑然不觉。

人一旦得意忘形,就会我行我素,不管不顾。以为以后的日子便是自己的了,谁都可以无视。故此,安德海这时得罪的人可太多了。小皇帝,他得罪了;恭亲王奕忻,他得罪了;还有朝中很多大臣,他也都得罪了。

其实,对于自己当前的处境,安德海并不是‍不知道。因此,他必须首先笼络住小皇帝载淳。只要把载淳伺候好了,其他问题都可以慢慢解决。这就是他现在所想的。

为皇帝载淳办事, 自然不能隐瞒, 这件事办好以后,才能让小皇帝感激他。安德海于是走进弘德殿见小皇帝, 表示他奉太后懿旨,将要出京南行,为皇上操办婚事采买物品。

此话含有两层意思:其一,皇上婚事已因安德海的劝说而被太后提上议事日程;其二,出京采办婚品正好可以借此造势,让天下人都知道皇上的大婚在即,这样一来,太后便无法再拖延婚礼, 阻止皇上亲政。

到弘德殿见过皇帝载淳以后,安德海退出殿外,立刻吩咐小太监开始准备出行。随后,他前往军机处和兵部,索要相关的出京手续。京官出京,必备两样东西:一是由军机处依旨发放的公文,称为明降谕旨,地方官府见到这些公文必须好生接待;二是兵部签发的勘合文书,即兵员身份证件,凭此可在地方官府接收物资供应。这两样东西,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因公出差单位开具的介绍信。

在军机处,安德海见到了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文祥。文祥身居高位,满洲正红旗人。不过,安德海平时可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文祥自然也看不上安德海,见他进来,也没有理睬,继续处理手头的公务。

安德海表明了来意。文祥说:“军机处由恭亲王主持,我必须先禀报他老人家,只有他发了话,才能给你开具外发公文。”安德海知道这是刁难他,但也没有办法。心想有了慈禧太后的口头懿旨,你们不给我出这个劳什子公文,以为就可以难住我?他生气地说:“那就算了。”

安德海忍气吞声,转身去了兵部。兵部尚书毛昶熙,是刚刚升任的。安德海以前对他更是不屑一顾。他对安德海仗势欺人的行径自然也是大为不满。听了安德海说明来意,毛昶熙表示兵部的勘合不是随便发放的,必须要有恭亲王同意才能发放。

安德海生气地想:又是恭亲王!也就是说,安德海出京办事所需手续文件,都需要恭亲王奕訢点头同意才行。

安德海离开兵部,本想回去找慈禧,让慈禧给恭亲王奕忻打个招呼,但是转念一想,慈禧当时情绪不错,但是答应得有点勉强,自己这时候再去找慈禧,万一她改变主意,反悔了,不同意,咋办?

“欸,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慈禧老佛爷已经同意了,我自己出宫,就是没有那些公文,谁还能把我怎么样?再说了,就凭我大清朝宫内大总管,谁敢查我的公文?”

于是,安德海决定,要走就走。他先花钱租了两艘太平船,带着数十名俊男靓女和一个戏班子,沿着京杭大运河顺流而下。他自己坐在前面的那艘大船上,船两侧插着龙凤彩旗,船头高悬三面大旗:左边写着“奉旨钦差”,右边写着“采办龙袍”,中间那面则绘有一幅日形三‌足乌图,随风飘扬,离着很远就能望见。

安德海这些年在宫里学了不少东西,知道很多历史典故。慈禧是西太后,神话传说中类似于西王母。自己奉了慈禧懿旨,可以悬挂三足乌旗帜,他这是向各地官员传达一个信息:我安德海就是慈禧的三足乌,这次乘船南下,是为慈禧和皇上办差,看看谁不识趣,胆敢不提供便利。

封建社会的那些官员们,都是十年寒窗苦读诗书的饱学之士,见太平船上悬挂三足乌旗,他们当然明白这是慈禧太后的宠臣安德海出行,也就相当于慈禧在船上。沿途官府果然把安德海当作了钦差大臣。所需之物无不奉上,所求之物都予以满足,唯恐动作稍慢招惹安德海不满。正如安德海所想的那样,所到之处根本没有人敢提出验看军机处的公文和兵部的勘合文书。

各地官员如此阿谀奉承,安德海自然得意洋洋,面对小太监时,他嘲笑文祥和毛昶熙不自量力,竟妄想通过卡住手续来不予办理,认为这样就能让咱们饿死在路上,真是滑稽至极!

