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04 07:00
“三分治病,七分养”,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语,道出了养病的重要。
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似乎更偏向于“治”,而忽视了“养”的深远意义。
治病,固然离不开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对症之药,但养病,却更多地依赖于患者自身的调养与心态。
治病,是医生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消除疾病的过程。这一环节,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疾病并非仅仅依靠药物就能完全治愈,患者自身的调养同样重要。这就引出了“七分养”的概念。
养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休息和恢复,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和内心的平静。历史上许多养生专家都强调“养心重于养身”。唐代药王孙思邈,寿高百余岁,他的养生之道就注重养心。他提出“安心是药更无方”,强调了养心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谋而合。
孙思邈不仅提出了“安心是药更无方”的养心理念,还具体阐述了“十二少”的养心真谛与“十二多”的丧生之本。这“十二少”包括:“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
而与之对应的“十二多”则是:“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这“十二少”与“十二多”,实际上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情绪和行为的一种规范和指导。它告诉我们,要想养心,就要尽量做到“十二少”,避免“十二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有人曾花费38年的时间,对心理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项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心情舒畅的人,死亡率很低,而且极少得慢性病;而精神压力大的人,竟然有1/3因重病去世。这一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养心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甚至感冒等,都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不稳定,往往会导致身体机能的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养心不仅仅是为了养生,更是为了防病。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乐观地面对生活,那么即使重病也可能得到缓解。相反,如果患者总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那么即使微不足道的小病也可能演变为无法救治的重症。
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会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那么,如何养心呢?孙思邈的“十二少”与“十二多”为我们提供了指导。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养心:
当然,养心并不仅仅局限于心态的调整。在养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辅以食物进行食补,用药物进行药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还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在食补方面,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养心功效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红枣等。这些食物都可以帮助我们安心养神,从而达到养心的目的。
在药补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一些具有养心功效的中药进行调养。如柏子养心丸、天 王补心丹等。这些药物都可以帮助我们调理心神,从而达到养心的效果。
综上所述,“三分治病,七分养”的古语并非空穴来风。治病固然重要,但养病同样不可忽视。而养病的关键,就在于养心。只有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我们才能远离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百病皆可从心医,养病定要先养心”的养生之道并非虚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养心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否愿意去做。
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和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那么养心就一定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当我们真正做到养心时,就会发现:原来健康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那么,你是否愿意开始这段养心之旅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