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9 22:35
太史公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打入死牢。因家贫拿不出五十万钱黩罪,被嘎蛋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奇耻大辱。
太史公在写完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后,为此特意写了一篇《货殖列传》,用三千年的历史深刻的揭示出贫富真相,字字珠玑,发人深省,直戳人心。
废话少说,直接上硬上货。
太史公说: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什么意思呢?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贫穷和富裕之道,没有人能够夺走,也没有人会给予你,在于你本人是聪明还是笨拙,聪明的人会富裕有余,笨拙的人只能贫穷不足。
你想富,你脑子得好用,脑子不开窍,是永远富不起来的。
太史公用直戳人心的笔,写出穷人之所以穷的原因: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
大白话意思是:那些家境贫寒,父母老了,妻子儿女羸弱不堪,逢年过节,连买块肉祭祀祖先的钱都拿不出来,吃不饱穿不暖。到了这种地步了,还不感到惭愧羞耻,就无法比喻了。
太史公的意思,贫穷是耻辱的。世间大多数人为什么穷?因为在他们脑子深层次的意识中,没有意识到贫穷是耻辱的。
当你意识到贫穷是耻辱的,你的思维就会上升到一个维度,才能远离贫穷。
但大多数,并没有这样的认知,认为我穷关你屁事,甚至以自己是无产者而自豪。
太史公进一步指出: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意思是,没有隐居山野奇士那样高洁的德行,长期处于贫穷低贱的地位,却喜好空谈仁义道德,这是足够羞耻的事情。
这句话,把几千年中国人的德性写得入木三分,现在依然还是这样。每月只拿着几千元工资,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谈起俄乌战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在中国,但凡喜欢对国际大事高谈阔论的人基本上都是穷人。而可悲的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穷人。
太史公用更深层次发人深省的笔触点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意思是,天下人吵吵嚷嚷,往来奔波都是为了追逐利益。那些拥有千乘战车的君主,封邑万家的列侯,享有百家供奉的君子,尚且担心自己会陷于贫困,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人之所以贫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脑子的认知能力,不开窍,不以穷为耻辱,每天还高谈阔论那些与自己无关的天下大事。不去想办法怎样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沉醉于得过且过,自我满足。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贫穷,变成富人呢?有什么规律或途径?
太史公总结了三千年中国的历史,非常客观地写道: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大致意思是,由从贫穷到富贵,务农不如给别人做工,做工不如自己经商,刺绣纹彩的收入比不上在集市上做买卖的人。这些工商未业,是穷人发家致富的手段。
太史公二千年前讲的东西,现在还是这样。靠种地是不可能致富的。帮人打工要比种地强。而做手工的比不上做买卖的收入高。
也就是说要致富就得自己经商。
那么,如何经商,才能积累财富呢?
太史公分析了中国南北各地货物特产情况,举了很多商人如何致富的实例。为了流畅阅读,我就不引用原文了。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铁制武器成为紧俏品,赵国很多开练铁厂的人都成为富豪。秦国把赵国打败了,这些富豪们的铁厂被没收了,财产充公,还要迁离赵地。
当时还有些余钱的富豪贿赂秦朝的官员,安排离赵国近一点地方。而卓文君的祖先,夫妻二人推着一辆小车要求安排到远离赵国的蜀郡临邛。因为他们打听那里田野肥沃,百姓生活好,有购买力,是做买卖的好地方。
他们在那里找到铁矿,干起了老本行,数十年后,成为天下巨富。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做生意和开厂,要看准什么是紧俏品外,还要懂得选择地方。
这是靠技术和眼光致富了。
要想大富大贵的话,必须利用政治资源,与官场搞好关系。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很多个国家担任过高官,有着深厚的官场人脉,做起国际贸易来,如鱼得水,当时没有人能比得过他。
最稳当最暴富的生意是由国家采购。巴寡妇清是开丹砂矿的,丹砂是提练水银的矿石。她垄断了开采丹砂和提练水银技术。秦始皇修建陵墓,需要一百多万吨水银,巴寡妇清矿业集团,成为秦始皇指定供应商。巴寡妇清矿业集团拥有上万工人,两千矿警,富可敌国,名显天下。
那么没有官场人脉的人,做生意就要做特色生意。将这个特色生意做大,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
太史公列举了很多行业中的富豪,这些人将实业做大了以后,拥有了巨额的财富,然后就做放贷生意,家有一万金的,可以收取二千利息,有一百万金的可以收取二十万的利息。这样坐在家中,就可以源源不断收取巨额财富。
现在我们很多“高科技”电子行业的龙头老板们,都做起了放贷生意,人家可是读透了太史公的《货殖列传》,深得其中精髓。
既无资金,又无人脉的底层人士又如何致富呢?
