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三只眼的奥秘:闻太师与杨戬的故事探秘

发表时间: 2024-10-24 18:18

三只眼的奥秘:闻太师与杨戬的故事探秘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揭秘《封神演义》

中华古族与《封神演义》(10)


01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当中,有两个有“第三只眼”的人物特别深入人心。

一个是二郎神杨戬。

一个是闻太师闻仲。

而偏偏,这二人还都在《封神演义》里出场了。

当然,严谨地说,《封神演义》里的杨戬并没有第三只眼。但闻太师有第三只眼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这就让人好奇了。

闻太师为什么会有第三只眼?

他这第三只眼又从何而来呢?

遗憾的是,《封神演义》并没有对此做相关介绍。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也曾通过考古发现的3000多年前的神秘图腾破解了闻太师的身世和来源,虽然没有找到闻太师有第三只眼的原因,但却意外发现了闻太师家族的一段3500多年前的隐秘历史

而闻太师的第三只眼或许正与这段隐秘历史有关!

更让人震惊的是,

闻太师竟然放弃了一项最神奇、最厉害的“神技”!

没错,这是一项极可能打败周武王和姜子牙,扭转整个战局和商朝命运的“神技”,而且还是他祖传的!

但是,他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而结果是残酷的:

闻太师兵败身死!

商王朝彻底被灭!

我的天啊!

不会吧?!

这太吓人了!

闻太师竟然还有大招?那他为什么不用啊?

他为什么宁愿兵败身死也不用这个大招啊?

他为什么宁愿商朝灭亡也不用这个大招啊?

傻不傻啊?!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闻太师到底为什么非要如此?!

还有,这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神技”,竟是如此的厉害?!

答案即将揭晓!

中华姓氏体系,为你揭开一个超出你所有认知与想象的《封神演义》!


02


在揭开这一切秘密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封神演义》里闻太师的第三只眼是怎么回事。

且看关于闻太师的第三只眼的几次记载:

“闻太师心中大怒,三目交辉,只急得当中那一只神目睁开,白光现尺余远近。”

“闻太师当中一目睁开,白光有二尺远近,只气得三尸神暴躁,七窍内生烟。”

还有一次,是魔家四将被黄天化诛杀后的消息传来后,金光圣母看到的闻太师:

“只见一位穿红、三只眼、黄脸长髯的道者,却原来是闻太师。”

由此可知,闻太师的第三只眼,通常是不显现的,只有在情绪激动,特别是生气的时候,第三只眼才会突然睁开并且射出一二尺的白光

据说他这第三只眼不但能辨奸邪忠肝、人心黑白,还能增强视力、拓展视野。

说实话,这样的第三只眼,如果安在一个凡人的额头上,那确实是挺神奇的。

但是,放在“封神”的世界里,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那里面什么样的法宝没有?什么样的法术没有?

完全可以说,闻太师的第三只眼,不过就是鸡肋而已!

乍看之下,很牛,很拉风,很让人印象深刻,但实际上又没多大作用。

在他讨伐西岐的过程中,也确实没起到什么作用。

要知道,闻太师可是早年拜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为师,学艺50年。这50年学了什么呢?

1、雌雄蛟龙金鞭

2、五行遁法

3、第三只眼

结果,苦学了50年就这?还整了一只没啥大用的鸡肋眼?

你可能会说他没天赋,天资愚钝,只是努力型选手,可他却又偏偏放弃了自己的祖传“神技”。

你看,完全不合常理啊!

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奇怪啊奇怪!

实在太奇怪了!


03


那么,闻太师的祖传“神技”到底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放弃而选择修炼第三只眼呢?

这就需要从闻太师的图腾说起。

闻太师的图腾就是“闻”。

这个“闻”,在甲骨文中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这个图腾其实就是上面一只巨大的耳朵,下面一个人。

只不过下面的人有时跪坐,有时站立。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商周时期,在图腾上加人,非常常见。

所以,这个图腾最初的样子,就是一只巨大的耳朵。

因此,也可以说,闻太师的图腾就是耳,闻太师就属于耳族。

因为闻就是从耳演化而来的。

但当时的耳族有多个不同分支。

除了闻太师家族这一支外,还有一支非常非常重要。

这就是周文王、周武王这一支。

没错,你没有看错,周文王、周武王也都属于耳族。

因为“姬”这个古姓,就是典型的图腾加女。而“姬”去掉女字旁,就是耳。

你看,这是姬:

去掉女字旁是这样的:

很明显,闻太师家族和周文王、周武王一样,都属于耳族,都是以“耳”为图腾,他们原本是一家人。

这些在以前的文章里详细论证过,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

如果你对此还有疑问或不理解,建议你看看先前的文章。

关键在于,

这只大耳朵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以这只大耳朵为图腾呢?

答案就是: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与“听”有关的占卜!

《太平御览》记载:“伏羲坐方坛之上,听八风而画八卦”!

