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伞兵执政与横跳之王:西非的双重焦点

发表时间: 2024-12-04 13:34

伞兵执政与横跳之王:西非的双重焦点

1972 年,刚从华盛顿大学硕士毕业的美国人麦克纳马拉得到了美国政府的一项任命,让他去美国的一个驻外大使馆去当外交副使。按理说,刚从学校毕业就获得外交官身份应该是件好事,但老麦却高兴不起来,人家可是老美国正兴挑起的,看不上这个身份。

更重要的是,他要被派去的这个国家实在太过惊悚,身边几乎每个人都提醒他,这个国家即将发生政变。老麦因此对下达任命状的美国国务院极为痛恨。

这个让他畏惧的目的地是一个如今在地图上已找不到的国家 —— 达荷美共和国


黑色斯巴达

在我们讲过的非洲国家里,最厉害的是哪个呢?熟悉世界通史的朋友们应该记得,答案应该是冈比亚。这个国家拳打苏联,脚踢美国,好像地球上就没有能治得了它的国家。但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能让冈比亚感到敬畏的话,那就是贝宁

2012年8月,穷极无聊的冈比亚总统贾梅又开了一次嘴炮,说自己准备处决47名政治犯。跟他相比,卡扎菲都算正常人。所以对于他的嘴炮,就当他做口腔体操。

贾梅

但当时情况比较特殊,正值穆斯林斋月,西非很多国家都是穆斯林国家。贾梅在这个时候威胁杀人,简直是拼命作死。时任非盟主席的贝宁总统博尼亚伊在非盟会议上狂喷贾梅,并且表明态度:你要是敢杀人,不,你不敢。

博尼亚伊派贝宁外交部长直接来到冈比亚,每天在监狱门口晃悠,还叫来了BBC记者一通报道。最后到了该处决的日期,贾梅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这些政治犯反正早晚都会下地狱,自己就不帮他们物理加速了。

能让冈比亚吃瘪,贝宁的威力可见一斑。而达荷美共和国就是贝宁的前身。这个国家虽然是个小国,但在非洲大地上到处都传扬着它的传说。

贝宁地图和通辽地图

贝宁位于非洲西海岸,面积 11.2 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两个通辽,像这种拥有特殊形状的地图总是容易被人记住。

贝宁的前身达荷美共和国最早来源于达荷美王国。这个王国在非洲的众多古代王国中非常特殊,该国的黑人部落战斗力爆棚,每天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对周边其他部落横冲直撞,然后把俘虏抓来在海岸上挨个放血祭天。

由于达荷美王国野蛮且善战,因此获得了一个外号 ——“黑色斯巴达”。

1472年,葡萄牙人来到达荷美,痛斥达荷美的残暴行为。他们觉得达荷美人把战俘活人献祭太反人类了,卖给他们当奴隶多好。于是他们以每个奴隶一银币的价格收购了达荷美抓来的黑人奴隶。达荷美因此实现了产业升级,从内销转为出口。

此后 300 年,达荷美成为了欧洲人的奴隶供应商,靠着抓奴隶赚得盆满钵满。但随着三角贸易的逐渐消亡,达荷美也免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黑色斯巴达” 虽然可以碾压周围的黑人部落,但面对洋枪洋炮还是力不从心。1899年,法国灭了达荷美王国,将此地开辟为殖民地,并入法属西非。

我们之所以要讲这段历史,是为了解释贝宁的国情。

贝宁的鸡腿状疆域里基本是越靠海越细化,越内陆越闭塞。南部沿海的百姓受欧洲影响较早,信奉天主教;中部内陆比较原始,跟杜瓦利埃是本家,信奉巫毒教;北部更深的内陆受北非国家影响,基本都是穆斯林。

这三部分截然不同的区域组成了贝宁,后来贝宁发生的一系列魔幻故事都源于这个拼盘式的国情。


为什么达和美会变成贝宁?

二战结束以后,非洲各国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达荷美也不能例外。但达荷美的独立过程非常曲折,并非因为法国人不愿意放手。达荷美既有金矿,也有石油,但法国一直没精力开发,所以达荷美人基本还是靠种地养活自己。 1960 年人均GDP只有93美元,穷得惊心动魄。

达荷美之所以难以独立,是因为 1958 年法国人授予他们自治权以后,整个国家就开始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执——谁来当老大?

