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叶嘉莹先生:婚姻与精神的双重挑战,伟大人生的典范

发表时间: 2024-11-25 12:30

叶嘉莹先生:婚姻与精神的双重挑战,伟大人生的典范

2024年11月24日下午,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然而,她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至今仍在国人耳边回荡:只要有中国人,古典诗词就不会亡”。

她一生都在为古典文学事业奋斗,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也被称为诗词的女儿。白先勇,席慕容等名家,都是她的学生。

在北京西城区,过去有一条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胡同——察院胡同,这里曾住过一户书香门第。1924年7月2日,有一个小女婴在这里降生,她便是叶嘉莹。

叶嘉莹的祖上算得上皇亲国戚,因为他们是蒙古裔满族人,姓叶赫那拉。大清亡国后,大多数满族人都将姓氏从满姓改为了汉姓,她的家族也将姓氏改成了“叶”。

嘉莹的父亲叶廷元是北大英文系毕业的,后来在航空署工作;她的母亲李玉洁则是一名老师。

由于家庭出身的缘故,嘉莹从小就接受到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她的启蒙老师是她的姨母。当时,家里特别举办了正式的拜师礼,以表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女先生的尊重。

叶嘉莹的姨母和母亲(左姨右母)

叶家对女儿的教育虽然传统,但却不限于过去大家闺秀们所学的那一套,姨母除了教她国文和传统知识,还带她和弟弟一起学习数学,练习书法。她本人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最早时,弟弟读《三字经》,我读《论语》,都是姨母教给我们的。”

嘉莹还有一位伯父叫叶廷人,他有着极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喜欢藏书。后来的嘉莹,之所以喜欢诗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伯父的影响。伯父的传授是从吟诗背诗开始,再到了解诗词典故,最后再让孩子们练习写诗填词,甚至还跟他们一起讨论诗词。

虽然嘉莹的闺中生活有诸多受限,不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去跳皮筋,到处疯跑,但她并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因为她有古诗词和书籍相伴。

满了10岁之后,叶嘉莹被父亲送到了教会学校插班读五年级。1935年,叶嘉莹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市立女二中。

16岁的叶嘉莹,曾作过一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她在诗词方面的才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才慢慢显露出来的。

只可惜,年少的她没赶上好时代,没过多久,抗战就爆发了。由于叶父工作的需要,他跟随航空署迁往了后方,后来跟家里失去了联系。叶母由于叶父失踪的事情忧思成疾,因病死在了火车上。

从此,失去双亲的叶嘉莹和弟弟,只能和伯父一家生活在一起。这对于当时年纪还不大的她来说,日子是非常难熬的,于是,她写了很多追思母亲的诗词,来表达和释放内心的哀伤。

其中有一首记录了从“她见到母亲遗容”到“母亲入殓”的过程和感想,读来令人伤感不已: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伯父伯母给了她物质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诗词和古籍则疗愈了她内心的创伤,带给她心灵上的慰藉。

几年后,争气的嘉莹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大二时,她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顾随,并得到了先生的赏识,后跟随其学习“唐宋诗”课程多年,师生情谊颇深。

叶嘉莹曾经和过好几首顾老师的诗,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1945年叶嘉莹毕业了,留在了北平,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工作后的叶嘉莹,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赵东荪。

然而,他们之间没有浪漫的开头,她并不喜欢对方,只是因为被追的时间久了,对他产生了感动和愧疚,才接受了求婚。正是因为这样的开头,才为他们婚姻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48年,叶嘉莹即将南下结婚时,临行前伯父赠给她一首五言古诗,其中包含着老人家对侄女的爱和不舍:“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前日婿书来,招之使南去。婚嫁须及时,此理本早喻。顾念耿耿心,翻觉多奇妒。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

1948年3月29日,年轻貌美的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了上海。他们没有举办隆重的婚礼,没有邀请亲朋旧邻,只是两家长辈一起吃了个饭,拍了婚纱照和几张合影。结婚照里的夫妻二人皆是一脸严肃,丝毫看不出新婚的喜悦。

