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04 08:56
part 01
相比聪明伶俐的妈妈
孩子更爱“笨”一点的妈妈
我姑姑是村里出了名的聪明人,能说会道,脑瓜活络。
可她的儿子——我的表弟,却像个闷葫芦,从小话少得可怜,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
小时候去姑姑家,总见她辅导表弟写作业。题目刚思考了一会,她就抢着说出解题思路,还嫌弃道:“你咋这么笨?”
外人问表弟话,他还没张嘴,姑姑就抢先回答:“这孩子不爱说话。”
久而久之,表弟真的越来越沉默,不愿多说,也懒得多想。
因为有人替他说、替他想,他失去了主动表达和独立思考的动力。
后来我才明白,孩子和父母就像跷跷板,父母越“强”,孩子越“弱”。
如果父母事事抢先,孩子就永远没有机会成长。
一土学校校长李一诺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次她要买二手车,10岁的儿子问:“为什么不买坦克?”李一诺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反问:“你为什么想买坦克?”
孩子兴奋地说:“开坦克接我放学,我一定是全校最酷的!”
李一诺接着问:“那为什么大家不开坦克呢?”
孩子带着好奇心查资料,发现坦克太重,会压坏路,而且耗油是轿车的40倍。
他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了为什么坦克不适合日常使用,还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真正聪明的父母,不是抢着回答,而是藏起聪慧,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学着做个“笨”一点的妈妈,孩子才能真正聪明起来!
part 02
相比勤快麻利的妈妈
孩子更爱“懒”一点的妈妈
有一个妈妈,叫@是个懒妈,家里有三个孩子,但她的家从来没有一团糟。三个孩子懂事、体贴、爱学习,堪称“别人家的孩子”。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她的方法很简单——她自己“懒”一点。
她常说自己“能动口就不动手”,总是喜欢躺在沙发上,让孩子们帮忙做事情。
有一次,她对着正在玩机器人的小儿子撒娇说:“哎呀,真想睡觉呀,可是阳台的衣服还没收,洗衣机的衣服也还没晾。”
儿子听了后,主动去做这些事,还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得意洋洋地跑来告诉妈妈。
从他那满足的笑容中,妈妈知道,孩子在做事时,获得的成就感比什么都重要。
这时候,她也会给孩子夸奖:“你真棒,妈妈为你骄傲。”
其实,孩子的能力和父母“不给予过多照顾”成正比。
有研究说,如果父母能放手做20%的事情,孩子就能成长20%的能力。
那我们为什么不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呢?
很多家长可能 会说:“我家孩子就是懒,做什么都不主动。”
但想想看,当孩子想做事时,你是怎么回应的?是嫌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然后自己接手,还是鼓励他试试?
其实很多孩子都想帮忙,只是父母总是替他们做了,他们就失去了兴趣。
给孩子更多机会,放低一些要求,才能让他们更独立。
妈妈不必事事亲力亲为,适时的“懒”一点,反而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能力。
正如那位妈妈所做的,孩子的成长,不是靠父母的勤快,而是父母的放手和支持。
所以,做个“懒”一点的妈妈吧。
虽然开始时可能有点麻烦,但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在这种自由和信任中慢慢实现的。
part 03
相比牺牲付出的妈妈
孩子更爱“自我”一点的妈妈
在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宋莹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母亲形象。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那个一味为孩子牺牲自己的妈妈。
她的教育方式让人意外,但却无比有效,让她的儿子林栋哲从小快乐成长,长大后也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
宋莹不认为母亲就该放弃自己,她活得充实而真实。
比如吃面时,她吃大碗,孩子吃小碗,因为她觉得大人需要吃饱;
给孩子订牛奶时,她自己也要一瓶,因为她认为这样能美容。
甚至在晓婷过生日时,她和闺蜜一起去吃牛肉面庆祝,儿子看到后闹情绪,觉得自己被冷落。
宋莹看到儿子哭闹,不但没有感到愧疚,反而觉得:“这是我们女孩的聚会,你小子掺和什么?”
她的做法似乎与传统的“牺牲型妈妈”相反,然而这种做法却让林栋哲学会了尊重女性,明白了女性不仅是母亲,更是独立的个体,值得被爱和尊重。
“牺牲型妈妈”会把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家庭,孩子则容易觉得妈妈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甚至对妈妈的牺牲缺乏感恩。
反观宋莹,她的自我关爱让孩子看到真正的母爱是平衡的,是有自我、有底线的,而这种爱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正是这样“自私”的妈妈,反而让孩子更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关心自己。
她教会了孩子,不仅要在爱中成长,还要在爱自己中找到平衡。这样的妈妈,值得更多的认可和理解。
因此,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并不意味着忽略孩子,而是在正确的时机,给孩子传递自爱与独立的力量。
这样的母爱,反而让孩子更有能力去爱自己,去爱他人。
欢迎点赞+关注,一起做个成长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