两艘大船一路上肆意横行,索要金银财物,从北京通县,很快就进入了河北山东交界地带德州。

安德海派出小太监知会德州知府赵新,向他索要财物。按照大清惯例,朝中大臣到京外出差办事,都要有公文,所谓“私凭文书官凭印”。地方政府都要提前得到消息。没有公文,私自出差,就是死罪。赵知府问小太监:“安总管出京办事,可有公文?”小太监仗着安德海的势力,蛮横地回怼赵知府:“我们跟着安公公出来,要什么公文?别说你一个小小的德州府,就是你山东巡抚丁宝桢,也不敢跟我们要什么公文。你赵知府不会是不想干了吧?”

赵新听罢,尽管心里窝火,但也不敢随意处置,只能一面让师爷敷衍小太监,一面写信报告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回信告诉赵新,暂时不要得罪安德海,但也不要轻易让他离开山东地界。

山东巡抚丁宝桢为人正直,早就对安德海肆意妄为的做法愤怒至极。接到德州知府赵新的信以后,急忙写了密折派人连夜赶往京城向恭亲王奕忻、小皇帝载淳和慈安太后禀报。奕忻又向慈安太后禀报了这件事。慈安太后立刻发出懿旨,此事交由恭亲王奕忻全权督办。恭亲王奕忻早就想弄死这个安德海了,只是没有一个由头。他立刻拟了一个折子,让小皇帝载淳批示,载淳批了四个字:就地正法。然后派快马把圣旨给山东巡抚丁宝桢送去。

这边,德州知府赵新原本不想理睬安德海,但是师爷劝他,“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尤其是慈禧太后跟前最红的安德海,咱们没必要得罪他,还是随便给他点好处打发他离开最好。”

赵知府听了师爷的话,觉得有理,便吩咐师爷去处理。

得了好处的安德海,离开德州。他的船队浩浩荡荡到了泰安县的时候,已是夜深人静。安德海下令停止前进,声称明天是他的生日,要在这里好好庆祝一下。差役们立刻忙碌起来,有的筹备寿仪,有的准备寿宴,场面非常热闹。

第二天早晨,差役搬出两把太师椅,一把椅子上披挂着龙袍和翡翠朝珠,象征皇上;另一把则让安德海端坐其上,接受众多红男绿女的顶礼膜拜。礼仪完毕后,几名艳丽的女戏子粉墨登场,演奏八音联欢与五音联弹,场面宏大而壮丽。

大船上的喧嚣吸引了众多民众围观,自然也惊动了泰安县衙。县令何毓福立刻派出衙役出城探查,这是什么人物光临泰安县?结果回报说是宫中大太监安德海来了。

何毓福颇感意外,换上便装,拖着一条跛腿,亲自来到运河岸边查看情况。这位何毓福县令可不是一般人,他的母亲当过皇帝的乳母。

几年前,刘铭传率军追击捻军至安丘县城外,刘铭传派遣营官宇文建进城采购粮食,结果被城门官戴重千杀害了。

此事震动朝野,朝廷责成李鸿章亲自前往安丘县审理此案,最后判处戴重千死刑,并将县令何毓福关入大牢中。自古以来,只有错抓的,没有错放的。安丘县令何毓福被打,为此瘸了一条腿。事后,李鸿章明知这件事和何毓福没有关系,就又和丁宝桢联名上奏,为何毓福恢复了官职。

丁宝桢也知道何毓福是被冤枉了,就把他改任为泰安县令。何毓福明白丁宝桢的好意,泰安比安丘富裕,又位于泰山脚下,常接待前来登山的满汉大员,有利于晋升和重用。

也有一种说法是,何毓福几年前是在朝中担任御史大夫,曾经多次弹劾过安德海的不法行为,为此多次被关押在刑部大牢里,安德海没少欺负他。要不是他母亲是小皇帝载淳的乳母,何毓福恐怕早就没命了。

然而,何毓福没有想到,仇人安德海现在竟然到了泰安县,他心里真想派出衙役上太平船,杀了安德海报仇。不过,自己只是个县令芝麻小官,此事也只能心里想想,根本不能真干。何毓福摸了摸瘸腿,黯然回了县衙。

