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揭秘史上最强步兵的无敌之道

发表时间: 2024-10-27 12:31

揭秘史上最强步兵的无敌之道

01“吾乃魏武卒!”

公元前389年,阴晋城外的旷野之上,50万秦军如同乌云压顶,将这座孤城围得水泄不通。战车、骑兵、步兵,他们的身影在道路与田野间交织,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阴晋城牢牢困住。

清晨,一支魏军出现在秦军的侧翼,他们是吴起率领的5万魏国步兵和500乘战车和3000骑兵。他们经历了多日的急行军,许多人连甲胄都未穿戴整齐,面露疲态,但眼中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

为了这一战,秦国赌上了全部的家底,动员了国内所有能上阵的男子。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夺回河西,秦人的八百里秦川,便会暴露在魏国的兵锋之下,如同裸露的胸膛,任人宰割。

五万魏军对阵五十万秦军

一比十正面对抗?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场悬殊的对决,这支魏军疯了吗?

而在这支魏军在吴起的指挥下,迅速整理装备,有序布阵。

秦军仗着人多势众,率先向魏武卒发起冲锋,而魏军在秦军气势的压迫下步步后退,甚至还遗弃了大量军备和财物。

秦军的士兵,这些刚放下锄头,加入军队没几天的汉子,见到地上的财物,眼睛都直了,开始争抢。前边的人停下来,后边的秦军还在前进,瞬时让阵型变得混乱。秦军将领也看出不妙,大骂着驱赶士兵重新整理阵型。

可惜,一切都太迟了。后撤中的魏军,突然停下来,并且转身,整齐地端起了早已上好弩箭的弓弩,向秦军发出第一轮箭雨。5万支弩箭,像一面墙狠狠地砸向混乱的秦军,瞬间的无数秦军被射死。

魏军没有停止,依然保持阵型,缓步逼近,同时弩箭上弦,送出又是一轮箭雨,直至把自己身上的五十支弩箭全部射光。

在那个瞬间,战场上的时间似乎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按住,一切都静止了。魏军的士兵们停下了脚步,他们高举起了长戟,锋刃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就在这静止被打破的刹那,秦军的眼前出现了一幕让他们魂飞魄散的景象:上万根戟尖如同密林般迅速逼近,那股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气势,仿佛要将他们彻底吞噬。

五万魏军的声音在这一刻汇聚成雷霆,震彻四野,他们的呐喊让山河都为之颤抖,许多秦军士兵在这一刻,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到了这个让他们胆寒的名字:

“吾乃魏武卒!”

与此同时,魏军的两翼也开始了动作,500乘战车和3000骑兵如同两道闪电,划破了战场的宁静,发起了冲锋。

那些在箭雨中幸存的秦军,此刻终于明白了魏军的意图,他们开始溃逃,丢下了手中的武器和身上的铠甲,不顾那些受伤战友的哀号,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漫山遍野地逃窜。

这场战斗,就是战国初期,秦国和魏国之间的那场著名的“阴晋之战”。

这一战,魏国把秦国打成了半身不遂,让秦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都不敢再与魏国正面交锋。

02 纵横天下的魏武卒:是如何炼成的?

齐技击、魏武卒、赵边骑、秦锐士

战国时期,最强的四国部队,都曾经让齐、魏、赵、秦称霸一个时代。如果这四支部队巅峰时期的战力对决,最终胜利一定是魏武卒。

而且不夸张的说,魏武卒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步兵,没有之一。

用魏武卒创始人吴起话说:兵不在多而在治。

魏武卒是怎么养成的呢?概括来讲,是三个因素:

一、变态的训练

二、精良的装备

三、丰厚的激励

吴起,这位战国时期的军事天才,他对于士兵的选拔,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要的不仅仅是士兵,而是能够在战场上以一敌百的勇士。

据《荀子》和《太平御览》等书籍中对魏武卒的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划破天际,吴起已经在百里外的荒原上立起了一根标杆。他让士兵们全副武装,向标杆奔跑(注:战国时期一里约为417米,一百里约为41.7公里)。

随着太阳的升起,标杆的影子越来越短,仿佛在提醒着士兵们,时间不多了。等到正午时分,影子几乎消失不见,这场体测也就结束了。那些未能达到标准的士兵,只能被淘汰。

仅仅是光能跑还不够,一个士兵还得有力气打仗。

吴起要求士兵们能拉开十二石的弓,在三晋时期,一斤是250多克,换算下来,魏武卒的开弩力量达到了惊人的360公斤。

北宋班直的士兵(御前当值的禁卫军)的选拔标准是三石五斗的拉弩力量,但是北宋和战国的度量之比是3.7:1,折算下来才只有250公斤左右。

宋代顶级武将岳飞能拉动8石,折算下来差不多是608公斤。

装备上,每名魏武卒都配备了“三属之甲”,即上身、髀部、胫部,全部覆甲,这在当时已经是极为豪华的装备。

武器上,兵卒配备长戟和短戟,长戟两丈四、短戟一丈二,战国时期的一丈相当于2.31米。5.6米的长戟需要2个人一同操作,一个人提着,一个人在后面突刺,短戟可以一个人操作。

而且每名兵卒还装备有利剑、硬弩和50支弩箭。

尽管魏武卒的选拔严苛,练兵方式在当时堪称变态,但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加入,为什么?待遇真的好啊!

