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3 08:25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他受众推而继承汗位,面对当时后金政治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他勤奋治国,积极改革,扭转了国势,此后称帝建立大清,在战场上,皇太极有勇有谋,打到了明朝腹地,可以说是大清王朝的真正缔造者。
1592年,在费阿拉城,皇太极出生了,他的母亲是叶赫那拉氏,是女真叶赫部酋长的小女儿,非常受努尔哈赤宠爱。
这个儿子出生后,努尔哈赤非常高兴,亲自为其起名为皇太极。
皇太极从小就非常聪明,只要听一次,见一次就能记住,而且非常机灵,父亲说出一件事,他都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小时候的皇太极还以父亲为榜样,苦练武功,学习骑射,不到十岁,他就跟随父亲出去打猎,在严寒环境中经受磨炼。
就在皇太极茁壮成长的时候,在1603年,母亲叶赫那拉氏得了重病,然后去世了,这时的皇太极才12岁。
母亲去世后,努尔哈赤就更加关心这个儿子,而皇太极也非常懂事,他尽力自己照顾自己,不让父亲费心。
努尔哈赤带着年龄稍长的儿子们驰骋疆场,皇太极因为年纪小被留在了家里,负责起了主持和管理家政事务的工作,当时的费阿拉城事务比较繁杂,不管大小事务皇太极都安排的非常妥当,努尔哈赤对他也就更加喜欢。
在处理家政事务的过程中,皇太极逐渐成长了起来,1615年,努尔哈赤将原来的四旗扩充为八旗,让皇太极统领白旗,这时他仅仅二十三岁。
1616年,努尔哈赤在征服女真大部分地区后,宣布称汗,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
然后,努尔哈赤大行封赏,封代善为大贝勒,封阿敏为二贝勒,封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封皇太极为四贝勒,贝勒是满语的译音,就是王的意思,这四大王也被视为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左膀右臂。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开始起兵反明,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给了努尔哈赤很大帮助。
在攻打抚顺边城的时候,皇太极提出计谋,假借马市贸易,让士兵假扮商人混入城中,皇太极带兵埋伏在外,里应外合,攻破了抚顺边城。
在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和代善一起击败了明西路军,杀了总兵杜松,然后又击退北路军,之后用计谋全歼了明第三路军。
皇太极把之前与杜松交战时缴获的一支令箭交给一个投降的明兵,让他拿着令箭来到第三路军,来找将领刘綎,说是杜松总兵催促他尽快到后金都城下汇合。
刘綎不知道杜松兵败的消息,信以为真,害怕让杜松抢了头功,就派部队急行军,往赫图阿拉前进。
皇太极让后金兵穿上明军衣服,打着杜松的军旗迎了上来,刘綎毫无防备,后金兵杀入明军阵中,刘綎军顿时大乱,最后全军覆没。
后金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皇太极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此后的诸战中,皇太极也是后金军中的骁勇先锋,功勋卓著。
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由于此前经历过两次失败的立储,在他死前都没再确立汗位继承人。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刚刚经历了宁远兵败,士气低迷,又遇上大旱,粮食短缺,经济崩溃,急需一位新的大汗来主持局面。
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还有一些能力出众的侄子、孙子,他们都有可能竞争大汗之位,但是最有资格继承大汗的无疑是四大贝勒。
大贝勒代善在众兄弟中居长,又是正红、镶红两旗旗主,几个儿子也都是年轻战将,但是此前努尔哈赤曾立他为太子,因为没有达到期望,被废了太子之位,再继承汗位肯定不能服众。
代善想起父亲生前曾说过“选择贤者为君”,最符合父亲要求的无疑就是八弟皇太极了,他从小就深得父亲喜爱,智勇双全,战功赫赫,又深得众兄弟和大臣们拥戴。
这时代善的两个儿子来找父亲,劝说他打消争夺汗位的念头,请八叔皇太极来继承汗位。代善非常赞同,于是三人共同起草了劝皇太极继任大汗的《劝进书》。
第二天,代善又找到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共同商量,统一意见,之后三人又召集其他贝勒、贝子、大臣等,讨论之前起草好的劝皇太极继任大汗的《劝进书》,大家纷纷同意。
于是,代善向皇太极呈上了《劝进书》,劝请皇太极继任新大汗,结果皇太极坚决不受,皇太极越过多位兄长继任大汗,他是有顾虑的,最后在大家的一再坚持下,皇太极同意继承汗位。
1626年九月,皇太极举行了继任大汗的典礼,登上汗位。
面对当时国内面临的困境,刚继位的皇太极决定采取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的策略,他主动与明朝和谈,议和谈了三年,双方信件往来十多次。
同时,皇太极积极进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消除之前的种种弊政,恢复国内经济。
他还积极的招纳人才,采取优礼汉官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对汉族官员侮辱虐待的做法,很多人因此而叛明投降后金。