安德海派人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质问何毓福钦差入境为何不理睬。原来在寿宴之后,差役和小太监们借着酒兴,提议进城游玩,同时采办一些宫内所需的物资。安德海心情正好,满口答应,便带着一群男女,浩浩荡荡地走下太平船,昂首阔步地进入泰安县城,玩了半天,然后包下豪华客栈,稍作休息。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吃完小太监送来的早膳后,他伸手要了一杯茶水,漱了口,大声问道:“泰安县令来过没有?”小太监回答:“没有。”

安德海厉声喝道:“把他拘来问问!”手下一个太监说道:“安公公,这个何毓福他娘,可是咱皇上的乳母。”安德海轻蔑地说道:“皇上乳母又怎么样?我还和皇上他娘睡过觉呢。”

小太监再不敢说话,带着两名差役匆匆赶往县衙时,何毓福正在思考该如何应对这所谓的钦差大臣。昨夜,他已经派人探听过消息,发现安德海此行,既没有军机处的明文上谕,也没有兵部的勘合文件,地方上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再说了,还有巡抚丁宝桢、知府赵新在上面挡着,我怕他什么?不过,这小子毕竟不是一般人。

正当何毓福左右为难,想着怎么对付安德海时,太监和差役已经来到了衙门外。何毓福下令让人带小太监到签押房见面。小太监一进门,只是随意拱了拱手,连腰都不屑弯一下,语气颇为嚣张地说道:“何大人真是好大的架子,安钦差来到贵县,居然也不见您问候一声。”

一路南下,大小官员个个卑躬屈膝,平时趾高气扬的小太监,此刻在这个不买账的小县令何毓福面前,却怎么也硬气不起来。何毓福见这小太监如此无礼,心中不悦,冷声道:“安钦差?哪来的安钦差?”小太监答道:“安钦差就是安大总管,大官小员觐见太后,都得由他老人家引领。何大人原来也干过京官,外放不过几年,难道不知道这些事吗?”

何毓福昨天已经得到知府赵新送来的书信,暗示巡抚大人要在山东境内处理安德海的意思。他故作惊讶地哦了一声,说道:“安总管就是安总管,什么时候又成了安钦差了?”

小太监回答:“安钦差乘坐的太平船正停靠在城外河边,何大人应该去看看。船头挂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奉旨钦差’和‘采办龙袍’的字样。”何毓福冷笑道:“难道旗上写着钦差就真成了钦差了?”小太监不甘示弱地回应:“中间的大旗上还绘有三足乌的图案,何大人饱读诗书,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不知道。”何毓福冷冷地回答。

小太监得意地解释道:“三足乌就是为西王母寻觅食物的青鸟,安钦差以三足乌自喻,表示要为西太后采购宫中所需之物,包括龙袍,用于皇上大婚。”

何毓福越听越生气,愤怒地说道:“什么奉旨钦差,什么采办龙袍,什么三足乌,我何毓福一概不认,我只认军机处明发的谕旨和兵部的勘合文书。若无这两样东西,你让安德海赶紧给本太爷滚出泰安地面,否则别怪本官不客气。”

这时,下人来报,有贵客来访。何裕福即刻回到后衙,原来是盛宣怀。这位盛宣怀,那在大清朝,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足智多谋。何毓福把安德海前来索贿的事和盛宣怀一说,盛宣怀当即道:“何大人,你的祸事到了!”

何毓福一听,惊问道:“此话怎讲?”

盛宣怀说:“何大人您想,安德海乃是慈禧太后身边最亲近的人,你这么对他,他肯定得记恨你。等他回到宫里,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还有您何大人的好吗?”

何毓福一想是啊,随口问道:“怎么解?”

“安德海仗势欺人,借着给皇上采办物品到处敛财,而且朝中上下,谁不恨他?现在他出宫没有军机处和兵部任何文书,就凭这一条,他就是死‏罪。不如就借着这个大清祖制律法,弄死他,一了百了。就看大人你有没有这个胆量了!不是他死,就是你亡!”

何毓福也是被逼到了绝路上,心一横:“好,就这么办!”

何毓福回到县衙,大喝一声:“差役们何在?”

堂下衙役们山呼一声:“威武!”

何毓福喝道:“现有不法之徒安德海,假冒慈禧太后懿旨,到我山东地界横行无忌,到处勒索财物。本太爷得到上面官府文书,即刻缉拿安德海,不得有误!”

“得令!”

衙؜役们如狼似虎,立刻出动,不多时,就把安德海抓了回来。安德海一见到何毓福,立刻大骂道:“好你个何毓福,不知死活的东西,知道我是谁吗?”