太史公开出了一剂良方,就是一种规律。
太史公说:
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勤劳节俭,是养家糊口的正道。要想富,必须有特殊的渠道和方法。
什么特殊方法?
盗墓,是违法的,但有人因此大富。
开赌场,是恶劣,但有人如此暴富。
沿街叫卖货物,虽然低贱,但有人因此致富。
引车卖浆,虽是小生意,却也能赚钱千万。
磨刀,是小手艺,但有人因此成为鼎食之家。
兽医,是鄙陋的方术,有人凭此成为富豪。
羊肚儿,是微不足道的零食,用心经营的人家,拥有成队的豪车。
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富没有固定的主人,有才能的人能将四面八方的财富聚集,无才之人,聚集起来的财富也会瓦解消失。
太史公告诉我们,靠勤劳,只能养家糊口。要想富,必须做生意。天下百业皆可致富,天下财富没有固定的主人,不要小看小生意,不要在意行业是否高尚还是低贱,有钱赚,就去干。(当然违法的不提倡)
做生意不管大小,都是要点本钱的,一穷二白的皆怎么办呢?
太史公又开出了一剂良方: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大经也。
意思是穷光蛋的时候,就得靠出卖苦力努力谋生。当稍有积累的时候,就要动脑筋,靠智慧谋取更大的财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把握时势,搏一把大的。这就是由穷人变富豪的规律。
而现实之所以大都数人没有成为富人,皆因自己苦苦拼搏后,有了一些积累,就买房买车,桑拿0K,下馆子,买名包。而不去动脑筋,想办法去经营自己的事业。身上的钱不花完,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总感觉对不起自己,好像钱会咬自己的腰包似的。钱花光了,又周而复始地打工拼搏,积累了一点点又花光,这样下去,又怎么可能会变成富人呢?
最后太史公用如椽巨笔,从经济利益的视角,剖析了世人的行为心态,振聋发聩,直戳人心。
那些高高在上贤德之人在朝廷上争议朝政,隐居岩穴的高洁之士,其最终目的就是为获取更多的财富。
清廉的官吏能够在位很长的时间,在位时间越长,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不贪的商人最后也能发财致富。
追逐财富,是人的本性,是天性使然,不需要学习就会去追逐到。
所以,军人在攻城时,抢先登城,冲锋陷阵,斩将拔旗,冒着箭雨,不避刀山火海,是在重赏之下才能做得出来赏。
那些街头里巷的小混混,杀人埋尸,作奸犯科,帮明友杀人报仇,在黑暗中抢人财物,不顾法令在必死的道上像马一样奔驰,实际上都是为了财富。
赵郑两地的女子,精心打扮,修饰容颜,弹琴吟唱,穿着尖尖的舞鞋翩翩起舞,用眼神勾引挑逗,不远千里外出,取悦男人,不择老少,她们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容花富贵。
那些医生,方士(古代专家)等靠技术吃过饭的人,他们整日苦思冥想,极尽其能,就是为了获得更丰厚的报酬。
官吏文土,舞文弄墨,私刻印章,制造各种假文书,不惧砍头诛杀,因为他们沉沦于享受他人贿赂而无法自拔。
不管仕农工商,各行各业,原本就是为了追逐财富,增益财富。这些人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去获得取财富,始终不会留有余地将财富让给别人。
太史公这番言论,石破天惊。他所在那个时代,崇尚儒学。儒家提倡仁义,君子不言利。他打破儒家思想的樊笼,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深度剖析人性和社会行为,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追逐财富是人的本性,贫穷是可耻的。
天下财富本无主,百行百业皆可取。
富人自有富人道,穷人自有穷人因。
要想由穷人变富人,改变认知第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