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缅怀叶嘉莹:为何她的精神历久弥新?

发表时间: 2024-11-26 21:16

缅怀叶嘉莹:为何她的精神历久弥新?

来源:【湖南日报】

文丨易禹琳

叶嘉莹先生。资料图

11月24日,百岁叶嘉莹先生走了。

人们用很多的嘉词称颂她:“诗词女儿”“风雅先生”“穿裙子的士”“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每一个标签是她,每一个又只是她的一面。

我们不舍叶先生,我们怀念叶先生,但我们到底在怀念她什么?

诗词的美,就像“掬水月在手”,如梦似幻。讲诗词的人,前有王国维顾随,今有央视蒙曼、杨雨黄晓丹,网络上更不知有几多人也,为何只有在叶先生这里,诗词才美得这样具象和有力,可以撑起一个人飘摇的一生?

老师的美,“最美教师”年年有评,每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或为经师或为人师,各自桃李芬芳,各有学生拥戴。为何叶先生这个“最美教师”,我们觉得她是最美当中的“最美”?

因为叶先生,做到了“诗”“师”“人”三合一。

她从三四岁开始诵诗,青年时开始作诗,70余载站在讲台上讲诗。会讲几首诗不难,难的是像她能把100个诗人的好讲出来。她是诗人,她是老师,她把自己也活成了一卷诗。

她一袭长裙,举手投足,银发闪动的端庄优雅,是“北方有佳人”的一幅画,让我们相信中国古典诗词美得不可言说。

她历经少年丧母,丈夫入狱,横遭家暴,半百失女,半世漂泊,她用自己一生的苦难解读唐诗宋词的精髓,每一句都是用生命在注释。她也让我们相信,最温柔的诗词,能给人注入最坚韧的力量。

在叶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爱”“恒”“新”三合一。

她的爱,是大爱,热烈而深沉。虽一生坎坷,却没有遗世独立。对中华诗词的爱,对家国的爱,让她重新找到人生的支点,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回国传承古典诗词的美。

她的行动,持之有恒,久久为功。从事诗词教学,她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有捐赠几乎全部个人财产设立学术基金的无私,有“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当教师”的无悔。

她的方式,贵在创新。她将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词学研究,自创“兴发感动”说,把古老的诗词吟诵和家国情怀、生命体验、比兴相结合;把独特的见解注入《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她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弱德之美”,让弱者在挫折中自我约束和持守之美被看见。

逝者已矣。今天我们怀念叶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沿着她给我们指引的路径,走进中华诗词的宝库,去发现美,去传承美。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