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3 16:48
朱厚熜自幼聪明过人,喜爱学习。在父亲兴献王的亲自指导下,他精通诗书礼仪,对各种古籍烂熟于心,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稍大一些后,他便经常协助父亲参与主持王府的祭祀和典礼活动,因此在年少时就已熟悉各种皇家礼仪规范。
12 岁时,朱厚熜接管王府,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他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将王府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尽管年纪尚小,但他的聪慧和沉稳让众人刮目相看。此时的朱厚熜,已经初露锋芒,为他日后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础。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由于其无子,皇位继承出现了问题。按照 “兄终弟及” 的原则,朱厚熜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朱厚熜,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正德十六年,在明武宗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随后,随同使团前往北京。然而,在入京即位过程中,朱厚熜与朝臣就礼仪问题发生了冲突。
当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坚决不接受这种方案,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这场礼仪之争,充分展现了朱厚熜的坚定立场和聪明才智,他成功地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为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即位后,朱厚熜围绕皇统问题与旧臣展开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帝,树立了绝对权威,巩固了皇权。
朱厚熜的生父是兴献王朱祐杬,他在即位后不久,便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年半的 “大礼议” 之争。争论的核心在于,朱厚熜是继嗣还是继统?他该尊孝宗还是兴献王为皇考?
朝堂之上分立两派,以杨廷和为首的继嗣派认为朱厚熜是小宗入嗣大宗,应该将孝宗和张太后当作自己的父母,改称兴献王和王妃蒋氏为叔父和叔母。而以新科进士张璁为首的继统派则认为朱厚熜不是以太子的身份在宫中养大的,而是武宗绝后,世宗伦序当立。所以,朱厚熜应该以生父为皇考。
朱厚熜自然不想给孝宗当儿子,不过在嘉靖元年正月清宁宫发生了火灾,杨廷和一派皆以为是上天预警。朱厚熜这才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本生父兴献帝。
嘉靖三年杨廷和辞官归乡之后,朱厚熜加快了为生父正名的步伐,他先是尊生父为 “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不久后直接尊其为 “皇考恭穆献皇帝”,并改称孝宗为 “皇伯考”。
不仅如此,朱厚熜还将生父的牌位供入太庙,为其追尊庙号为 “睿宗”,原来的兴献王墓也摇身一变成了明显陵。
在这场 “大礼议” 之争中,朱厚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和政治智慧。他不顾朝臣的反对,坚决追尊生父为帝,树立了绝对权威,巩固了皇权。同时,他也通过这场斗争,得到了可以依靠的新生力量,将皇权一点点掌握到自己手中。
朱厚熜登基之初,便通过 “大礼议之争”,成功打击了权臣势力。他毫不畏惧朝臣的反对,坚决追尊生父为帝,树立了绝对权威,巩固了皇权。同时,他对内阁班子进行屡屡洗牌,改革翰林院等机构,严厉惩治贪官污吏,任人唯贤,使得朝堂上各司其职,政治清明。朱厚熜授予内阁密奏专权,“议礼之争” 后,又颁旨定阁臣为文班之首,内阁权力逐渐压制六部。此时的朱厚熜,把内阁班子变成了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将权力牢牢把控在手中,暂时稳固了当时混乱的朝堂形势。
公元 1530 年,针对当时明朝国内田税、徭役、赋税等税收的不统一,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桂萼提出了 “一条鞭法”。朱厚熜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各州县的所有杂税合并为一条进行征收银两,土地则按亩折算缴纳。这一举措极大地简化了税制,方便了朝廷征收税款,也让各地方的税吏和基层官员难以作弊,国库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 的实施,让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阶级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百姓从之前的徭役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较多的自由,各家各户可以直接把抵役抵粮的银两交给官府,去除了里长等人循私舞弊、耗损公粮的空间,让底层百姓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国家的政策。
公元 1528 年,朱厚熜一改前朝 “非科举不取” 的选官制度,大胆采用 “三途并用” 之法,即科举、举荐、贡院三种方式并用。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健全,很多人都追求漂亮的文章而忽视治国的才能。因此,朱厚熜在首辅张璁的建议下,大胆改革用人制度,通过举荐和贡院这两种方式来稀释科举的学子,让民间真正有治国才能之士可以有发挥的空间。朱厚熜在推行的过程中放心大胆地让大臣们 “举贤不避亲”,展现出了他宽大的心胸和对王朝控制的自信。
