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4 07:00
国画大师张大千,早年的时候,喜欢苦瓜和尚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他不停地模仿学习。
后来,他用石涛的笔法去画山水树石,用八大山人的笔法去画荷花松竹,画得以假乱真。
那时候,著名画家黄宾虹,非常推崇石涛的艺术成就,年少气盛的张大千说:
石涛的画我也能画。
看着年纪轻轻的张大千,黄宾虹不以为然地说:
“年轻人,你太狂了。”
张大千没有为自己辩解,回家去就开始画,几天后,黄宾虹在市面上,花了很少的钱,就买到一幅画,他兴冲冲地对朋友说,买到了石涛真迹。
张大千一看,偷偷地笑了,因为这是他画的。
后来,张大千竟然靠模仿石涛的画,声名大振,获得了成功,他自己也成了见过和收藏石涛作品最多的人。
由此可见,石涛的魅力之大。
著名的画家齐白石说:
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齐白石的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今天讲的故事,就是石涛,石涛一生经历坎坷,他是大明王族后裔,本应身世显赫,可是大明覆灭,他这个王室子弟,被迫流亡,四处逃难,年纪轻轻被迫遁入空门避难,苦难从命运里抬起头,充满了他的人生。
然而石涛,却从这充满苦难的生命,昂扬起灵魂,一步跨入艺术的殿堂,在艺术中求得安宁,获得救赎。
生命充满苦难,艺术便从苦难里抬起头来,欲要让人走进生命的更深处,去好好看看命运的样子。
大明末年,世道混乱,朝廷昏聩无能,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
持续了数百年的大明王朝,摇摇欲坠。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自缢于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至此,大明王朝土崩瓦解,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各地藩王称王称霸,但都没有太大的气候。
1650年初冬,一场大雪掩盖了许多东西,明藩王靖江王府,城门紧闭,清八旗兵直逼桂林,靖江王府危在旦夕。
靖江王朱亨歅对左右说:
大明江山,气数已尽。
彼时,年仅几岁的朱若极,从此之后,不再是王室公子,而是作为大明后裔四处逃难。
大难将至,朱若极在从小陪伴的仆从的带领下,逃出了王府。
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逃去哪里呢?
王府的一位老人告诉他:
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吧,你与佛有缘,就去湘山寺避难吧。
原来,朱若极是在寺庙里出生的,从小就被寄养在寺庙,后来才被接回王府。
于是,几岁的朱若极,在比自己年长10岁的仆从的照料下,扮成小僧,逃到了湘山寺,成了寺庙里一个小沙弥。
从此,他就是石涛,而那位带着他一起逃跑的仆人,就是喝涛。
很多年后,石涛这个名字将比他王室子弟的名字更加显眼。
他隐姓埋名,只想安稳度过此生。
此时,王室子弟的身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他不得不小心隐藏,深怕被人知道。
他与师兄们一起劈柴、挑水、煮饭、种菜。
国破家亡,他成了真正的漂泊者,生命的苦难,从此降下,然而,苦难,就是为了去让人看到生命的昂扬。
可惜,并非人人都能领受这份恩典。
大部分人被苦难一击,就怨声载道,从此不敢抬头。
上天从一个人身上拿走一些东西,大概就是想让人明白,没有这些东西,你更容易看到生命的真谛。
一日,法师正在给弟子讲经,石涛也学着师兄们的样子,盘腿而坐,认真聆听,听到法师讲清净,他不懂,就悄悄问旁边的师兄问涛:
何谓清净?
师兄解释说:
这是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即所谓正心。
石涛若有所悟。
他每天听法师讲经,也听周围的人讲湘山寺的故事,听到那些和尚面圣,并引以为荣的故事,他感慨说:
俗气,俗气。
在法师的主持下,剃度出家后,石涛对师父说:
佛说人的一张脸,两眉便是草字头,眼鼻合成一个十字,嘴是一张口,人脸合成一个‘苦’字。
我命若苦瓜,便斗胆自称苦瓜和尚吧。
此后,他专心修行,有一天,突然明白:
佛自我生,佛自心生,心静则佛。
这一明悟,使得石涛仿佛真正摆脱了往日枷锁,心境豁然开朗,就连走路都轻松了很多。
一日,石涛听见有人读书,听得津津有味,浑然忘我。
连师父来到身边都浑然不觉。
见他如此认真,师父说:
听书,不如多读书。
从此,石涛爱书如命,一见古书就爱不释手的收藏起来,收藏得越来越多。
师兄喝涛见了说:
你只知藏书,却不读书,收藏有何用?