何裕福喝道:“京官出行,没有军机处、兵部的任何文书凭证,我管你是谁?听本太爷口令,把这个不守规矩的安德海抓起来,摘取他的顶戴花翎,即刻押往巡抚衙门,听候处理!”

衙役们立刻绳捆索绑,推推搡搡,把安德海押到了巡抚衙门。

在山东巡抚衙门后衙,山东巡抚丁宝桢和德州知府赵新正在密谈安德海这件事,听到有人报告,泰安县令已经派衙役把安德海押来,丁宝桢苦笑一声:“赵大人,我就说他何毓福肯定会这么干,你看如何?”

赵新也苦笑一声:“这个何毓福真是吃了豹子胆了。抚台大人,事已至此,看来我们只能将错就错,孤注一掷,放手一搏了。”

丁宝桢点点头,随后和赵新立刻到了巡抚衙门大堂,丁宝桢吩咐:“升堂!”

衙役们大声吆喝:“威武!”

安德海一见端坐在大堂上的丁宝桢,便大声骂道:“丁宝桢,知道我是谁吗?你们敢抓我?不想活了?”

丁宝桢傲然喝道:“安德海,你可知罪?”

“不知。”

“你身为太监,私自出宫,就是死罪。仅凭这一条,本院就可以将你即刻斩首!”

安德海微微一笑:“不错,我是没有任何朝廷文书,但我不信你敢杀我!”

“你说得不错,本院是不敢杀你,但大清祖制律法敢杀你。”

就在这时,大堂外面来了一队人马,与此同时,有人高声喝道:“圣旨到!山东巡抚丁宝桢接旨!”

丁宝桢急忙从公案上下来,跪倒在地,口呼:“臣丁宝桢跪接圣旨。”一个太监已经站在丁宝桢面前,展开黄绫圣旨宣读道:“清宫太监安德海,不守祖制礼法,无视朝廷律法,私自出宫,假冒皇命,招摇撞骗,大肆敛财,着山东巡抚丁宝桢即刻将安德海羁押,就地正法,不得迟误。”

安德海一听,立刻瘫在了地上。

丁宝桢一听,心里轻松,说道:“臣丁宝桢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接过圣旨以后站起来喝道:“来呀,把安德海押入死囚牢,择日行刑。”

衙役们大喝一声:“遵命。”

丁宝桢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但是他为什么没有立刻把安德海就地正法,而是暂时羁押呢。这里有个缘故。现在朝廷上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知道,这道圣旨一定是恭亲王奕忻、慈安太后、小皇帝三个人同意后发到他手里的,慈禧太后肯定还没有表示同意与否,他得先把安德海这颗人头寄存起来。

到了后衙坐定,德州知府赵新埋怨丁宝桢:“抚台大人,下官认为您这件事做得可不利索。”

丁宝桢以询问的眼神看着赵新说:“怎么,赵大人是担心有人救安德海吧?”

赵新说:“大人,您想想,假如西太后过几天下发一个口谕,赦免安德海死罪,派人把安德海押回京城,泰安县何大人可就完了。”

丁宝桢摇摇头,胸有成竹地说:“本院把这个安德海羁押几天,等一下西太后的意思。算是给她老人家一个台阶,她同意固然很好,如果她不同意,本院就回说已经杀了,脑袋安不回去了。”

赵新点头:“这就没问题了。这个安德海如果不死,首当其冲的就是泰安县何大人,不过,恐怕咱们山东地界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大祸临头了!”

丁宝桢点头:⁢“本院自有分寸,赵太守无需多虑。”

果然,过了两天,恭亲王奕忻派人送来一封信,慈禧太后已经同意处死安德海。丁宝桢立刻下令,杀了安德海。

据史书记载,这是慈安太后逼着慈禧太后勉强同意的。原来,就在不久前,慈禧因为有点妇科病,找御医给她看病,后来宫里传扬着一个消息,慈禧的所谓妇科病,有人认为是怀孕了,吃的药里有堕胎药成分。消息在宫里传开以后,慈安太后很不爽,对慈禧太后话里话外充满了责备的含义,慈禧太后多少有点下不来台。因为整天和慈禧混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太监安德海。根据这种流言,有人怀疑安德海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太监。

故此,安德海在外这么招摇撞骗,皇帝、恭亲王、慈安太后都要杀他,慈禧尽管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也实在无奈,只能被迫同意杀了安德海。只有杀了安德海,才能堵住宫里悠悠众口,还她一个清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