选举在非洲未必是个好东西。

影视剧片段

对于达荷美的百姓来说,什么政治纲领、选举口号都是虚的,你想当总统,就说你信什么教吧。由于达荷美三足鼎立的国情,他们最终推出了三个领导人:信伊斯兰教的马加、信巫毒教的托梅廷和信天主教的阿皮蒂。

这三个人名字很难记,也不用记,反正这哥仨之间爆发了激烈的选战。从 1958 年到 1960 年,达荷美的选战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穆斯林大战基督徒、催泪弹猛射攻坚兵、巫毒大祭司对线红衣老神父等等。达荷美选举也不用统计民调,看街上的火力密度就能看出结果。

穆斯林代表马加

经过长达两年的“友好交流”后,穆斯林代表马加勉强胜出,于 1960 年成为达荷美共和国的开国总统。他把法国宪法的主体改成了达荷美,就成为了自己的宪法。

面对着穷得叮当响的达荷美国情,马加制定了一个经济发展规划,大体分为四部分:

一、农业增产。

找法国借钱买化肥,提高粮食产量。这个计划看起来很靠谱,但是在非洲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下,达荷美农民成功把化肥用出了反效果。有的地方一个坑放一粒跟没放一样,有的地方一个坑放一斤,把种子烧死。一套操作下来,多收的粮食还不够还法国人贷款的利息。

二、白嫖劳动力。

素材来源CRJ

为了增加劳动力,马加命令全国未成年人强制劳动。他取缔了世界青年联合会在达荷美的存在,改为成立达荷美青年联合会,对达荷美青年说:“我们联合下地干活。”白嫖了达荷美孩子们的劳动成果。

三、扩大税源。

具体来说就是能收的都收,除了对个人和商家收税外,办许可证要交税,生孩子要交税。对于女性割礼这种极端落后的习俗,马加不仅没有取缔,反而表示只要交钱就可以割,不割还要交一笔罚款。

四、节省开支。

面对达荷美耗子进去都自杀的国库,马加认为应该开源节流,少花就等于多挣。一道命令下去,全国工资统一减少 10%。这道命令看起来很缺德,但遭受的抵触反而最小,毕竟达荷美的人均水平在那摆着,人均 93 美元降到人均 82 美元,倒也不觉得有多么难以忍受。

马加

按说马加的这一系列计划虽然荒唐,但是在非洲大区的匹配机制下,有计划总比没计划强,至少他主观上是想做点事的。问题是他不断地开源节流,究竟想做啥呢?这就是马加没格局的地方了。

他作为一国元首,最大的理想居然是有个好房子。当上总统以后,经过一系列的开源节流,马加终于聘请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乔梅特为他设计了新的总统府。这座宫殿包括黄金装饰的大理石门廊、两层楼高的升旗台等等,飞檐斗拱,极尽奢华,堪称西非的阿房宫。

马加自然逃不脱历史定律,经过几年的胡闹之后,达荷美上下终于忍无可忍。

索格洛

1963 年 10 月 28 日,达荷美总参谋长索格洛带着 800 名士兵发动政变,一举推翻马加政权。到下台为止,马加总共当了 3 年零 88 天的总统。但谁能想到这个记录在今后好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打破。

军事政变在非洲比薯片袋里的空气都多。

按照既定剧本,接下来就应该是博卡萨或阿明这种人均典范上台了。但发动政变的索洛不一样,他不想建立军政府,他发动政变的动机是为了防止马加继续闹下去导致内战。所以在掌权 89 天后,他把权力还给了文官,这次让基督教大佬阿皮蒂成为了总统。

阿皮蒂

阿皮蒂上台后,继承了马加的衣钵,继续对老百姓敲骨吸髓。于是军队一年后再次发动政变,巫毒教代表托梅廷上台后发现前任县长把税收到九十年以后了,百姓成穷鬼,没油水可榨了。所以他制定了一个长达 200 页的垄断名单,从老人的棺材板到小孩的学笔刀,准备拍卖垄断专营权。

看到托梅廷还是不像好人,军队再次发动政变,他在任仅仅两天就又被军队推翻了。

你以为两天就是最短命的总统吗?在 1960 年到 1970 年里,达荷美总共换了 14 任总统,最短的一任只干了 14 个小时。每次选出的总统要么是这三个大佬之一花式搞腐败,要么是一些杂鱼根本坐不稳。

