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人性“三态”全面解读:心理学视角下的探索

发表时间: 2024-09-30 15:15

人性“三态”全面解读:心理学视角下的探索

纵观古今:自食其力的人是‭绝大多数,与人为善的人是少数,作恶的人是极少数。

众所周知,水有三种形态:液体、气体、结冰。它们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实,人性也有三种形态:私性、善性、恶性。它们也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一、什么叫人性?

《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二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二、中国古代的人性观


一是人性本“私”。韩非子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把个人利害得失,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无不围绕着一个“私”字运转。

二是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以,《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是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说: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后来之所以有善的一面,只是人为所至。大凡人之所以想要为善,正是因为人的本性丑恶。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会发生争夺,出现违反名分、破坏社会礼仪秩序的事情,从而导致暴力行为。因此,必须对人性用道德、法律加以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使人们改邪归正、弃恶从善。

团结协作,自食其力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性,但都有其片面性。我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是一个“私”字,如水之液体; “善”性是私性在后天社会条件下的升华,如水之气体;“恶”性是私性在后天社会条件下的堕落,如水之结冰。

这里的私性是指利己,善性是指利人,恶性是指损人。同时,人性的“三态”,既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例如,把自己的物质财富送与别人是善行,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品德、知识等)送与别人和赞扬别人也是善行;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财富是私行,增长自己的品德和知识也是私行;把别人的物质财富窃为己有是恶行,侮辱、中伤别人也是恶行,所以有“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成语。

在人性的“三态”中,私性和恶性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性,例如,植物向阳而生,特别是向日葵跟着太阳转,所以取名“向日葵”;动‫物界有乌鸦反哺、虎毒不食子的现象,更有弱肉强食的现象;善性才是人类的个性‭,既是人性最显著的标志,更是人性的光辉。纵观人类史,完全可以这样说:善行,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私行,保持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恶行,破坏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而人性的“三态”何时何地显露?显‍露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内因);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工作、生活所处的外部环境(外因),如制度、纪律、法律的建立健全程度等。

三、认识人性的目的

认识人性的目的,就是为了采取措施,发扬人的善性、保护人的私性和防止人的恶性。

一方面,我们是自己的国王,有责任也有权力改造自己,不断修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即:在心中培育善性的种子、克制自己的恶性,追求合法合理的私利,象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反之,如果培育心中恶性的种子,就会变得放荡、荒淫、贪婪等,那就什么坏事也做得出来,就是披着人皮的野兽。那些贪官污吏、强盗土匪不正是披着人皮的野兽吗?

另一方面,一个开明公正、道德完善、法制健全的社会,应该褒奖人的善行,保护人的私行,打击人的恶行,为人性向着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所以有“好制度把人自私的本性和善性表现出来,坏制度则把人的恶性暴露出来”的普遍现象。

纵观历史,一个人,如果既不接受道德的约束(自律),又不接受制度、纪律的约束(他律),那么,他就只有接受法律的惩罚,自取灭亡。

其实,马克思对人性也有精辟的论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2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合法私利,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中国步入了民富国强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自食其力的“私”行,是道德之基,合法合理;助人为乐的“善”行,乃道德之峰,利民利国;损人害己的“恶”行,则逆天悖理,害人害己。

共同富裕,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