皇太极继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励精图治,建立国家体制,纠正了努尔哈赤期间的弊政,大胆吸收人才,发展生产,使后金国力不断强大,为此后清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自从努尔哈赤宁远战败后,后金和明朝没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段时间,皇太极在积极恢复国内经济,而辽东总兵袁崇焕也没闲着,他以锦州城为重点,开始修复大凌河、小凌河等城池,练兵备战。
皇太极意识到这几座城池一旦筑成,会是后金进攻明朝的巨大障碍,一定要赶在竣工前再次发起进攻。
1627年,皇太极决定亲率八旗大军进攻辽西,拉开了明清辽西拉锯战的序幕。
皇太极先攻下了大凌河城、小凌河城,来到了锦州城下,当时锦州城已修筑完成,守城的是平辽总兵赵率教。
皇太极下令攻城,结果久攻不下,然后他留了部分军队继续围城,自己带着大军转攻宁远。
镇守宁远的是袁崇焕,他正派部将龙世禄、祖大寿带精兵四千,驰援锦州,正好在宁远城外与后金军相遇,展开激战,袁崇焕在城上指挥用大炮轰击金军,金军损失惨重,只得放弃攻打宁远,转回锦州。
皇太极再次指挥攻城,还是没有攻下,而且金军减员很多,最后不得不班师返回沈阳。
宁锦之战明朝再次取得胜利,袁崇焕扭转了战场的局势,却招致了魏忠贤的嫉恨,他向明熹宗弹劾袁崇焕,安插罪名,袁崇焕忍无可忍,辞官而去。
这年明熹宗病逝,崇祯皇帝继位,处置了魏忠贤,又重新启用袁崇焕。
袁崇焕上位后就诛杀了毛文龙,至于原因就是毛文龙深得魏忠贤扶持,袁崇焕视其为魏忠贤党羽,更重要的是毛文龙谎报军饷,而且与后金联系密切,其实这是皇太极的计谋,想借袁崇焕之手除掉后方的隐患。
袁崇焕私自诛杀大将毛文龙,崇祯皇帝非常震惊,考虑还要用袁崇焕,也就没有深究,但在心中却埋下了几分疑虑。
而且袁崇焕杀掉毛文龙,也是给后金消灭了一个劲敌,毛文龙镇守皮岛,始终是后金的隐患,现在岛上失去主帅,很快军心涣散,很多将领都投靠了后金。
袁崇焕构筑的防线,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二人历时多年都没有攻克,皇太极决定绕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进攻明朝京城,调回袁崇焕。
皇太极亲率大军,绕道蒙古,向明朝京师进军,由于明朝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宁锦方向,这边军备松弛,根本防御不住,崇祯皇帝急令袁崇焕返回保卫京师。
袁崇焕先派赵率教领四千精兵为前锋,赶往遵化阻止皇太极进军,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皇太极的大军来到京城外,他决定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他先是在与明军作战时主动撤退,然后又在军营中说与袁巡抚有密约,故意让俘虏的两个明朝太监听到,又故意放走了两人。
两人逃回京城,扬言有重大军情禀告皇帝,崇祯听了后,联想到之前袁崇焕私自杀了毛文龙,对袁崇焕勾结皇太极不再怀疑,就将袁崇焕逮捕投入大牢,后来杀了袁崇焕。
皇太极这次借道蒙古进军京师,利用反间计,借崇祯皇帝之手除掉了袁崇焕,铲除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皇太极知道明朝泱泱大国,不可能轻易攻破,已经达到了目的,就解了京师之围,返回了沈阳。
1634年,皇太极第二次亲率大军入关,这次的攻击对象是宣府、大同,明朝在宣大一带防务空虚,后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崇祯皇帝急召宁远总兵吴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驰援,皇太极带军在宣府、大同一带劫掠了五十天,又返回了沈阳。
皇太极继汗位十年以来,实行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国内经济实力大增,在1636年四月,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一个新政权诞生了。
然后,皇太极下令第三次入关进攻明朝,派阿济格领兵十万,兵峰直指明朝京师,后来又派了一路大军进攻山海关,作为牵制。
这一次,清军攻陷十二城,明军虽有抵抗,但多以失败告终。
1638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为大将军,带军第四次入关,以扫清明朝京师周围的障碍。
这次入关长达半年,清军深入河北、山东,攻陷了济南府,扩展了清军的范围,损耗了明朝的有生力量。
皇太极通过四次深入明朝腹地,探明了虚实,把推翻明朝作为最终目标,而要彻底推翻明朝就要打通直接入关的宁锦通道。
1640年,皇太极下令攻打锦州,这次他采取了围困锦州的战术。
锦州守将是祖大寿,他手下有相当一部分将士是蒙古人,随着围困时间延长,这些蒙古兵开始害怕,几个蒙古将领密谋降清,跟清军里应外合,明军失去了锦州外城,退到了内城坚守。
明廷紧急调兵遣将,派驻守宁远的洪承畴率兵来救,祖大寿知道援军前来,出城与援军夹击清军,取得一场小胜。
但是,此后崇祯皇帝不切实际的瞎指挥,让明军兵败松山,锦州之围未解,蓟辽总督洪承畴又被围困在松山城。
随着围困时间延长,城中粮食越来越少,外没有援兵,洪承畴几次突围也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的副将投降了清军,作为内应,清军攻破了松山城。
另一边的锦州城也已粮尽,祖大寿不得已开城投降,明朝关外七座重镇有四座都被清军夺取,从此明清从战略相持,转向清军战略进攻阶段,而皇太极也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1643年八月九日,在处理完一天的政事后,皇太极夜宿清宁宫,坐在炕桌前,喝了两口侍女送来的奶茶,倚靠在御垫上,闭上双眼,一动不动,就这样去世了。
纵观皇太极正式建立大清前的这段时间,清太祖努尔哈赤只能算是清朝初期的首创者,而清太宗皇太极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无疑是大清的真正缔造者,是大清皇帝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