达荷美的政坛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了十年。

巫毒教代表托梅廷

到了 1970 年,老百姓也累了,军队也累了,三个走马灯式的总统也累了。所以折腾了十年之后,三巨头坐下来谈了谈,他们极富创造力地搞了一个新制度——总统委员会。

所谓总统委员会,就是把总统这个职位由三个人轮流坐庄,每个人干两年,六年一轮回,一个人在任时,其他两人禁止拖后腿。这个制度让国际社会瞠目结舌,但达荷美各方政治势力都非常满意。

当然,达荷美老百姓是不满的。因为本来三方掣肘之下,总统寡头外还多少有点制约,现在有了制度保障,这三个总统终于可以可持续性地结党营私了。

新制度确立后,又是由当年集资盖房的马加当总统,狠刮了两年地皮后,交给了托梅廷,托梅廷继续敲骨吸髓。时间走到 1972 年,达荷美的百姓已经心如死灰,他们集体向军队请愿政变,政变后别再把权力交还给文官了,军政府凑合过吧。

所以到了 1972 年,达荷美即将爆发政变已经是各方共识。我们开头提到的美国人麦克纳马拉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往达荷美的。老麦被派到达荷美后,虽然明知道即将发生政变,但这玩意是达摩克里斯之剑,具体哪一天谁也不好说。

影视剧片段截图

1972 年 10 月 26 日,老麦吃完午饭后开车回大使馆,路上遇到一队军车车队。老麦没觉得有任何异常,尾随着车队一路回家。达荷美总统府紧挨着美国大使馆,本来没觉察出异样的老麦,眼看着车队撞开了总统府大门,端着机枪就冲进了办公楼。

接下来就是如蹦豆般的机枪扫射声,整整持续了两分钟。吓傻了的老麦立刻向国内报告达荷美发生武装政变,战斗十分激烈,场面十分血腥。美国国内命令老麦继续侦查政变成果,然后经过几天的打听,老麦得知这场政变跟自己的认知不太一样。

虽然那天的枪声很激烈,但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

说起来,因为达荷美的高官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政变经验。那天士兵们冲进办公楼时,内阁正在开会,内阁的大佬们看见大头兵端着枪进来,条件反射般齐刷刷地钻进了桌子底下。在机枪的一通扫射之下,现场不仅无人死亡,连个受伤的人都没有。

但这次政变虽然是和平政变,却和过去不一样,军队终于不再把权力交还给文官,而是交给了一名军官,伞兵司令马蒂厄克雷库。


他是伞兵

1933 年,克雷库出生于达荷美西北的一个小镇。跟我们讲过的很多人一样,他也是一个小镇做题家,靠着优秀的成绩一路高升,最终考入了法国弗勒吕斯军官学校,成为达荷美的优秀军官。

伞兵克雷库

在法国的克雷库受到了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等先贤的深刻影响,他也向往这些大文豪出口成章的文采,但奈何自己没文化。克雷库军校的文化实在有限,自己进行不了文学创作怎么办呢?

他的思路十分清晰,长篇大论自己不行,那就玩格言。

每当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他都要讲几句格言。克雷库的格言五花八门,比如“树枝不会在变色龙的手臂上折断”。看不懂没关系,至少克雷库自我感觉良好。

1960 年,克雷库从法国军校回国,深得时任总统马加赏识,让他当总统的卫队长。但是 1963 年军事政变时,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政变,作为总统保镖的克雷库说了一句新的格言:“正义会在终点等待着所有人。”我们现在看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反正当事人的理解就是我投降了。

克雷库没有做任何抵抗,顺滑地投到了政变部队这边。靠着这次横跳,他荣升为达荷美的工兵连连长兼混合营第一连连长。

别以为管两个连是小官,当时达荷美全国一共才 2000 人的兵力,克列库一个人管着全国 1/10 的兵力,这事搁在唐朝至少是个天宝十节度。之后的几年里,克雷库经过几次横跳,成为了达荷美的伞兵司令兼副参谋长。

你可能会好奇,这种技术水平跟冈比亚争雄的国家居然能有伞兵。实际上,法国人走的时候给达荷美留下了好几架飞机,一开始的达荷美空军真的是有空降能力的,只不过后来由于找不到飞行员才废弃的。

