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6 06:23
朱元璋指着猪蹄问沈万三,这道菜叫什么?沈万三用3字化解危机
世人皆知沈万三富可敌国,却鲜有人知他曾在一顿饭局上与朱元璋斗智斗勇。那是洪武年间的一个春日,朱元璋设宴招待群臣,沈万三也在座。席间,朱元璋忽然指着桌上一道菜问道:"沈爱卿,你可知这道菜叫什么名字?"满座宾客顿时噤若寒蝉,因为这道菜,分明就是一道寻常的猪蹄。在古代,"猪""朱"谐音,若是答错,怕是要掉脑袋的。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暗藏杀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沈万三将如何应对?他的回答又为何能在一瞬间化解这场危机?
一、朱元璋与沈万三的初次结缘
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百废待兴。此时的南京城墙破败不堪,急需重修。朱元璋下令修建新都城,可国库空虚,修建进度十分缓慢。这时,远在太平府的沈万三得知此事,立即派人送来书信,自愿出资修建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工程。
世人都说沈万三是为了讨好朱元璋才出此大手笔,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朱元璋称帝之前,两人就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率军攻打太平府时,沈万三曾暗中资助粮草。当时元朝统治者苛捐杂税,压得江南商贾喘不过气来,沈万三虽富可敌国,却也深受其害。
这次修建南京城墙,沈万三不但出资,还从各地请来能工巧匠。他给工匠开的工钱比朝廷高出一倍,工匠们自然争先恐后地为他效力。不到半年,沈万三负责的城墙段就完工了,而朝廷这边还在磨磨蹭蹭。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心中滋味难明。一方面,他感激沈万三解了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对方这般雷厉风行的作风,让他这个皇帝颜面无光。更让朱元璋在意的是,沈万三修建的城墙不但工期短,质量还特别好。据说他专门从苏州请来的石匠,凿出的城砖棱角分明,缝隙之间连一根银针都插不进去。
这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百姓们说:"沈万三修的城墙,比皇帝修的还好!"这话传到朱元璋耳中,让他对沈万三的态度开始微妙起来。不过那时朱元璋初登大宝,百业待兴,还需要江南富商的支持,便将这些话暂且压在心底。
为了表示感谢,朱元璋赐沈万三紫袍金带,又封他为太平府同知。这可是明初极少有的商人做官的例子。沈万三接受封赏后,又慷慨解囊,为朝廷捐献黄金白银,修建城楼门庭。一时间,沈万三在南京城的名声愈发响亮。
可沈万三不知道的是,他每一次的慷慨解囊,每一次的能力展示,都让朱元璋心中的疑虑加深一分。在朱元璋看来,商人就该做商人的事,而不是处处与朝廷较劲。这种心结,在日后那场著名的饭局上,终于显露出来。
二、沈万三的财富来源
元末动荡,天灾频发。至正十二年,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沈万三的家乡被淹,举家迁往周庄。当时的周庄虽也受灾,但因地势较高,损失相对较小。大部分人将这场水灾视作灾难,但沈万三却从中看到了机遇。
水灾过后,大片良田被弃,无人耕种。沈万三变卖家中余财,低价收购了这些荒地。他雇佣灾民开垦土地,以高于市价的工钱吸引劳力。短短两年,这些荒地就变成了良田。加上周庄水网密布,水运便利,沈万三的粮食生意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在经营农业的同时,一件意外之事让沈万三的财富暴增。元末富商陆德源,素有"江南巨富"之称,忽然找上门来。据当时随行的管事后来回忆,陆德源对沈万三说:"我观你面相,日后必成大器。老朽決定归隐山林,愿将毕生积蓄赠予于你。"
这笔财富的具体数额无从考证,但据《太平府志》记载,陆德源将他在苏州、杭州等地的商铺、钱庄、船队尽数转让给了沈万三。从此,沈万三的生意版图从周庄一下扩展到了整个江南。
得到陆德源的产业后,沈万三并未坐享其成,而是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他组建了庞大的商船队,一支船队专门往来于日本、朝鲜,另一支则远航至东南亚各国。这些船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国外,回程时又装满了珍珠、香料、象牙等奇珍异宝。
