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5-27 09:25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茶友在后台留言问,“没存好的白毫银针是什么味道?”
背后拥有无数种具象情况,没法一刀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优质白毫银针,都是相似的,能找出许多茶香共性。
闻干茶,闻叶底,闻汤面的时候,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而变质变味的白毫银针,正如那些不幸福的家庭背后,各有各的古怪。
闷味、灰尘味、冰箱味、仓味、水臭味、酸闷味、沤酸、霉变味、腐臭味……以及在圈内争议最多的巧克力味!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
关于巧克力味白毫银针,网上能找到四方八面的说法。
有褒有贬,褒贬不一。
当然,村姑陈的态度一贯很明确。
但凡是出现巧克力味的白毫银针,一概是受潮了。
因为存坏变质,才会生出这股低沉发闷的古怪巧克力味。
然而,在网络上能看到不少商家的美化之辞。
“巧克力味银针,也叫做朱古力味,是白毫银针存出来的可可香,很经典,很难得。存白毫银针起码要存7年以上才能慢慢转化出来,带巧克力味的白毫银针更值钱。”
“巧克力味白毫银针分两种,一种是不好闻的,那是因为存坏,另一种闻着干干爽爽的巧克力味,是老银针自然陈化出来的可可香,不该一概否定。”
“给大家看下我的下午茶,今天奢侈一把,喝一泡10年陈带可可香的老银针,能每天喝一泡就好了……”
凡此种种,比比皆是。
相信到了这里,很多茶友会不理解。
巧克力味的存在,对白毫银针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如果说巧克力味是因为白毫银针被存坏了,为什么网上又有这么多人说不是,将巧克力味当成卖点的人还不少呢。
对此,先别着急。
下面且来现场开一泡带有巧克力味的素材茶,认真试着泡一遍。
有图有真相,实践自然出真知。
《3》
从素材茶样的柜子里,翻出了一袋早已存坏的白毫银针。
它的年份标注是2017年,是真是假,暂且不论。
但开袋的那一瞬,可以十分确切肯定,里面的巧克力味极浓。
可惜,那一点儿也不好闻。
细闻干茶,从中没有任何毫香、花香、药香、稻谷香。
而是一股过期的巧克力味,闻着气息很是杂乱。
这袋茶当中的巧克力味,与香甜诱人的榛果巧克力、坚果巧克力、巧克力蛋糕等,存在天壤之别。
因为那是一股很难闻的,接近不当发酵的气味。
七分闷、三分酸,并不好闻。
闻过之后,再抽空看一眼干茶,情况也不容乐观。
干茶的表面,能明显发现茶芽表面的茶毫大量脱落。
原先出现在白毫银针干茶表面的蓬松、密集、浓密茶毫,已经变得七零八落。
同时,这款茶的芽头底色也不对劲。
假如它当真是2017年存下来的茶,在没有受潮,没有跑气,没有见光前提下,怎会出现大面积铁锈红?
芽头原先的嫩绿底色,已经大量由绿转红,这点着实诡异。
依照白毫银针的正常陈化路线,从新茶到老茶,干茶外观陈化路径如下:
从新茶时相对鲜亮的颜色,慢慢降低色彩饱和度。
新银针,芽头底色嫩绿、翠绿、灰绿为主,映衬着表面的浓密白毫,绿白二色构成基础色。
存放多年后,白毫银针的芽头底色逐渐发生转变,从嫩绿慢慢转变为暗绿、苍绿等。
白毫从新茶的银白、亮白,过渡为花白、灰白。
不论怎么看,基础底色不会彻底改变。
《4》
看过干茶后,用沸水试茶。
称了5克巧克力味银针,放进白瓷盖碗后,往里快速注入沸水。
几乎在干茶遇上沸水的那一瞬,立马激荡出一股更加浓郁的古怪巧克力味。
沸水作为检验茶叶品质的试金石,能放大一泡茶的自身气味。
经过高温沸 水激发,这股巧克力味的浓度比起直接闻干茶,起码增强了5倍。
哪怕没有刻意揭盖趁热闻,或者是闻叶底。
单是照常坐在泡茶位置上,已能闻出从汤面飘扬而出的这股怪味!
将第一道茶汤,快速冲入公道杯后,观察汤色。
茶汤颜色倒是正常,是浅赤金色。
且,茶水 并不浑浊,而是保留清透度。
同时,透过公道杯,还能看出里面有不少茶毫。
只可惜,茶毫虽在,毫香已经消失。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
端起整杯茶,汤面发散出来的,也是这股低沉发闷的巧克力味。
闻到这股难闻气息,说实话,十分扫兴。
直面这么古怪的气味,着实让人喝不下去。
于是,只好将头道茶放在一旁。
继续往盖碗内注水,第二冲采用直接闷泡的方法。
等到盖碗内的茶芽,彻底润透泡开,倒出茶汤。
闷泡出来的茶水,汤色加深,颜色偏黄,但那股巧克力味依旧没有散。
除了巧克力味外,也没有闻出任何其余正常茶香。
打开盖,最后看了眼剩在碗底的茶叶。
叶底有几分淡淡的古铜色,但气味并不清爽。
说句心底话,从这款茶的采摘用料、芽头饱满程度看,它的底子品质并不差。
并非剥叶针、尾期针,而是头采没多久的茶芽。
一旗一枪完整,拥有大量短肥芽头。
但可惜,它被存坏了。
已经存出了巧克力味,细闻下,怪味一连串。
破镜难重圆,存坏变质茶再也没办法回到从前!
《6》
巧克力味银针,并非某些茶掌柜口中的稀罕物。
恰恰相反,那股受潮变质后形成的怪味。
要想得到一款带有巧克力味的银针,根本用不着等10年、7年,仅需动手做个小实验。
找出一小袋样品,敞开包装。
不做密封防潮处理,放任干茶受潮。
等到茶芽受潮后,再扎紧袋口闷一闷。
数个月过去后,再次打开。
到那时,原本闻着一点巧克力味也没有的白毫银针,便会出现这股传说中的巧克力味/可可味/朱古力味。
自古以来,实践出真知。
亲自动手一试,便能看破开篇的那些茶圈谎言。
网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商家,极力美化巧克力味,背后原因不难想明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一切茶掌柜手中,存坏一大批白毫银针,生出巧克力味后,由于舍不得报损,才编造出这一茶圈骗局。
正如同,卖水产制品的人,宣传自家的“仰泳鲈鱼”。
将前因后果细想一番,真相自在眼前!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