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中国砚都传承千年工艺,凤凰卫视呈现精彩纷呈

发表时间: 2024-05-16 22:27

中国砚都传承千年工艺,凤凰卫视呈现精彩纷呈

5月15日19:30

由市委宣传部与凤凰卫视合作拍摄的

《发现大湾区》专题节目

“砚”遇

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端砚,

发源于古代端州

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

自古有“呵气成墨,

滑如肌肤”的说法,

唐代以来,就是朝廷贡品,

‪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如今,

练习书法也往往不再用砚台磨墨,

在普通人的意识里,

端砚更多是以艺术品工艺品的形式存在。

《发现大湾区》来到肇庆,

跟全球观众一起开启端砚探秘之旅。

中国“端砚第一村”——白⁣石村

端州区⁦白石村,

被誉为中国“端砚第一村”,

有着1300年的制砚历史。

建村在唐代,

兴盛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

制砚技艺愈发精细。

李家大院

可以说是白石村里的一处大户人家,

宅子有100多年的历史。

李家也是世世代代做端砚雕刻的,

村里面的老师傅,

以及一些工艺大师都会收很多徒弟,

其中也有不少外国友人慕名来到这里,

想要亲自体验端砚的雕刻。

在村子里面随时可以看到,

端砚师傅们在自己的家门口摆上一张小桌、

一盏小灯,就坐在那里制作端砚。

如果和他们交流聊天,

他们都会非常乐意分享他们的雕刻技艺,

还有各种各样跟专业有关的历史和故事。

访

国家级制砚大师

在肇庆,

先后有七位制砚师傅,

获得国家级的制砚大师称号,

节目组寻访到了其中的三位:

分别是“蔡家龙”第23代传人蔡三洪,

曾在故宫修⁨文物的柳新祥

以及出身于美术世家的莫少锋。

三 洪

蔡三洪是土生土长的白石村人,

祖上曾是当地四大制砚家族之一,

蔡氏族人从宋代开始制砚,

渐渐以“蔡家龙”和“塔香云”雕刻技法,

作为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蔡三洪:

“砚台上的深浅浮雕讲究线条细腻流畅,十分考验师傅的手艺。”

莫少锋是高要区水口村人,

也是这次砚都之旅,

寻访的另一位制砚大师。

水口村因背靠盛产砚石的栏柯山而得名,

是名符其实的“端砚源村”。

从宋代开始,这里的村民就以砚为耕。

莫少锋,

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以⁩他的端砚作品,

大多带有古诗词曲赋的意境。

莫少锋:

“最近创作的这方是麻子坑砚石,有很漂亮的天青洞,所以我就雕刻《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祥

柳新祥曾在故宫修文物,

仿制、修复历代古砚、

宫廷御用砚和名家藏砚。

1983年,柳新祥作为特殊技术人才,

被肇庆市政府引入,

就这样柳新祥从首都南下砚都,

将“宫廷砚”雕刻风格,

带到这个以岭南雕刻风为主的砚都。

柳新祥:

“这座巨型砚雕作品叫做‘龙腾盛世砚’。狮首衔环两侧,56条蛟龙缠绕周身,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砚’,获得过扛旗世界纪录。”

柳新祥在设计端砚之余,

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写⁦作上。

20多年间,他写了6本端砚方面的专著,

他希望这些书籍,

能成为同行后辈们的工具书。

除此之外,他还到多家学院客座授课,

手把手地带徒弟,

目的就是希望端砚雕刻这门非遗工艺,

得到不断传承。

秘‏

砚石产地——斧柯山紫云谷

端砚石

主要产自肇庆市的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

西江水在两山之间穿流而过,

山中还有端溪水滋润地下的岩层,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使得这一带的石材尤其细腻、滋润,

有“呵气能研墨”的说法。

柳新祥:

“我们沿着端溪水往山上走,时不时可以在溪水中找到价值不菲的端砚石头。古代的砚石只能靠采石工肩挑背扛运下山,采⁠石工背不动了就会随手丢弃一些。一些游客,他们来观光以后,就带一两方小的卵石回去做一个纪念。”

“中国砚都”端砚博物馆

肇庆在2004年的时候被赋予了“中国砚都”的称号,而端砚制作技艺也是第一批被纳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的一项手工艺。

在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

端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

成为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

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现在的很多制砚匠人,

还有工艺美术大师,

他们希望自己贡献毕生精力的这门事业,

能够有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

也由衷希望端砚雕刻的手艺和技艺,

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发现大湾区》专题节目,

将于周四17:00、周五13:30、

周日04:00凤凰卫视中文台重播,

如果亲们错过了节目的首播,

还可以选择以上时间节点重温精彩。

让我们一起发现美好,

“砚”遇肇庆!

◆ 资料来源 凤凰卫视 肇庆发布

◆ 编辑 李钰聿

◆ 二审 易奇志 涂晓峰

◆ 终审 文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