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2 13:05
在《将相和》的结局里,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赔罪,而蔺相如见廉颇这个样子,也和他握手言和,两人成为了好朋友,一同为保卫赵国努力。
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结局就是他们希望的美好结局。君臣互不猜疑,将相相处融洽,他们会一起将赵国发扬光大。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确实都是这样的结局。但他们不只活在文学作品里,他们生活在战国时候的赵国。而赵国的结局,我们在历史上也能了解。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廉颇和蔺相如各自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他们为之付出心血的赵国,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楚人卞和得到了一块儿宝玉,他决定将这块玉献给楚王。然而楚王并不识货,就让识玉人鉴定这块宝玉。
然而识玉人看过之后,却说这块宝玉只是石头。卞和献宝不成,反而被砍去了自己的左脚。不过卞和相信宝玉不会蒙尘,他还想继续献玉。
楚武王登基后,卞和再次献宝。然而楚武王同样相信识玉人的话,认为卞和手里的宝物是一块石头,所以命人砍去了他的右脚。
宝玉蒙尘,自己还失去了双脚,卞和悲伤大哭,甚至都哭出了血泪。卞和的痛哭引来了文王的关注,文王以为卞和是在为自己的双脚哭泣。
但卞和告诉文王,自己只是为宝玉无人识而哭。文王见卞和这么坚持,就让人将玉石的石皮打开,果然得到了稀世宝玉。
而这块玉,也被文王取名为“和氏璧”。之后楚赵联姻,和氏璧被作为聘礼送到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的国宝。
但一个国家有稀世珍宝,也还要有能守住这件珍宝的实力。不然的话,宝物只会带来灾难。赵国的国力虽然强大,但秦国比赵国更强。
不过当时打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秦国想要和氏璧,也想要好名声,就不能从赵国手上硬抢。所以秦国做了个决定,他们要和赵国换和氏璧。
秦国拿出15座城池,来换赵国的这块稀世珍宝。面对秦国提出的条件,赵王非常烦恼。因为赵王知道,按照秦国的行事作风,他们绝不会真的给自己15座城。
但要是自己不答应换,秦国就有理由攻打自己的国家了。答应可能失去和氏璧,不答应可能挨打,还要失去和氏璧。
到底应该怎么办?赵王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有人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说不定有办法。
赵王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向赵王保证,自己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赵王也是个贤明的君主,他敢于任用蔺相如这个出身寒微的人。
而蔺相如也没有让赵王失望,他将和氏璧完整送回了赵国。自此之后,赵王对蔺相如就颇为倚重。
在秦赵两国渑池相会的时候,赵王也是带上了蔺相如一起去。面对秦国国军,蔺相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让秦王颜面扫地。
回到赵国之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
在诸侯国的职位中,上卿一职就相当于日后的丞相。如此可见,蔺相如有多受赵王器重。
不过蔺相如的荣宠,却让廉颇很不服气。尤其是在渑池的时候,是他陈兵边境才让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功劳却都给了蔺相如。
廉颇很生气,他觉得蔺相如是个只靠一张嘴的小人。
蔺相如不愿意和廉颇因此事争论,所以他处处避让廉颇。面对门客的质问,蔺相如却说:“将相失和,朝纲不稳。”
而蔺相如的话,也让廉颇颇为羞愧。于是廉颇负荆请罪,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两人也成了生死之交的好友。
对于戏文来说,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历史的河流滚滚向前,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生都还在继续。
赵惠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成了赵国新君。新君和前任赵王不一样,对于父亲留下的大臣,这位赵国新君并不是很想重用。
作为继承人,赵孝成王在做公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亲信和心腹。成为国君之后,他更希望自己的心腹能在朝中各处担任要职。
但在当时的赵国,廉颇和蔺相如被誉为赵国的双子星,两人一文一武,在赵国朝堂和民间都有很高的声望,赵王不能随意撤换他们。