这不仅仅是因为魏武卒的荣誉,更因为其极其优厚的待遇。一旦成为魏武卒,士兵们将获得良田百亩,全家免除徭役和税赋,而且逢年过节还能享受到朝廷的福利,更主要的是,士兵阵亡或者退伍后,这些福利还是可以保留的。

而且如果在战场上立下战功,还能获得相应的爵位。立功的次数多了,封侯拜相也并非不可能。

可以说,魏武卒是魏国用大把的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精英部队,其砸钱的力度,甚至超过了后来变法的秦国。

魏武卒百战百胜,不仅是因为自身的强悍,更是因为战神吴起。

吴起的德行颇受争议,这里不做评价,但是他作为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带兵打仗还是还是很有一套的,他创造了魏武卒的战阵体系,采用不同的战法,克制步兵、战车兵和骑兵,敌人距离远,就用强弩远程打击,离得近,上万根五米长的长戟森林,排山倒海,无坚不摧,哪怕敌人侥幸重进战阵,还有短戟和利剑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他作为魏武卒的缔造者,能体恤士兵,与士兵通吃同住,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广受士兵爱戴,可以说吴起就是这支军队的军魂。

正因为以上种种,强大的魏武卒为魏国攻城略地历经72战,无一败绩:

“与诸侯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03 魏武卒的终章:从辉煌到尘埃


支持吴起的魏文侯死后,吴起受到同僚和新君主魏武侯的猜忌,被迫出逃楚国,从此,失去灵魂的魏武卒的没落已经注定。

在孙膑和庞涓的两次宿命之战中,魏武卒被孙膑的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中遇伏遭到重创,又用“减灶示弱”马陵之战中再中埋伏,庞涓于此战死亡,魏武卒也近乎全歼。

失去了军魂吴起,更少了明主魏文侯的领导支持,再训练出数万魏武卒已是不可能。

同时再拿出魏武卒开销巨大,别的不说,仅装备这一项就不是一笔小开支,若是强盛时期的魏国或许还可以负担,可是此时的魏国,已经被秦国打的残破不堪,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收入大幅减少,想养活这么一支精兵,谈何容易?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中,秦将白起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从此这只曾经无敌的步兵,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04 魏武卒VS中国现代军队

写在篇末,若真要让魏武卒与中国现代军队在体能和作战能力上一决高下,私以为,魏武卒终究还是不够看的。

首先从选拔上,魏武卒算不得万里挑一的特种兵,毕竟当时魏国的人口也才500万,5万魏武卒相当于是从适龄人口中二十选一,营养和发育肯定弱于现代人,碰到我军普通的军队也很难取胜,如果对上我军的现代特种兵,那肯定是被碾压。

再从体能上来看,魏武卒的负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他们的皮甲重量远比西汉时期十几公斤的铁甲要轻得多,参考皮夹克的重量一般在3公斤左右,三属皮甲应该也就在5公斤上下;

宝剑重量应该不超过1公斤,毕竟越王勾践剑重也才875克;

戟头在200克左右,加上木杆应该也不会超过5公斤;

弩弓为木质,只有机头是青铜,弩箭重量参考秦制,不含箭杆和箭簇的大青铜镞不50克左右,小青铜镞35克左右,因此弩弓加50支弩箭的也就在5-10公斤;

三日的口粮也就是10斤,综合起来负重不会超过30公斤。

而我军的急行军标准是每小时十公里,负重标准是20公斤左右,合格的普通野战军士兵也能满足魏武卒的半日百里(40公里的)行军标准。

咱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极度疲惫、且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仍顶着极端恶劣的天气,步兵以战斗状态14小时强行军145华里(72.5公里)山路,明显更加强悍。

(参见:14小时145华里——人类轻步兵史奇迹,美军事专家惊叹'不可能'!

魏武卒能横扫一个时代,主要还是由于当时的军队制度,当年各国打仗主要还是靠临时武装起来的农民,前几天还在老家晒谷子,今天发了把刀就拉上战场,突然碰到一群装备精良职业军人,那不就像普通中学生对战体工队,肯定不是对手。

再有,魏武卒能不断取胜和其统帅吴起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两者缺一不可。当这支大杀器落在魏国贵族手中的时候,无论是战斗意志和士气都大打折扣。

如今的解放军,无论是战斗能力、训练水平和军队意志,都胜过当时的魏武卒。

我们的军队由弱到强,我们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

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那就是刻在最深处的军魂。

解放军的军魂,始终没有变。

只要我们的军队,这股钢铁般的意志力不丢。

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能打的军队。

— END —

责编 | 尘世镜鉴

排版 | 张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