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揭秘‘躺平’背后的故事——《食南之徒》解读

发表时间: 2024-09-24 21:32

揭秘‘躺平’背后的故事——《食南之徒》解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伯庸去广州的南越王宫参观。

原本,他只是随便溜达溜达,走马观花地看看。

却突然在一个展品前停了下来,他看着其中的两枚竹简,陷入了沉思。

这上面,有一段很奇怪的描述:

南越王赵佗,在别院中栽种了数棵壶枣树。

“不对啊,西汉时的南越在两广一带,壶枣是中原特产,移植难度⁣超级大,赵佗这么做不合常理啊!”

带着这些疑惑,马伯庸回去后就开始查阅史料。

结果他发现,这事竟然是真的。

赵佗本是中原人,晚年思乡心切,便耗时耗力地将树移植了过来。

整个过程,还牵扯出不少匪夷所思的故事……

其中,一个汉使来访的细节,格外有意思。

西汉年间,一位贪吃的大汉使者,到了最会吃的南越国。

探寻美食的过程中,却意外地卷入了南越的权力斗争,差点丢了小命。

看到这,马伯庸来了灵感,随后将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文学加工。

在他笔下,这位“吃货”汉使,平日里惯会摸鱼,最是懒散。

⁦但种种波谲云诡间⁦,他竟屡建奇功。

马伯庸将这个故事命名为《食南之徒》。

不少人看完后直呼:这简直是西汉版的“职场摸鱼指南”!

职场如战场,枪林弹雨间有的是明争暗斗。

如何在混乱的职场中保全自己?如何在纷杂的人事间巧妙周旋?如何在摸鱼与内卷中进退自如?

看完这本《食南之徒》,相信你都会找到答案。

1

只知混日子的人

根本不懂躺平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汉武帝登基的第六年。

那一年,大汉南境一带,正剑拔弩张。

南越不服王化,处处与天子叫板,大战一触即发。

西汉各大军营,在大行令王恢的指挥下,紧锣密鼓地操练着。

其中,鄱阳县丞唐蒙所率的十几名士兵,最是严阵以待。

只听得一声号令,这群士兵拔出短刀,冲着一堆野兔大开杀戒。

褪毛、剥皮、切割,腌制、穿串、烧烤!

原来,唐蒙不是在做军事演练,而是偷偷开起了小灶。

就在这时,险情出现了。

一小支南越兵,顺着北坡悄悄逼近,猛地冲了进来,见人就打。

一时间,鸡飞狗跳,尘土飞扬,锅碗瓢盆、案板菜刀全都被打翻在地。

忽然地,有人踢倒了烤炉,火苗“蹭”的一声,引燃了整个营地。

大行令王恢见此处浓烟滚滚,率军前来支援,将一众人等救离火海。

“你可知罪!”王恢气呼呼地指着唐蒙问道。

然而,不等他开口,敌军先争辩道:我们是无意中闯入了贵军​的防地……

“胡说!”灰头土脸的唐蒙一个箭步上来。

只见他一边画地形图,一边对着南越军搜身。

而后根据对方的行迹以及携带的特产,断言道:

这伙贼人刚去过闽越国,必定有什么“联合抗汉”的猫腻。

此话一出,王恢也明白了几分,便扣住了南越兵。

而唐蒙呢?因为及时阻断了南越与闽越的联合,以功抵过。

作为基层小吏,唐蒙在鄱阳县丞的位置上晃悠了五年。

表面上看,他胸无大志,烂泥一块。

但实际上,他并非庸才,不过是无心仕途。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他那么懒散,还能保住官职。

他对干什么心中有数,对自身处境也有把握。

看似是烂泥扶不上墙,实则处处给自己留有余地。

不像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只知道摸鱼,却断了自己的后路。

别人加班赶绩效,他熬夜打游戏;别人忙着学业务,他忙着聊八卦。

结果,到了年度测评,别人评优评先,他却是什么也拿不出手。

一旦单位有什么人事变动,把懒偷在明处又毫无作用的人,自然先被拿来开刀。

要知道,嘴上说着躺平的人,不见得一无是处。

能在工作中有一席之地的,必然有立命的本事。

要么能独当一面,要么能解决难题,要么能收拾残局。

本事用不用是一回事,有没有是另外一回事。

躺平与否是次要的,让自己有不可替代的能力才是关键。

2

有效躺平

是另一种高深的职场谋略

见唐蒙在王恢那露了脸,属下们都劝他,何不继续表现表现,立个军功。

唐蒙摆摆手说,官做得越大风险越高,长安被砍头的大官,一年不下十几个。

同样是躺着,活着躺下来岂不是更好。

更何况,两边根本打不起来。

南越有五岭天险挡着,军队过不去,朝廷最多就派个使臣前去劝降。

果不其然,不久后,中大夫庄助空降此地,准备招募人手出使南越。

消息一出,群情激奋,大家纷纷自荐。

唐蒙也兴奋不已,因为军备一解除,他就可以回鄱阳吃吃喝喝了。

然而,他前脚要走,后脚就被庄助提拔为副手。

庄助听说了上次南越小分队的事,断定他是个人才,便决定拉他上路。

就这样,吃货唐蒙,被迫开启了他的南越之旅。

一路上,他不是吃就是睡,闲了就观赏沿途风景,向百姓打听八卦绯闻。

可好景不长,一到南越,他和庄助,就被人来了个下马威。

城门正门不开,要进城,就得和下人们一起走侧门!