石涛小脸一红,恭敬地说:
请师兄指教。
在喝涛的指点下,石涛开始读书,埋头苦干。
他不仅读书,而且还热爱书法,正楷、行书、隶书、草书、篆书,他都临摹。
在诸多书家里,石涛最喜欢的,还是颜真卿。
饱览群书,临摹古体,艺术渐渐让石涛的内心充满阳光,艺术,让他重新获得了一次生命。
人生只有一次,但艺术会让我们多活几次。
苦瓜和尚石涛,开始读书,开始写字。
他崇拜古代的那些圣贤,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了蒋冕的《湘皋集》,打开一看,竟然有一幅蒋冕的画像。
他看得如痴如醉。
师兄见了,引导说:
既然如此崇拜,何不学画,自己画一张。
在师兄的引导下,石涛又开始学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日子越来越充实,艺术不仅让他获得了新生,更让他的灵魂更加饱满。
那时候,湘山寺所藏书画不少,很多名家高作都在其中,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唐伯虎、米襄阳等风格各异的山水作品琳琅满目。
石涛一有空闲,就扎进藏经阁,一笔一画开始描摹。
每到会意处,欣然忘食,不觉手舞足蹈。
有一次,王夫之来湘山寺礼佛,看见石涛的临摹作品,王夫之赞叹不已。
后来,得知是小和尚石涛所临摹,更是惊为天才。
此时的石涛,才14岁,无师自通,一切都是自己摸索而来。
他赞叹说:
若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问石涛,为何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领悟,石涛说:
修行在心不是身,主在修而不在为;佛自我生,佛自心生。小僧领悟为画从我生,画从心生,佛与画贯然一理。
王夫之问:
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石涛说:
心静。
王夫之又问:
绘画的最高境界呢?
石涛说:
“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可是王夫之告诉石涛:
如果老夫会画的话,老夫就会画天地之正气,画山水之铮骨,画天地之神,画山水之魂!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此前,石涛只是临摹,画前人之所画,虽然画得像,却终究少了许多。
惊醒过来的梦中人石涛,拜倒在王夫之面前。
两人从此成了忘年交。
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人未生之前,与天地同源,生来之后,就处处受到限制,唯有走出了某些限制,才能看到一个更大的天地。
除了在寺庙修行画画,石涛也跟着师父四处游历。
有一次,他在游历途中看到一株兰花,华而不艳。
石涛一看,就喜欢上了这空谷幽兰。
喜欢,就开始画,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开始画眼前的兰花。
临走之时,他还采了一株兰花,带回去种在寺庙里,以便随时可以画。
他画着画着,就画出名了,很多来寺里拜佛的人,都会求一张石涛的兰花图,拿回去辟邪。
数十年后,石涛说:
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
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如果继续这样 下去,石涛也许会在寺庙里当一个好好的画师,成为一名稍有名气的画家。
然而,命运不甘石涛只是一个画家,他要石涛成为一个大师,成为一代宗师。
清廷得知石涛就在湘山寺,想要将石涛处死,石涛不得不连夜逃走,
临走之前,石涛在湘山寺飞来峰上,花了一幅兰花。
离开后,石涛开始了他数十年的漂泊生涯。
一个人走出去,是为了走进自己,是为了真正去认识自己,去看到自己内心的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读了,路行了,真正活出来,才是真正的学到了。
四处漂泊的石涛,和师兄一起到处游览,两人没钱了,师兄愁眉苦脸,石涛却不以为意,觉得是小题大做。
他当场画了几幅画,第二天拿到街上一卖,钱就有了。
然而,遇见一个受苦的女孩,他当场就将钱给了女孩,从此结下一段不世情缘。
这个女子,就是李秋枫。
遇见李秋枫之后,石涛化身护花使者,陪着李秋枫一起回老家武昌,在武昌待了几年,两人相互爱慕着。
可惜,缘分不到。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多年之后,他们会重新相见,延续曾经这段未了之情。
护送李秋枫回武昌,石涛寄居在宝通寺,学经念佛。
又和当地一些文人雅客谈诗论画,一起游山玩水,短短数月,便将武昌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都游览了一遍。
石涛更是如鱼得水,无拘无束,寄情山水书画。
每月初一、十五,李秋枫就以礼佛为借口,前去探望石涛。
到底是继续当个和尚?还是还俗去成家立业?