在经营海外贸易时,沈万三别出心裁地采用了"联营制"。他在各个港口设立商号,与当地商人合作。这些商号不仅经营货物转运,还提供金融服务。商人可以在一个港口存入资金,到另一个港口取出,免去了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这种经营方式,使得沈万三的商业帝国迅速扩张。
随着财富的积累,各种传说也随之而来。有人说沈万三在周庄水乡地下发现了聚宝盆,也有人说他得到了陆德源传授的点石成金之术。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沈万三财富积累的惊人速度。
据《明史》记载,沈万三在全盛时期,光是在应天府(今南京)的产业就有十七座大宅院、四十多家商铺。他的船队停泊在秦淮河上,首尾相连竟绵延数里。每到夜晚,船上点起的灯火将整条秦淮河照得通明。
这等显赫的财势,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虽然沈万三屡次为朝廷解囊,但他的富可敌国之势,已经让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帝感到不安。更重要的是,沈万三的财富来源复杂,他在海外的势力网络更是让朱元璋难以完全掌控。这种局面,埋下了日后两人关系恶化的伏笔。
三、饭局背后的博弈
洪武七年春,朱元璋设宴招待群臣,这场看似寻常的宫宴实则暗藏玄机。据《南京府志》记载,当日参加宴席的除了朝中重臣,还特意邀请了包括沈万三在内的几位江南富商。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因为商人地位低下,往常并不能列席御宴。
宴席设在南京宫中的奉天殿前,规格之高超出寻常。按照当时的礼制,殿前设宴通常只在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而这次宴席选在平常日子,更显不同寻常。据当时在场的御史钱尚宽在日记中记载,当日宫中张灯结彩,光是菜品就有一百零八道。
宴席开始前,朱元璋破例免去了繁琐的跪拜礼,让在座宾客能够从容入席。期间,他还多次赐酒给沈万三等商人,看似恩宠有加。然而,就在酒过三巡之际,朱元璋突然指着桌上一道猪蹄问沈万三这道菜的名字。
这一问令满座哗然。因为在当时的饭局上,任何带有"猪"字的词都是大忌。更何况"猪"与"朱"谐音,若是答错,便有冒犯圣上之嫌。这种情况在明初并非罕见,朱元璋常常用这种方式试探臣下。
据《江南野记》记载,就在前一年,苏州一位富商因在宴席上直呼"猪肉"二字,被当场治罪,抄家流放。而今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问这个问题,显然是早有准备。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道猪蹄的摆盘极为讲究。案上铺着大红绸缎,猪蹄四周摆放着金灿灿的元宝。这样的摆盘在当时的宫廷宴席上极为少见,分明是别有用心。
当时的情形,据在场的翰林院编修戴良在《戴忠靖公集》中记述:"是日,上特问沈万三食物名。满座皆惊,唯万三神色如常。"这记载虽然简短,却道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朱元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是机关。若说是"猪蹄",有冒犯之嫌;若改说"蹄膀",又显得刻意回避;若说不知,又显得怠慢;若说别的,又显得不实。这四种答案,无一不是死路。
更重要的是,这道菜的位置也颇有文章。它被放在沈万三正对面的案桌上,四周都是其他精美菜肴,唯独这道猪蹄格外醒目。显然,这是专门为沈万三准备的考题。
据《民间杂记》记载,当时在座的几位其他商人见势不妙,纷纷低头不语。大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沈万三的答案。这个答案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安危,更关系到他日后在朝中的地位。而沈万三最终是如何化解这个危局的?这就要说到他那句传世的机智回答。
四、三字化解危机
面对朱元璋的提问,沈万三不慌不忙,缓缓说出三个字:"福寿全。"这三个字一出,满座皆惊。据《江南轶事》记载,连朱元璋也不禁点头称赞。这三个字不仅巧妙避开了"猪"字,更暗含祝福之意。
"福寿全"这个名字的由来颇有考究。在江南一带,民间习俗将猪蹄视为吉祥之物,取其形似元宝之意。而"福寿全"三字,"福"代表福气,"寿"表长寿,"全"则有完整圆满之意。这样的回答,既符合菜品本身的特点,又带有讨喜的吉祥寓意。
据当时在场的礼部主事程敏政在《明朝典故》中记载,沈万三说完这三个字后,还对着朱元璋做了一个揖,并解释道:"此乃民间俗称,取其吉利之意。"这一补充更显得滴水不漏。既说明这是民间习俗,避免了标新立异之嫌,又强调了吉利之意,表达了对皇帝的祝福。
这个回答之所以高明,还在于它完全符合当时的饮食文化。据《江南饮食志》记载,明初南京一带的酒楼茶肆,确实有将猪蹄称为"福寿全"的习俗。沈万三的回答既不失真实,又显得机智。