离开北平时,叶嘉莹原本以为很快就能回来,只收拾了一些换洗的衣物,随身携带了几本古典诗集。

因为战争的缘故,丈夫的工作多次调动,叶嘉莹便跟着他颠沛流离,他们先是从北平去了上海,后来又坐船跑到了台湾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以为:逃到台湾后,就能享受太平日子了。谁曾想,二人去了台湾后,状况反倒比之前更糟糕。原来,当时的蒋介石在台湾搞起了白色恐怖,她的丈夫也牵连其中,被逮捕入狱。

叶嘉莹为了丈夫的事情,挺着个大肚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甚至不惜与官方争辩,也被抓了起来。后来,家人托关系把她给救了出来,但她却因此丢掉了工作。

在丈夫入狱,自己又没有工作的那段日子,她和孩子就在大姑子家的走廊上打地铺,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三年之后,赵忠荪终于从监狱中被释放,工作也恢复了正常。一家人重新团圆,本该有个完美的结局。

谁曾想,监狱这地方果然不是人待的,赵忠荪的身心在那里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出狱后的他,性情大变,他不但不感激妻子这么多年的等待和付出,反而把自己在狱中所受的气都撒在妻子身上,动不动就对她拳打脚踢。

或许是因为从小接受的是旧传统道德教育的缘故,面对丈夫的家暴,叶嘉莹差点想要自杀,却没有想到离婚,最终她选择了隐忍。

在婚姻的“藻泽”里,她流着泪,咬着牙,终于活了下来,而支撑着她活下来的理由,除了孩子,就是她对诗词的爱好了。

她曾写下过一首诗,描述自己当时的处境:“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后来,她又找到了教师的工作,因为家庭负担重,也为了避免长时间与丈夫待在一起,她不断地备课、上课,争取多带班级。这样不仅能够多挣一些钱,也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去想那些伤心事。

或许是因为上天也看不下去了,想要拯救她,叶老师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机会:前往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做交换教育。

在这之前,她在台湾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大女儿也在美国成了家,她本可以借此机会远走高飞,独自潇洒的。然而,在出国时,她还是选择了妥协,带了丈夫一起前往美国

晚年的叶嘉莹和丈夫

在美国任教不到半年,叶嘉莹便收获了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终身聘书。虽然她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就,也换了环境,但却没能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他依旧是那个不解风情,粗暴可恶的男人,家暴还在继续着。

或许,叶先生当初也没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善良和心软,她对家暴的忍受一忍就是58年,直到2010年丈夫去世。

对于这段婚姻,不知道叶先生是否后悔过?但在婚姻里,她也只是个普通且不被呵护的女人,她也有自己的局限和宿命,毕竟她接受的是:旧的道德和新的文化。

叶嘉莹和赵忠荪育有两女,大女儿在她42岁那年出车祸离世了,小女儿后来定居加拿大

197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叶嘉莹教授也得以返回大陆讲学。

1996年,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叶老师曾担任过研究所所长。

2008年,先生荣获了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后来,她还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8年,94岁的叶嘉莹变卖祖上两套老宅,捐款1857万元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一年后,她又把自己的毕生积蓄1711万元全数捐出。

她这一生总共捐出了3500多万元,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

昨天,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从小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古典诗词中蓄积了许多古代伟大的心灵、智慧、品格、抱负和修养,对我有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

纵观叶嘉莹的一生,虽然她在婚姻问题上的态度是懦弱的、胆小的,但是,她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确是勇敢的,坚定的。

她身上的诸多光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都离不开她对古典文学的那份热爱与努力。

无论是在北平、南京、上海、台湾、美国、加拿大,还是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她始终不曾离开过古诗词,她那颗爱国,爱传统文化的心,感染了无数人。

如果大家想更多地了解叶先生,可以找叶嘉莹作品集系统阅读,也可以读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

听说,为方便公众入校追悼叶嘉莹,南开大学文学院临时开设了专门的入校通道,在天津或者愿意前来参加追悼的朋友们,可以在官方渠道提前预约。

最后,让我们重温《浣溪沙》,一起缅怀叶嘉莹先生:

浣溪沙

叶嘉莹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愿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更希望我们都能像先生那样,体会到古典文学中的哲理与智慧,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