石涛心中纠结万分,他的身份又是如此敏感,一旦身份暴露,将带来灭顶之灾。
还没等他做出选择,命运就帮他做出了选择,石涛因得罪权贵,锒铛入狱。
出狱后,石涛决定,斩断情丝,远离武昌。
他的画心,越来越明确,他要找的东西,也越来越清晰。
他去了庐山。
见了天地自然造化的美,他的画,也越来越好。
他去游览杭州西湖,纵览山水之美。
游览完山水,又和那些优秀的文人相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千万人。
见多了,他突然明白:
天地博大,人生渺小。
天地永恒,人生短暂。
在天地面前,个人的得失荣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天地的大美,将石涛的内心洗涤得干干净净。
人生,总是慢慢成为自己的。
谁要想走得太快,他非摔倒不可。
石涛一直走,山水在他心中,渐渐成了型,他的笔,越来越自然,他的画,越来越美。
他走到黄山,拿着笔就开始画。
为了黄山美景,他三次登上黄山,终于明白,自己要登山临水,做一个为天地万物传神写照的大画匠。
他也终于明白,他要师法自然,去向大自然学习。
三次游览黄山,石涛好像脱胎换骨,他一下来,当地著名的文人就请他前去做客,要欣赏他的画作。
他笔下的黄山:
画山,山苍茫;画云,云朦胧;画树,树深远。
朋友们一看,直接赞叹说:
诗坛奇才,画坛圣手。
他为自己画了一幅《种松图小像》,大家围在一起看,直接被震撼了。
石涛在宣城旅居了十五年,创作了数百幅画。
1680年,石涛大病一场,卧床不起。
年过四十的石涛,只觉得大半辈子已经过完了,仍然在孑然一身苦苦求索,还想着要出人头地。
可是人生啊,再怎么样,也终归一死。
他年幼便遁入空门,可是直到现在,内心也不曾真正空过。
病了大半年,石涛觉得自己这次好不了了,可是师兄喝涛这时却来了。
师兄的到来,绝望的石涛得救了。
他人活过来了,可是他的心,仿佛死了一样,他没了之前的朝气。
但艺术拯救了他,朋友们和他谈论诗画,石涛的心,再次活了过来,他和朋友们一起吟诗作画,枯寂的心,再次饱满起来。
生命充满着苦难,但艺术从灵魂里抬起头,意图让你看到阳光和恩典。
石涛渐渐老了,清廷的统治,也渐渐稳固了。
康熙南巡,看见一幅黄山图,就问身边的人,此画出自何人之手?
得知是石涛所画,就召见石涛。
见了石涛,康熙求教绘画之道:
笔墨之道,要旨何在?
石涛说: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格变化。
一个是天下共主,一个是方外僧人,两人谈论绘画,聊了很久。
康熙问:
石涛上人可否为朕当场作画?
石涛展开笔墨,沉思片刻,就全神贯注,笔走龙蛇,不多功夫,就画了两幅画卷,一幅画黄山,一幅画梅花。
康熙观后,当场写下,高山仰止几个大字。
石涛得皇帝召见,一时间名动金陵,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而石涛,也似乎感受到了命运的召唤,决定用自己手中的笔,去画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后来,清廷大员邀请石涛去京都发展。
石涛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收拾行李,打点行装,去了京都。
他本以为,到了京都,不仅可以结识当代名流,还有机会阅览更多的名家之作。
石涛开始了他北漂生涯,希冀着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到了京都,石涛才发现,他一个画僧,在这权贵云集的京都,根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些达官贵人,根本就从骨子里瞧不起他,他们只是将他当成御用文人,用来取乐。
石涛终于明白了,这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他毅然掉头,离开京城,南归故里,潜心诗画。
有些事情,总要看过,才能真正明白。
有些时候,总要去经历过,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明白了,于是他回来做自己,跟自己的灵魂在一起,所谓世俗啊,根本就无关紧要。
什么成功啊,名利啊,一旦违背了自己的灵魂,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北漂之后,石涛已经五十多岁了。
年过半百,人生已经过了大半了。
他想起相依为命的师兄,多年未见,不知师兄可好?