1.狂妄自大:对群臣、外放官员和敌人狂妄,导致朝政混乱,边军军备废弛,百姓遭受兵灾。
朱厚熜在 “嘉靖中兴” 后,自信心逐渐胀满,转变为狂妄自大。对群臣,他常常当众贬斥重臣,一点小事便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甚至在大议朝会时,因众人附议不及时而杖笞群臣。对外放官员,嘉靖二十三年,江苏布政左史汪霖因上交税银少了五千两被捉拿下狱,在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朱厚熜便下令对汪霖实施酷刑,最终汪霖被屈打而死。
面对众官员的激愤,朱厚熜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 “朕令查不明矣,死已死耳乎”。对敌人,朱厚熜极度自信,轻视北边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一再裁撤边军饷粮,导致边军军备废弛。原本守卫边疆的将士有七十余万人,最后只剩二十余万人,却要镇守北方和东南两个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士卒慵懒不思训练,将领贪腐不求上进。结果蒙古与倭寇常年攻打边境,仅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江浙一带的百姓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之多,损失的银两不计其数。朱厚熜的狂妄,使朝廷内部众臣无法团结一心,外部将士无法尽心舍命,让 “嘉靖中兴” 的大好局面付之流水。
2.残暴无道:迷信道教,为求长生炼 “仙丹”,迫害宫女,引发壬寅宫变。此后,更加沉迷修道,不理朝政。
嘉靖二十年,朱厚熜开始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为了炼制 “仙丹”,他大量征召 14 岁左右的宫女,每日采补她们的处女经血。宫女们为此需要服食一些催血的药物,有血崩甚至丧命的危险,且为了防止此事外传,朱厚熜还会杀害她们。又因为长期服用药性燥烈的丹药,朱厚熜变得喜怒无常,对宫女们稍有过错便施以惩处,因此殒命者多达二百人。
壬寅宫变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当时,朱厚熜睡在宠爱的曹端妃宫中。失宠的王宁嫔与宫女杨金英等十几人聚在东稍间,用多根细料仪仗花绳搓成一条,趁着朱厚熜熟睡之际潜入寝宫。先是杨金英递根粗绳给苏川药,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将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翠,并按住朱厚熜的前胸。姚淑翠用抹布蒙住朱厚熜的脸,紧紧掐住他的脖子。
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别按住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左右腿。杨金英拴上绳套后,姚淑翠和关梅秀二人使劲去拉绳套。朱厚熜被惊醒后拼命挣扎,杨金英慌乱中把绳打成死结,朱厚熜未能被勒死。宫女张金莲见情势不妙,出去报告了方皇后。方皇后赶来解开朱厚熜脖子上的勒绳,并召来御医。宫女们四散逃窜,王秀兰让陈菊花吹灭烛火,总牌艾芙蓉将其点上,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艾芙蓉叫来了管事的,将这些宫女一并抓住。
事后,朱厚熜虽没有当场毙命,但因惊吓过度,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太医院使许绅冒死开药,朱厚熜于早晨七八点钟服下,下午二、三点钟忽然发生声响,随后吐下紫血数升,四、五点钟时能够说话,又接连服下三、四剂平气活血的药,才转危为安。事后,许绅因救治有功,擢升为太子太保,但不久便因在此事中受到惊吓而死。
朱厚熜处于昏迷状态时,宫变事件交由方皇后处置。方皇后亲自审讯参与弑逆的宫女和宁嫔,司礼太监张佐等在内堂就坐。宫女们在严刑拷问下,供出整个作案过程,表示王宁嫔为主谋。随后,方皇后拟奏告知病中的朱厚熜,谋逆者共有十六人,杨金英与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亲自实施了罪行,另有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为同谋者,张金莲则事情败露才前来禀报。曹端妃当时虽不在场,却也参与其中。朱厚熜尚在病中,随后下诏,不分首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涉事宫女皆查抄家产,查出族人中有所参与的一起诛杀。
壬寅宫变后,朱厚熜更加沉迷修道,不理朝政。他认为是上仙助他死里逃生,愈加笃信道学,频繁在宫中举行斋醮仪式,将朝政事务交由大臣严嵩处理,严嵩把持朝政,致使嘉靖朝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日益尖锐。
1.器重严嵩:严嵩善于拍皇帝马屁,有行政才干,两人关系默契。但严嵩贪污腐败,嘉靖帝利用其 “听话” 易驾驭的特点,实现自己的目的。
嘉靖帝朱厚熜对严嵩可谓是既器重又警惕。严嵩擅长揣摩圣意,尤其在嘉靖帝沉迷修道之时,以擅长写青词博得了皇帝的欢心。同时,严嵩也确有一定的行政才干,能为嘉靖帝处理一些朝廷事务。在嘉靖帝看来,严嵩是一个合适的内阁首辅人选,能够帮助自己在修道的同时掌控朝廷。然而,严嵩贪污腐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但嘉靖帝并不在意,因为他认为严嵩能够 “听话”,容易驾驭。严嵩为了实现自己位高权重的目的,不得不依赖皇帝的宠信。而嘉靖帝正好利用这一点,将严嵩作为自己实现目的的工具。
2.严嵩专政:严嵩专政时期,朝政腐败,但嘉靖帝并非昏庸无能,他只是在修道的同时,通过严嵩和陆炳掌控朝廷。最终,在徐阶等忠臣的作用下,处理了严嵩。
