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2 17:04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小文
编辑 |小文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最早看穿结局的好汉之一。在方腊起义平息后,庆功酒席间,他以一席话暗示兄弟们赶快远离宋江。然而在场的108将中,能读懂他深意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这份江湖义气,大多数人选择继续跟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最终,只有6人真正悟出了他言辞背后的真相,从而得以善终。
那么,鲁智深究竟说了什么?为何其他好汉没能读懂?又是哪6人因“领悟”而得以保全性命?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看看在名利与生死之间,江湖豪杰们的不同抉择。
话说当年宋江招安之后,朝廷命梁山好汉南征北战,最后一役便是征讨方腊。那场仗打得惊天动地,鲜血染红了半边天,尸横遍野。
梁山好汉们冲在最前,自然损失惨重。鲁智深的二龙山兄弟折损大半,就连与他一同投奔梁山的结拜兄弟也难逃一死。
武松断了一臂,卢俊义身中数箭,连林冲这个威震三军的"豹子头"也得了风瘫,躺在床上起不来。战争的硝烟散去,留下的只有满目疮痍和遍地哀鸿。
好不容易打完了仗,宋江摆下庆功宴,大肆庆祝。他先是夸奖鲁智深生擒方腊,又说等回京后一定保他官居高位,娶妻生子,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谁知道鲁智深却不领情,只淡淡地说:"哥哥,我心如止水,早已看透红尘。我不想做什么官,也不稀罕什么荣华富贵。只要找个清净地方,了此残生,我就心满意足了。"
宋江听了,心中暗自嘀咕:"我好心好意提拔于你,你居然不领情,枉费我一片苦心。"可他毕竟是梁山寨的头领,不好发作,只能换个法子再劝。
"二哥,你我兄弟一场,我岂会害你?等回了京,我托关系给你找个清净的大寺当方丈,岂不美哉?到时候香火鼎盛,供奉丰厚,你想吃什么有什么,还不耽误你修行。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啊!"宋江循循善诱。
鲁智深却只是淡然一笑,缓缓开口:"子莫我言多,要什么没用。我这条命,还有多少年头?能落个囫囵尸首,我就知足了。"
鲁智深这话,句句大智慧,字字见真情。他看透了这个世道,早就对功名利禄没了兴趣。他只想在有生之年,保全这副皮囊,找个清静地方安度晚年。
可鲁智深这番话里,也有着更深一层的寓意。他是想告诉宋江,朝中那些权贵奸佞之徒,个个都不是善茬。现在打了胜仗,他们还会给你们好脸色看。可你们毕竟曾经是梁山好汉,他们心里能服气吗?
到时候他们要对付你们,还不是手到擒来?到那时,还不是要把你们往死里整?与其如此,不如趁早抽身,找个清静地方躲起来,保住这条小命,难道不好吗?可惜啊,宋江执迷不悟,根本听不进去。
鲁智深这番话虽然说得隐晦,可在场的好汉中,却有人心领神会。
第一个就是武松。他在战场上断了一臂,如今已是半个废人。就算跟着宋江回京,也讨不到什么好处,还不如趁早开溜。
于是,他找到宋江,把自己的心思和盘托出:"大哥,我如今是个残疾,不中用了。我不想回京,只想在这六和塔寺里当个僧人,清静一生。"
武松这话,算是给足了宋江面子。宋江一听,也不好强求,只能随他去了。谁知道,武松因祸得福,竟然在寺里活到了80岁高寿。
接下来是林冲。他得了风瘫,本来就走不动路。宋江见他如此,也只好让他留在六和塔寺养病。林冲倒也乐得清静,只是风瘫这病实在磨人,他熬了没几年就撒手人寰了。
再说那李俊,他算是最精明的一个。当初他就看出宋江的盘算不对,早就想着怎么脱身。如今打完了仗,他立马装起病来,对宋江说什么也不肯回京。
宋江拿他没办法,只好让他带着童威、童猛兄弟在外面"养病"。哪知这三个家伙,一脱离宋江的视线,立马雇了海船,跑到番邦当起了国王,逍遥快活去了。
最后说说那个"浪子"燕青。他是卢俊义从小养大的,说是义子,其实就是个奴仆。可他这人自由散漫惯了,哪里受得了那些规矩?
有一天,他把卢俊义叫到跟前,讲了一通大道理:"主公,俺跟你这么多年,你的脾气俺还不知道?你就是想跟着宋大哥回京,当个大官,享享清福。
可俺告诉你,那是痴心妄想!当年的韩信、彭越是什么下场?功高震主的人,哪个没有死得惨兮兮的?到时候祸到临头,可就来不及后悔喽!"
卢俊义那个气啊,骂道:"胡说八道!俺们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皇上能不重用俺们吗?再说,大丈夫一言既出,什么马难追。俺是说到做到的男子汉,岂能说变就变?"
燕青只好摇摇头,留了封书,拿着自己的那份赏银,头也不回地走了。
可怜那一干跟随宋江回京的好汉,下场竟是如此凄惨。宋江喝下了蔡京、童贯下的毒酒,死得不明不白。卢俊义也落得个尸骨无存,连个坟茔都没有。
相比之下,鲁智深的结局,反倒是最令人羡慕的。那一天,潮水正急,钱塘江上波涛汹涌。鲁智深端坐在禅房里,沐浴更衣,焚香礼佛。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吩咐身边的师弟,待他去后,就地火化,把骨灰撒在西湖里,也算是尘归尘、土归土了。
说完这些,鲁智深闭上眼睛,双手合十,慢慢端坐在莲花座上。渐渐地,他呼吸平稳,气息全无。再看时,他的身子已然僵硬,只留下一副空皮囊静静地坐在那里。
鲁智深走得洒脱,走得豁达。他一身轻袍,了无牵挂。他明白,人生在世,如露如电,既然已经看透生死,又何必再留恋这个俗世?
就这样,这个满身是胆的"花和尚",就这样在六和塔的钟声中,悄然离去。
后世的人们,把鲁智深看作成佛的典范。他一身正气,嫉恶如仇,却又能看透世事,明白因果。他出家为僧,修身养性,临终时超脱自在。如此精进修行,难道还不够成佛的资格吗?
鲁智深的一生,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断修行、最终得道的过程。他告诉我们,即便是凡夫俗子,只要肯放下执念,一心向善,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鲁智深能成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征讨完方腊后,鲁智深暗示好汉们离开宋江,仅6人听懂得以善终
2022-06-28 21:01
征讨完方腊后,鲁智深暗示好汉们离开宋江,仅6人听懂得以善终
2023-02-19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