此等耻辱,庄助怎受得了,准备率部冲杀进去。

紧急关头,唐蒙出个“鬼点子”:

先在城外休整三日,品尝一下当地的鱼鲜。

他听说三日后,南越国主赵昧,要去城外祭祀三年前去世的老国主赵佗。

“咱们设计与赵昧来一次偶遇,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跟着他回城,肯定就走正门啦。”

品尝鱼鲜的理由,着实丢人,但当下别无他法,庄助只能照办。

没想到结果出人意料地好,他们不仅见到了赵昧,还风风光光地进了城。

其实,长久的摸鱼功夫,早就令唐蒙具备了敏锐的嗅觉。

这一带的山水地形、军事防御,他已了然于胸;南越的权力派系,也被他悉数知晓。

如今的南越,有主战和主和两派,分别以左相橙宇、右相吕嘉为首。

橙宇联合当地土著,掌握军政大权,吕嘉代表外来氏族,把持经济命脉。

两派势如水火内斗不断,一个不小心,这几个大汉使臣就可能被某一方借刀杀人。

加之千里之外的大汉朝廷,汉武帝与窦太后的对外政策也暧昧不清。

不管决定是战是和,都可能引火烧身。

鉴于此,唐蒙就算洞若观火,也选择装傻充愣。

这才是真正有城府的人。

很多时候,有些人看着像躺平,却是想以此暂退一步,好躲过职场中的利益厮杀。

或许是前景不明朗,或许是情况太复杂,也或许是竞争太激烈。

与其显露才能,成为众矢之的,倒不如明哲保身,暗中蓄力。

收起锋芒,藏住本事,以待真正的有利时机,这才是智者的谋略。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真正的高手,会在审时度势中,权衡进退。

躺平只是幌子,保存实力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3

工作的最高境界

能在心态上躺平

顺利进城后,唐蒙将主要的心思,都放在了吃上。

可就在寻找美食的过程中,他竟发现老国主身亡的秘密。

三年前,老国主赵佗在喝粥时,被一枚枣核噎死。

唐蒙侦查后发现,赵佗的死根本不是意外。

但当年,朝廷却将罪过胡乱地扣在一位厨娘身上,逼得厨娘跳河自尽。

厨娘死后,她女儿甘蔗,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惨。

一想到甘蔗,唐蒙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

他费尽周折后探明,真正害死赵佗的,是一味叫龙胆草粉的草药。

而这药,只有左相橙宇的府上有。

也就是说,橙宇与这案子脱不开干系。

随后,借着觐见国主的机会,唐蒙将真相公之于众。

橙宇百口莫辩,一气之下旧疾发作,不久后便猝然离世。

他一死,右相吕嘉便成了独揽大权的人。

而庄助,也抓住这个时机,在吕嘉的协助下,说服国主赵昧向汉称臣。

这下,出使南越,算是大功告成,唐蒙也终于可以回鄱阳了。

只是他心里总不踏实,因为整个破案过程太顺利了。

于是回京复命后,他又赶回了南越,却发现当初的人证物证全没了。

唐蒙懵了,豁出命继续查,最后总算查清,吕嘉才是那个始作俑者。

但如今的情形,没人动得了吕嘉。

万难之际,唐蒙决定来一次“决战”,从海上找了一条进军南越的路线。

而这一举动,也正中汉武帝下怀,汉武帝早就想将南越并入版图。

小说最后,浩浩荡荡的汉军从益州出发,沿珠水南下,终于拿下了南越,惩治了吕嘉。

汉武帝论功行赏,本想赐唐⁨蒙高官厚禄。

可谁曾想,唐蒙果断拒绝了。

他甘愿去个小地方,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

在他看来,功名利禄不是目的,身心舒适才是毕生的追求。

有时候想想,职场中最令人艳羡的,恰恰是唐蒙这种‮能忠于内心的人。

做人,有道义有原则,做事,有进退有取舍。

作家梁永安曾说,想获得工作中的稳定感,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混沌阶段,拿不准是躺是卷,就只能用心观察,慢慢找准自己的优势。

第二个是觉醒阶段,要看清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明白怎么做才能心安。

比如,你想升职加薪,那就死心塌地地往前闯,在忙碌中感受踏实;

比如,你想活得轻松,那就顺从自己的心意,不被世俗的标准绑架;

无论⁤怎么选,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在工作中,不受内心的煎熬。

工作的最高境界,不是极端地进取,也并非彻底地颓废,而是能心安理得地做事。

心态上一旦自洽,人就不会再被任何工作折磨。

《食南之徒》一经出版,就横扫各大畅销书榜单。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一个打工人,都能被这个⁨故事狠狠戳痛!

工作的艰辛,名利的争夺,竞争的残酷……不在职场的人,难有切身的感触。

面对种种困境,很多人也经常想混过去。

可真开始躺平后,才发现自己变得更焦虑

今天怕绩效不达标被末位淘汰,明天担心丢了工作养不活自己。

最令人慌张的,是日复一日的停滞与懈怠,又提前击碎了未来的一切可能。

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食南之徒》给出的答案很巧妙——一边躺平,一边支棱。

身心
疲累时,可以适当放松,养精蓄锐;关键时刻,也要挺身而出,获得主动权。

工作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摸索出自己的节奏。

职场,是既定的轨道,有很多事难以左右。

但人却可以凭本事辗转腾挪,抵达内心的旷野。

点 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