严嵩专政时期,朝廷腐败严重,国内农民起义增加,北部边疆俺答大军袭扰不断,东南沿海频遭倭寇攻城占邑、大肆掠夺。但这并非是因为嘉靖帝昏庸无能。嘉靖帝在修道的同时,通过严嵩和掌管锦衣卫的陆炳对朝廷事务时刻关注着。严嵩之所以能够称霸朝廷,是因为他正好赶上了嘉靖帝专心修道的时机。严嵩通过擅长写青词,完全吻合了嘉靖帝的心思爱好,深得皇帝信赖后才一手遮天。然而,嘉靖帝也没有让严嵩嚣张太久。在徐阶等忠臣的作用下,严嵩最终被处理。严嵩的倒台,表明嘉靖帝虽然沉迷修道,但对朝廷的掌控并未放松。他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忠臣的力量,清除奸臣,维护朝廷的稳定。
严嵩党羽众多,其中不乏一些真心为国为民的好官,却被严嵩牵连。如胡宗宪,他是嘉靖一朝少有的做实事的好官,重用徐渭、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取得了对抗倭寇的巨大胜利。欧阳必进为官清正,从不假公济私,更别说贪赃枉法。他任刑部尚书时,严整法纪,廉洁奉公;任工部尚书时,主持重修皇宫中的午门、天安门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但他们都因严嵩的倒台而受到牵连,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官或流放,实属可惜。
嘉靖帝重用严嵩多年,明知其贪腐严重却不铲除,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严嵩一党已经渗透到统治集团的方方面面,朝政的运转依赖他们。嘉靖帝想通过修宫殿等方式逼迫严嵩吐出一部分贪污的钱财来应对国库支出,但未能成功。另一方面,严嵩父子并非缺乏才学。严嵩早年有政治抱负,严世藩更是天下奇才,文学素养、策论谋略过人。嘉靖帝崇尚道教,严嵩所献的青词写得非常得其青睐。此外,嘉靖帝重用严嵩也是为了平衡权力和帮忙背锅。严嵩能够为嘉靖帝挡脏事儿、乱事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
严嵩的结局是被嘉靖帝罢官,但饶其性命。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严嵩善于替皇帝背锅,在严嵩当政的 20 年间,无论出现怎样的祸乱,严嵩都会站出来自请罪责,让天下人骂自己而保全了嘉靖帝;二是严嵩善于揣摩人心,在嘉靖帝修道期间,他对皇帝的要求无不顺从,加班加点为皇帝写青词,保证皇上的修仙大业;三是为了安抚后人的心,让后来的官员安心为嘉靖帝卖命。
严嵩的覆灭在于嘉靖对于严嵩的信任开始动摇,这种动摇来源于徐阶的发力。严嵩因年老昏聩,屡屡犯错,被嘉靖皇帝无情地抛弃。已经蛰伏了很久的徐阶等人,见到皇帝越来越不满意严嵩,感到时机到了,联手上书弹劾严世藩、严嵩贪赃枉法,一击即中,严世藩被流放戍边,后来被杀,严嵩被没收家产,勒令辞职回家。
朱厚熜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是有作为的君主,开创了 “嘉靖中兴”;又是昏聩的皇帝,后期的倒行逆施让明朝陷入危机。他的一生,毁誉参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朱厚熜在位前期,通过 “大礼议之争” 打击权臣势力,迅速加强皇权。同时,他对内阁班子进行屡屡洗牌,改革翰林院等机构,严厉惩治贪官污吏,任人唯贤,使得朝堂上各司其职,政治清明。他授予内阁密奏专权,又颁旨定阁臣为文班之首,内阁权力逐渐压制六部,将权力牢牢把控在手中,暂时稳固了当时混乱的朝堂形势。
在税制改革方面,朱厚熜采纳了 “一条鞭法”,将各州县的所有杂税合并为一条进行征收银两,土地则按亩折算缴纳。这一举措极大地简化了税制,方便了朝廷征收税款,也让各地方的税吏和基层官员难以作弊,国库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 的实施,让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阶级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百姓从之前的徭役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较多的自由。
此外,朱厚熜还大胆采用 “三途并用” 之法,改革用人制度,让民间有治国才能之士发挥空间。他在首辅张璁的建议下,通过举荐和贡院这两种方式来稀释科举的学子,让真正有治国才能之士可以有发挥的空间。
然而,朱厚熜在位后期,却变得昏聩无能。他狂妄自大,对群臣、外放官员和敌人都表现出极度的傲慢。他常常当众贬斥重臣,一点小事便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甚至杖笞群臣。对外放官员,他在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对江苏布政左史汪霖实施酷刑,导致其屈打而死。对敌人,他轻视北边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一再裁撤边军饷粮,导致边军军备废弛,百姓遭受兵灾。
朱厚熜还残暴无道,迷信道教,为求长生炼 “仙丹”,迫害宫女。他大量征召 14 岁左右的宫女,每日采补她们的处女经血,宫女们为此需要服食一些催血的药物,有血崩甚至丧命的危险,且为了防止此事外传,朱厚熜还会杀害她们。又因为长期服用药性燥烈的丹药,朱厚熜变得喜怒无常,对宫女们稍有过错便施以惩处,因此殒命者多达二百人。壬寅宫变后,朱厚熜更加沉迷修道,不理朝政,将朝政事务交由严嵩处理,严嵩把持朝政,致使嘉靖朝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日益尖锐。
总的来说,朱厚熜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在位前期的作为为明朝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后期的昏聩和残暴又让明朝陷入了危机。他的一生,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