然而随着蔺相如身体越来越不好,赵王想撤掉他的心也越来越强烈。
就在这时,秦国悍然发兵韩国,目标直指韩国上党郡。当时的秦国经过几代国君变法图强,已经是当时最厉害的国家了。
唯一有能力抵抗秦国的,也就只有彼时的赵国。
韩国面对强悍的秦军,很快就落于下风。但上党郡守不愿降秦,于是郡守冯亭用献出上党17城为诱饵,请求赵国出兵抗秦。
在公元前270年的时候,秦国曾经被赵将赵奢击败,因此转变了进攻的目标。韩国没有赵国那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比赵国要好打得多,韩王也十分胆小。
面对秦军,韩王愿意将上党割让。这样一来,秦赵两国对上党的归属就有了分歧。如果赵国接受上党,那必然要直接对上秦军。
但当时赵国很多人认为,接受上党对赵国更有利。哪怕有人认为,这是韩国的祸水东引之计,赵王还是决定接受上党。
为了防止秦国派白起攻赵,赵王还专门派出了善于守城的廉颇驻守长平。白起擅野战,面对廉颇这样善于防守的将领很难起作用。
秦军决定对赵国出兵,然而将领并不是赵王以为的白起,而是另一位名将王龁。王龁和白起不一样,他擅长打攻城战,可以说是廉颇克星。
面对王龁的攻势,廉颇接连败退,最后只能固守不出。有廉颇亲自坐镇,王龁很难攻破赵军的营垒,两军只能互相对峙。
当时赵军因为几场败仗,军心浮动,显然不适合出战。廉颇固守营垒,是想和秦军打消耗战。秦国虽然比赵国粮食储备多,但毕竟距离太远,运输不便。
当时如果赵王联合其他五国,就能将王龁大军成功逼退。然而赵王并没有选择和其他几个国家联手,反而决定去向秦国求和。
赵王的这个决定,最终让赵军陷入了绝路。对于赵国前来议和的使臣,秦国进行了隆重的接待,但并没有同意议和。
然而楚、魏见此情形,都以为秦、赵已经议和。两国觉得赵王不守信用,遂不再关注长平局势。
经过议和一事后,赵国更加孤立了。但赵王没有考虑自己的问题,反而将这一切都怪到廉颇头上,认为是廉颇年老怯战。
再加上此时秦国派人散布谣言,赵王有了换将的想法。
赵王想换赵括,因为秦国散布的谣言说,秦国只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夸奖赵括有“乃父之风”。
想到赵奢曾经打败秦国,再看看如今廉颇龟缩不出,赵王越想越气,下令撤了廉颇的职。
赵王想换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和赵括母亲都苦苦相劝。
然而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认为赵括就是秦国的克星。彼时蔺相如重病在身,赵王还趁机撤掉了蔺相如的职位,让他在家安心养病。
赵括上任后,按照赵王的意思主动出击。然而秦国这边暗中换上了白起,引诱赵军深入秦军阵地,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
赵军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被困45天,出现了大量士兵伤亡。赵括决定背水一战,他将士兵组成突击部队轮番突围。
在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死后,40万赵军向秦军投降。然而那时秦军也缺少水粮,养活不起大量降卒,于是白起设计坑杀赵国40万降卒。
长平之战,血流漂橹,赵国精锐一夕间损失殆尽,赵国再无力对抗秦国。白起趁势包围邯郸,打算一举灭亡赵国。
原本病重的蔺相如听到白起坑杀赵军的时候,就被气得昏迷了过去,在邯郸被包围的时候,蔺相如带着遗憾去世了。
蔺相如去世之后,赵、魏向秦国割地求和,这才解了邯郸之围。
然而秦国刚撤兵,燕国就打算乘虚而入,想从赵国捞点好处。这次赵王不敢瞎用人,派出廉颇抵御燕国。
燕国没有秦国那么强大的国力,廉颇也不用一味地防守,而是可以放开手脚进攻。
在廉颇的进攻下,燕军大败,不得不割让五座城池给赵国。
廉颇大胜而归,他在赵国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赵王封他为信平君,出任相国。这是廉颇权力的巅峰,然而此时的廉颇却十分落寞。
赵国元气大伤,老友也悲愤去世,自己还能支撑赵国多长时间呢?
廉颇的巅峰来得快,去得同样也很快。就在赵悼襄王继位之后,又出现了和赵孝成王一样的局面,新赵王不相信廉颇。
为了打压廉颇,新赵王甚至可以用燕国降将乐乘。
廉颇十分痛恨,他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将乐乘打了一顿后离开赵国。
之后的廉颇去了魏国,而赵国没了廉颇,秦国看准时期再次进攻。赵王无奈,只好让人去请廉颇回来。
廉颇见到使臣之后,不仅在饭桌上“一饭斗米,肉十斤”,还骑着马在院子里跑了好几圈,证明自己完全可以重新上阵杀敌。
可谁都没想到,这个使臣是郭开的心腹。
郭开和廉颇有旧怨,他才不愿意让廉颇重新回来呢!所以郭开买通使臣,让使臣在赵王面前说廉颇已经老了,没有一战之力了。
听了使臣的汇报,赵王放弃了重新启用廉颇的想法。就这样,廉颇再也没有了回归故土的机会。
廉颇先是客居魏国,后来又来到楚国,都没有得到重用。
几经沉浮,廉颇最后客死异乡,没能回到他眷恋的故土。
回想当初将相和的千古美谈,那时的赵国正处于鼎盛,那时的他们也想不到日后的结局。正是因为他们的结局太让人心寒,所以故事才会停在最美好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