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16 18:17
“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这是武则天的原话,出自《资治通鉴》,而这位让其感到“身痛”的正是一代明相狄仁杰。
狄仁杰在武周一朝倍受尊敬,女皇武则天虽说亦有笼络之意,但对其才能和人品却都是十分肯定的,狄仁杰更是做到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高位,不要小看这个三品的官位,它却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三品官做宰相,这在汉魏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当时也没有品级的概念。
汉朝沿袭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以秩禄划分“品级”,例如万石、中两千石、两千石等,但由于当时实行中央、郡、县三级行政的划分,秩禄的区分也相对简单。
一般来说,西汉“三公”中的丞相、太尉都是万石的秩禄,御史大夫是中两千石,而他们的职权则涵盖了行政、军事、监察,大体上相当于广泛意义上的“宰相”,而“三公”以下的九卿 为中两千石,地方郡守都是两千石。
到了东汉,朝中的“三公”变成了太尉、司徒、 司空,但他们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权力大多集中在了大将军之手,这个缘起于汉武帝时官位,在东汉年间大多由贵戚一族担任,一直到曹操自封丞相,再一次将权力纳入了宰相麾下。
进入魏晋南北朝后,“三公”进化为了“两相八公”,即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这些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权力大小,谁能得势完全取决于当时自己政治军事实力。
此时的“品级”也开始进入“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这种起源于“月单评”的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是单纯看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士族豪门垄断权力的上升通道,就像刘毅所说的那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但是,毕竟“九品中正制”开辟了“品级”概念,也为日后更为先进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九品中正制”中,一品被认为人品贵重,大概只有圣人可以为之,所以一般都是虚设,如此一来,二品就是最高品位了,而且无一例外的全由士族担任,三品以下就是寒族了,正所谓“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士族豪门可以轻而易举的位居高位,形成了东晋朝廷特有的士族政治体系,爱好清谈的贵族子弟们更喜欢谈论玄学,而耻于做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所谓的“三公”也变成了徒有虚名荣职。
出身北府兵的刘裕建立起了南朝宋,他代表的是武将阶层,自然属于“寒族”,这样一个政权更看重的是皇权,而非士族权力。
于是原先的一些寒门俗吏开始得到重视,例如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尚书省的都令史等,他们可以说都是皇帝“私人助理”,也就很快得到了皇帝的拔擢,成为了政坛新贵。
这时我们看到,中书省、尚书省的地位在不经意间被慢慢提高,在某一方面其实是皇权打击贵族政治的一种体现,在经过隋朝的发展后,最终于唐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所谓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从职责上分中书省负责政令起草,门下省负责检查批驳,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其实是将以往宰相的权力进行了分割。
在唐初,尚书省的职权最大,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子时就曾经兼尚书令,皇帝做过职位还有谁敢做,于是在李世民登基后,尚书令便不再设置,取而代之的是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也渐渐的丧失了进入政事堂议政的权力。
从唐高宗开始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位,《新唐书》记载:“为宰相者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从此“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但很多的“宰相”其实并没有很高的“品级”,所以这里才会出现一个“同”字,低品高位,加上了这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才可以进入政事堂,才可以与“三公”齐名,才可以充任宰相,但也仅仅只是个三品。
这个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和“九品中正制”中的一品一样,唐朝的一品和二品也是虚位,是荣衔,大约只有“三公”和“三师”或是一些死去的大员才会享有这一殊荣,但唐朝的“三公”也早已没有了实权,真正的实权掌握在“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手中。
“太宗用宰臣,天下事皆先平章,谓之平章事”,这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谓的由来,和“同中书门下三品”大体是一个意思,都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返过来再看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职了,如果他是宰相的话,那为何不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呢?
这就要看他生活的年代了,狄仁杰受此职位时是在公元691年即天授二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为了突显女皇的权威,武则天特意将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
所以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当时的正式职务是“地官侍郎”(武周仿效古制,地官侍郎即户部侍郎),一个“同”字就让他成了大权在握的宰相。
要说唐代的宰相权力有多大,刘祎之曾经批评武则天“不经凤阁鸾台,何以为敕?”,虽然他的下场悲惨,但也说明了“三省制”多少对皇权形成了一些限制。
在刘祎之后面出现的狄仁杰显然要更受武则天青睐,虽然他两次拜相,在位三年多的时间,但却位极人臣。
公元700年,71岁的狄仁杰与世长辞,武则天竟大呼:“天何夺我国老如此之速”,感叹从此“朝堂空矣”。
狄仁杰死后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中宗、睿宗先后又追封其为司空、梁国公,算是位及“三公”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