更值得一提的是,沈万三说这话时的语气和态度。据《南京杂记》记载:"万三言语恭谨,不疾不徐,面带微笑。"这种举止显示出他并非临时想出这个答案,而是早有准备。
朱元璋听完沈万三的回答后,当即赐了他一杯御酒。这个举动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明初的宫廷礼仪中,皇帝亲自赐酒是极高的荣耀。这表明沈万三的回答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这次应对之所以成功,还在于沈万三把握住了分寸。他没有刻意回避"猪"字,也没有过分阿谀,而是用一个民间俗称化解了难题。这种做法既显示了智慧,又保持了商人的本分。
宴席结束后,群臣纷纷向沈万三道贺。当时的礼部侍郎刘基就说过:"此三字,妙在不卑不亢,既合乎理,又得圣心。"这句评价可谓切中要害。
然而,这次饭局的影响并未就此结束。据《明史》记载,此后不久,南京城内的酒楼纷纷将菜单上的"猪蹄"改为"福寿全"。这个称呼很快在江南一带流传开来,一直延续到明代后期。
这场饭局过后,沈万三虽然暂时化解了危机,但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却变得更加微妙。这三个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商人在明初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也预示着日后沈万三命运的转折。
五、富商的结局
洪武十一年冬,南京城内突然传出消息,沈万三被朝廷收缴家产。据《江南实录》记载,当日便有五百名官兵包围了沈府。清点财产时,光是黄金就装满了十二口大箱,白银更是不计其数。
这次抄家的规模之大,在当时极为罕见。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抄家持续了整整七天。除了金银财宝,还有大量的字画、瓷器、珠宝。光是在秦淮河畔的船队,就查封了三百余艘。这些船只上装载的货物,价值连城。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沈府地窖中发现的账本。据当时负责清点的官员记载,这些账本记录详尽,涉及整个江南地区的商业网络。从中可见沈万三的生意遍布苏州、杭州、扬州等地,甚至远及日本、朝鲜。
抄家的第三天,朱元璋派人传来一道旨意,命令查抄沈万三在各地的产业。据《南京府志》记载,光是在应天府境内,就查封了四十多家商铺、十七座宅院。在苏州、杭州等地,查封的产业数量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抄家并非针对沈万三一人。同期,其他几位江南富商也遭遇类似命运。据《明朝档案》记载,仅在应天府一地,就有十余家富商被抄家。这表明这是一次有计划的行动。
在抄家过程中,官府发现了大量的海外贸易文书。这些文书显示,沈万三的商业网络已经发展到朝廷难以控制的地步。他在各国设立的商号,不仅经营货物,还经营金融业务,俨然形成了一个跨国商业帝国。
洪武十二年春,朝廷下令将沈万三流放至云南。据《云南通志》记载,他被押解至昆明后,被安置在城外的一处村庄。这个村庄位置偏僻,周围都是荒地。与他一同被流放的,还有几名亲信管事。
流放期间,沈万三的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当地方志记载,他必须每日向当地官府报到。所有的行动都受到严格限制,不得擅自离开指定区域。这种待遇,与他昔日"江南首富"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在云南期间,沈万三的生活极为简朴。据当时在昆明任职的官员记载,他住在一间茅草屋里,日常饮食都非常简单。这与他在南京时的奢华生活形成强烈反差。
洪武十四年秋,有传言称沈万三在云南去世。关于他的确切死因,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但据《云南杂记》记载,当地官府只用一副简单的棺木将其安葬,连墓碑都未立。
沈万三的结局,在当时的江南商界引起巨大震动。据《江南商帮志》记载,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江南商人都谨守本分,不敢过分招摇。而他那句"富可敌国"的说法,也从此成为了商人们的警戒。
这次抄家和流放事件之后,朱元璋对商业的政策更趋严厉。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此后朝廷颁布了多项限制商业的法令,要求商人不得跨地区经营,不得从事海外贸易。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明朝商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