所以克雷库这个伞兵是货真价实的伞兵。

后世很多人说 1972 年的军事政变是克雷库指挥的,实际上这是冤枉了他。克列库当时伞兵司令当得好好的,完全没有政变的动机。这场政变是由两个排长组织的,两个愣头青搞下了政府后,发现自己资历太浅,无法主持大局,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出来领头,因此才推出了克雷库。

克雷库宣誓就职

克雷库作为达荷美著名伞兵,完全是白捡了一个总统,堪称达荷美的黎元洪。因此 10 月 26 日政变发生,克列库 10 月 30 日才发表第一次讲话,因为他完全没有任何纲领和准备。他在讲话中痛斥达荷美三巨头为达荷美的怪物、先天缺憾的低效率者、臭名昭著的腐败分子、不可原谅的无能之辈。

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呢?克雷库说,我们达荷美不走资本主义,不走共产主义,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达荷美社会文化体系。克雷库的达荷美特色社会文化体系是什么呢?他也不知道。


横跳王登场

克雷库上台以后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先卖国。有一说一,冷战期间对于第三世界小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小国都有机会在美苏那里捞点好处。反正达荷美本来也是一穷二白,能从第一世界捞点好处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

卖国嘛,不丢人。虽然达荷美既没有啥资源,也不是什么关键位置,但是 70 年代冷战白热化的美苏早已经上头了。看到克雷库表态不明确后,立刻派人上门谈价钱,

要求达荷美加入自己的阵营。克雷库倒是不敢左右逢源,只是跟两边都谈不拢价钱。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国人送上了一记助攻。法国在达荷美发动了一次失败的政变,引起达荷美上下的一片愤怒。大家觉得法国跟美国都不是啥好东西。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克雷库下定决心。

1974年11月3日,克雷库宣布达荷美正式走马克思道路。

为表决心,老天主教徒克雷库表示,自己已经是无神论者,从此跟上帝一刀两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达荷美特色社会文化体系。

他还学到了苏联的“传统技能”,为了清除反对派,发动了大清洗。只不过克雷库的大清洗比较特殊,为了干掉自己的反对派,内政部长米歇尔公开在大会上宣布内政部长跟自己老婆有一腿,把自己给绿了,以此为名把内政部长给干掉了。真的猛士,敢于面对鲜艳的绿帽。

克雷库决心下到这种程度了,达荷美国内再也无人敢反对社会主义路线。背靠苏联老大哥的克雷库又在 1975 年将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虽然古代的贝宁全境都在尼日利亚境内,但克雷库并不在意。那他如此折腾,苏联对贝宁又如何呢?

克雷库做到了三句话就让勃列日涅夫为他花 18 万。

面对着如此上道的小老弟,苏联就一句话,百亿补贴。要说勃列日涅夫对克雷库真的很不错,他不仅给贝宁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技术指导,还指了条明路,像朝鲜和古巴一样,由苏联包养种棉花。

勃列日涅夫

苏联的经互会体系是个比较特殊的体制,经互会里除苏联外的国家,每个国家只需负责一部分产业即可,由老大哥负责统购统销,比如古巴负责蔗糖,朝鲜负责纺织等等。

勃列日涅夫给贝宁指的路很明确,种多少棉花我就收多少。他的意思是,不说让你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至少混个温饱还是轻松的。你想搞工业也行,搞点纺织业,至少原料你能解决。挖矿也行,金矿挖出来也是硬通货。石灰你也不缺,开个水泥厂也可以。勃列日涅夫把这几条路摆在了贝宁面前。

克雷库选的是哪条路呢?克雷库表示,大哥,我全都要。克雷库是个有追求的人,为了贝宁的前途,他一上来就开启了地狱难度的工业化副本。他利用勃列日涅夫给的贷款,建起了纺织厂,盖起了水泥厂,还借钱购置了海上采油设备,准备全面开花。

图片来源纪录片

但他完全没有考虑一个问题,工厂盖起来了,谁来操作呢?本来贝宁的教育系统差不多就像驾校老师教胎教学生的水平。

克雷库上台后,大力地把自己的格言融入了教育体系,要求全国学生学习自己的格言,比如 “穷又不是宿命” 等等。按理说,学点心灵鸡汤也没啥,但读再多,也不如数理化有实际效果啊。

在贝宁,谁来负责操作这些机器呢?虽然苏联努力派专家来教,但奈何贝宁人实在是学不会。纺织厂生产的棉布质量连卫生纸都不如,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盖猪圈都不达标。至于海上采油,直到 1982 年才打出第一桶原油。