《国语》也有记载:“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

虞幕就是大舜的祖先,虞朝的开创者。

这种“”后来直接发展为“吹律听声”和“五音风占”,不但农业生产离不开“听风”,就连军事行动之前都需要先“听”!

《易·师卦》曰:“师出以律,否臧凶。”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执尚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最重要的是,在《史记》里我们还可以直接找到周武王“听律占卜”的记载:“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

你看,不但《周易》、《周礼》里有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竟然还直接使用了这种“神技”!

这种“神技”有多牛呢?

听风听声,坐而成圣!

没错,“圣”(聖)这个概念就是直接从“耳”发展而来。

放在《封神演义》里,这种“神技”绝对是独一档的。

也就是说,周武王对每一次战斗的结果都了如指掌。

而同样身为耳族的闻太师,却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神技”。

如果他能使用这种“神技”,起码也能与西岐军打个旗鼓相当。

而且,众所周知,在灭商之后不久,周武王就去世了。

这说明什么?

即使不能打败西岐军,哪怕拖个一两年,把周武王拖死,历史就会改写,《封神演义》的结局就会改写。

三国时期,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啊,而且还成功了!

但闻太师却偏偏就像不知道、不会用这个“神技”一样,苦苦支撑,苦苦挣扎,只能时不时无奈而愤怒地睁开他那没什么用的“第三只眼”。

为什么?

到底为什么?

而这一切,都与那段3500多年前的隐秘历史有关!


04


虽然闻太师和周武王是同族,但从《封神演义》里显然完全看不出他们有任何关系!

一个是商朝重臣,一个一直在西北迁徙和发展,相隔千里之遥,完全不是一路人啊!

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我们结合史料来分析一下就一清二楚了。

这就是那段与闻太师家族有关的3500多年前的隐秘历史!

耳族”的后稷(弃)原本是夏朝的农官,到了不窋的时候,正好赶上商汤灭夏,“耳族”也必然面临着抉择!

有一部分人不愿臣服新建立的商朝,于是他们选择了逃离,逃到哪里去了呢?

西北地区。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窜于“戎狄之间”。

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什么人,一直没有忘记“后稷之业”,他们也一直使用着原来的图腾,他们不断迁徙,积蓄力量,寻找机会,直到最后迁到了周原。

这就是周武王这一支“耳族”。

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了下来,并且向商朝臣服,他们还在原来的图腾下面加了一个“跪坐之人”,以此向商朝表忠心。

当然,他们也得到了商朝的重用。

尤其到了闻仲,权势达到了顶峰。

但二臣,即旧朝向新朝下跪之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会遭到非议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洪承畴。

虽然他投降满清之后也受到了重用,但后来却被乾隆直接列入《二臣传》,背负上无穷的骂名。

闻太师家族也未必不是如此。

在闻太师的父辈、祖辈看来,非议就非议呗,人生在世,谁能完全做到不被人骂?有什么比过好自己的生活更重要呢?

他们或许完全不以为意,或许也在意,但会自己找理由宽慰自己。

人嘛,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但闻太师这个人却不一样。

从《封神演义》里我们可以分析出闻太师的性格。

他敏感,

他要强,

他刚烈,

他执拗,

他甚至还有些道德洁癖和完美主义。

在他看来,他祖上的那个污点特别刺眼,那些偶尔传来的非议特别刺耳。

这些都让他耿耿于怀。

但他又是如此地热爱自己的家族,热爱商朝。

所以,他特别特别想要证明自己。

他要证明自己,哪怕不靠祖传的“神技”,他也能够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打个比方。

这种心态就像有一个人,他父亲是一个世界顶级的足球运动员,但却因为一次作弊而声名狼藉。

他长大后想要踢足球,但作弊球员儿子的非议却一直伴随着他。

于是,他怒而放弃了世界顶级足球运动员的天赋,跑去打篮球了。

他想通过打篮球的成功来证明自己!

闻太师就是如此。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祖传“神技”,放弃了耳朵方面的天赋,转而去修炼第三只眼。

他要自己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在他拜师金灵圣母学艺这50年里,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第三只眼上。

他想要有一天,所有人看到他的第三只眼都忘掉他的耳朵。

他想要有一天,所有人看到他的第三只眼都闭紧非议之口。

他想要所有人都知道,他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也能做到一切!

然而,天赋就是天赋,天赋是上天赋予的。

事实证明,闻太师的这个选择并不明智,他在第三只眼的修炼上并没有天赋,就像一个天赋异禀的足球运动员很可能并不适合打篮球一样。

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绝佳天赋!

他的这种性格,让他飞黄腾达,让他位极人臣,让他倍受尊敬。

他不仅是三朝元老,托孤重臣,贵为太师,还有一把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连纣王对他都又敬又怕。

然而,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让他讨伐西岐兵败身死,让他失去他所在乎的一切!

他成功了,却也失败了。

他失败了,却又成功了。

数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起闻太师的时候,常常津津乐道他的第三只眼,却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耳朵。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选择。

而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