归去吧。
归去来兮,田园江湖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
石涛走了。
对京城再无留恋,对世俗名利再无留恋。
从今往后,他只走自己的路。
他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师兄,然而,兄弟相逢,不过数月,喝涛就一病不起。
石涛悉心照顾,帮师兄洗澡,一勺一勺喂师兄吃东西,端屎倒尿。
石涛亲力亲为,直到喝涛圆寂。
师兄的离世,给了石涛重重一击,他开始借酒浇愁,腰间常常挂个酒壶,整日半醉半醒。
或醉卧山林,或独坐禅房,壶不离手,酒不离口。
这样的日子,过了许久。
有一次,石涛喝醉了,竟然跌入猎人的陷阱里,好巧不巧的,李秋枫像他的英雄一样,救了他。
故人相见,得知李秋枫这么多年,一直在找石涛。
石涛感动了,他决定,还俗了。
他要娶了李秋枫。
为了李秋枫,石涛决定,好好画画,他要用一支笔,去维护一家人的生活。
艺术曾经拯救了他的灵魂,现在,艺术还要拯救他的生活。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石涛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取名“大涤堂”。
所谓大涤,取自《道德经》: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从此,石涛要将自己弄得干干净净,涤尽一切杂念,恍如新生,顺应自然。
他出佛入道,不再当和尚,反而成了一名道士。
大涤堂位于扬州城东门外的小秦淮河东岸,院内果竹成行,花卉叠石点缀,曲径通幽。
住进大涤堂之后,石涛给自己办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礼。
彼时,石涛五十多岁,李秋枫也头发花白。
前来祝贺的人见了,纷纷感叹:
石涛上人才奇、画奇、人更奇,果然与众不同!
也有朋友说:
此举惊世骇俗。
此后,石涛安居大涤堂,写诗作画。
在画画上,石涛早已不拘泥于他人的风格,而是贯彻我自用我法。
到后来,石涛更进一步,达到了““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
苦瓜和尚石涛,和八大山人,是亲戚。
石涛一直很仰慕八大山人的画,八大山人和石涛一样,都是明朝皇室后裔,大明灭亡后,也落发为僧。
两人的生活轨迹,惊人地相似。
然而,早年的他们,从未谋面,直到两人画名渐渐大了,才有机会见到。
1694年,石涛在为一幅画的提拔中,充分肯定了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
但两人并未建交。
直到两年后,八大山人才书《桃花源记》一段寄到扬州,请石涛补图。
这就是两人交往的开始。
此后,两人互相赠送诗画,以为唱和。
1697年,又传闻说八大山人离世,石涛悲痛不已。
可是没多久,他就得知八大山人还活着,装死只是为了避免一些麻烦。
大涤堂落成后,石涛收到八大山人的贺礼,巨幅的《大涤草堂图》。
石涛非常高兴,因为这位八大山人,不仅是他的知己,更是他的亲人。
晚年的石涛,住在大涤堂,写诗作画,还写出了自己的绘画专著,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
1700年,石涛已经年过六十。
他回想起自己的前半生,为了逃生,隐姓埋名大半辈子,辗转流离,浪迹天涯。
而今,大半截都入土了,还要继续苟且偷安地活着吗?
不,他决定要还自己真面目,堂堂正正地活着。
他隐隐约约觉得,来日无多,有些事情,再不做就没机会啦。
于是,他请朋友给自己作传。
他将自己的身世全都告诉朋友,由朋友写下来。
1707年,石涛再次变得孤零零一个人,妻子李秋枫,已经因病去世。
为了生活,他不停地画画。
他翻看旧作。
这一年,石涛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石涛走后几年,“扬州八怪”横空出世,崛起于扬州画坛。
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石涛的继承者。
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
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也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
生命充满苦难,可他却活出了精彩的一生,灵魂经过苦难的洗礼,反而变得更加昂扬挺立。
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接受各种考验,就不得不接受苦难的洗礼。
这些苦难,不仅仅是物质贫乏之苦,更有心灵磨难之苦。
比起物质贫乏之苦,心灵的苦难更加深重,也更加折磨人,但心灵的苦难能折磨的,就是心灵丰富敏感的人。
这些高贵的心灵,看到了生命本身的痛,于是,他们努力去寻求答案,这个时候,艺术就有了希望。
古往今来,无数大作家大艺术家,都是因为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疼痛,转而向艺术寻求救赎。
人生不幸运?
其实,在这世间,哪来的幸运的人生呢?
每个人都是在缝缝补补,企图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好一点,然而,大家又都是第一次经历人生,谁也不知道怎样是好的。
唯一的标准,应该是是否贴近自己的灵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绽放生命。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