此时石油红利期已经快结束了,贝宁只能低价销售原油,高价购买成品油,自己也向外供应一些剪刀叉。而且由于贝宁没有自己的发电厂,电力全部从邻国加纳进口,加纳不仅没有给贝宁在电费上量大从优,甚至还超级加倍。

几年的工业化努力下来,贝宁自己赔得倾家荡产,而加纳的电费却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是产品卖不出去,一边是成本居高不下,贝宁的工业化道路结果可想而知,克里库不得不关闭三分之二的国企,但依然无法挽回贝宁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

截至1985年,贝宁的外债从4亿美元飙升到8亿,GDP从14亿下降到10亿。

克雷库心急如焚,连格言都没心情说了。为了搞钱,克雷库无所不用其极,他投向了当时非洲唯一一个土豪卡扎菲。克雷库于 80 年代再次宣布放弃无神论信仰,改为穆斯林,改名为艾哈迈德克雷库。实现了从基督教到无神论再到伊斯兰教的三次横跳。

但是卡扎菲毕竟不是勃列日涅夫,没有那么多钱能养活一个国家。1985年,穷如老狗的克雷库决定干点狠活,他拨通了苏联的电话说只要苏联出钱,贝宁愿意帮苏联处理核废料。戈尔巴乔夫立刻表示那感情好,成吨的核废料立刻拉到了贝宁。

贝宁有核废料处理技术吗?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架不住克雷库闭着眼睛随便挖个坑一埋就算处理了。这种私下交易很快被法国和英美得知,这三个国家迅速表示愿意帮贝宁创造外汇。

在贝宁,除了中国外,五常基本都利用贝宁处理过核废料,但处理核废料获得的几百万美元对于贝宁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到 1986 年,贝宁的经济终于彻底玩崩,苏联模式中没有失业,但很可能开不出来工资。

在拖欠工资这个问题上,克雷库一视同仁。教师、公务员、军队都不能幸免,连神职人员也没放过。所以在反对他这个问题上,贝宁社会的各阶层也是高度一致。时隔十年之后,他们又开始玩传统手艺搞政变,仅 1988 年就政变了两回,也就是克雷库有丰富的政变经验,拼了老命才镇压下去。

到 1989 年,克雷库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好。彼时东欧的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倒台,苏联也自身难保,于是他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横跳。 1989 年年末,克雷库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路线,同时宣布自己放弃伊斯兰教信仰,重新信回基督教。

由于他反复横跳的次数实在太多,因此江湖人送外号 “非洲变色龙”。

这次克雷库的变色虽然没有保住政权,却成功保住了自己。1990 年贝宁大选,克雷库黯然下台,但他没有受到任何清算,反而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的继任者虽然努力改革贝宁经济,但也没有让国家经济有多大起色。

1996年,克雷库王者归来,重新当选,直到2006年才正式退出政坛,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格言:“你不离开,权力就会离开你。”

克雷库葬礼

2015年,克雷库去世,享年82岁。贝宁为他全国哀悼一周,极尽哀荣。大家可能会奇怪,克雷库听起来这么不靠谱,为什么还能享受国葬呢?

因为作为一个领导人,克雷库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克雷库的私德与其他非洲领导人不在一个层面上。他有一个显著的优点,不贪污、不腐败,不搞奢侈享受。虽然他折腾了贝宁几十年,但他确实是在为了国家而折腾,反复横跳也只是为了适应国家的政策。

公道自在人心,在非洲这个地方,哪怕像克雷库这种有心无力的领导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贝宁的故事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它经历了文官政府、军人政治,走过资本主义,走过社会主义,种过田,开过厂,有贪官,有清官,但却始终没有摸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后世的人看克雷库当初坚持工业化的选择,觉得非常可笑,可是如果克雷库真的选了勃列日涅夫给的道路,无非也只是让贝宁变成非洲的古巴,这一刀早晚要挨,就看从哪里砍下来而已。

实际上,贝宁的故事才是世界上大多数小国的故事,这些国家可能并没有经历战乱天灾,可是就是发展不起来。

国家的发展没有固定的剧本可供参考,生存与发展本就是一种奢侈,只是身处于奢侈之中的人浑然不觉而已。

【本文来源@小约翰可汗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