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4 23:36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文化大省,无论是新石器时期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还是商周时代甲骨文、青铜文化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文化等等。近代出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都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今天咱们就说说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一些镇馆之宝。
山东博物馆
亚醜钺
“亚醜”同“亚丑”1965年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青州苏埠屯是商代晚期的一座极其罕有,规格极高的一座大墓。墓内共有殉人和人牲48个,另有狗6只、小兽1只。因早年被盗,该墓在发掘时仅出土鼎、斝、爵、矛等青铜器残片和钺、戈、镞、铃、斧、锛等青铜器,以及陶器、玉器等,这件铜钺就是之中的珍品。
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因此,该人面铜钺又叫亚丑钺。
钺在商代即是兵器更是权利的象征,是王权的象征。其造型硕大,气势威严,纹饰精美,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墓主可能是地位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人物。
鲁国大玉璧
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玉璧肉部内、外缘各有一周廓,肉两面纹饰相同,以两组微凸起的绹索纹分隔成内、中、外三层纹饰。
这件玉璧是战国玉璧中的精品,也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充分展示了战国时期鲁国高超的玉器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兵法竹简
兵法竹简
兵法竹简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1972年发现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早期墓葬中,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瑰宝。这些竹简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其内容丰富,文字清晰。
此批竹简整简、残简共4942枚,还有数千残片。整简长27.6厘米,墨书隶字,每简字数多少不等,整简一般为35字左右。抄成于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其中《孙子兵法》简共300多枚,是《吴孙子》13篇的足本,并有佚书4篇。
证实了《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有关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2013年,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孙子兵法》被评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汉墓壁画
汉墓壁画
东平汉墓壁画: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的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建筑、山水等,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其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其所绘内容有红日、三足乌、对饮图、仕女图、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乐舞杂技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等,东平彩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中国绘画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除了国家博物馆征调和山东大学所藏外,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196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杯身作宽沿,直壁圜底,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的杯柄,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该器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最薄处只有0.2㎜,表面乌黑光亮,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
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此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呈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提手,尾根一筒形口,可受水,嘴可注水,体肥壮,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尽管因实用需要在兽背上加安了一个提手和一个注水口,但仍不妨碍其憨态可掬的生动形象。全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饶有趣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妇好伐土方”卜骨
“妇好先共人于庞”卜骨
甲骨文
甲骨文
山东博物馆共藏5425片甲骨,有1000多片一级品,大部分为罗振玉旧藏,其中有4片为特级品。其中一片有“鬼”字,“鬼”即鬼方(匈奴),据说“鬼方”甲骨全国仅三片,大陆只此一片,另两片在台湾。一片甲骨上有“鎷”字。带“金”的字在甲骨文中非常罕见,此片是《甲骨文合集》中唯一一片带金字旁文字的甲骨。是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的内容丰富,有关祭祀、战争、狩猎、农桑等内容。
值得一说的是“妇好”是一位王后、女将军、母亲,她既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管理着商王朝的各种祭祀活动,而且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军,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同事她还是一位母亲,武丁多次占卜妇好是否怀孕,生男生女,看来古代的人跟现代的人也是一样具有好奇心。
双松图轴
郑燮有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郑板桥”,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以号行世。江苏兴化人。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以擅画兰、竹、石闻名。
《双松图轴》是郑燮在乾隆二十三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画中双松苍劲挺拔,树旁是几杆细竹及怪石、兰花。竹子清瘦,孤直,墨色水灵,浓淡有致。构图上,松、竹、兰、石和题诗错落分明,相互映衬。松、竹、兰花、怪石组成的画面,别具一番自然情趣。画作中的题诗也充分反映了郑燮对于好友肃翁质朴的情谊。这件作品书、画俱佳,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九旒冕
这件九旒冕出土于明鲁荒王的墓中,鲁荒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个儿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刚出生就被封为鲁王,十五岁就藩,但就藩不久就开始沉迷于奢侈的生活。朱檀唯恐享受不尽人间欢乐,便一心想长生不老,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派官员到处寻访名医良药,信道士传房术。终因毒深病入膏肓,百医无效而亡。太祖朱元璋闻奏非常恼怒,定谥号为“荒”。
九旒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体为西竹丝编织成六边形的网格状冠胎,表面敷罗绢黑漆,多已脱落。冠前后分别镶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两侧有梅花金穿,贯金簪。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正相应。
九旒冕并非为日常的穿戴,而是祭祀所穿的冕服,我们能见到的实物只有两件,一件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袁世凯复辟时所戴仿古的“皇帝冕”,另一件就是鲁荒王朱檀陵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彰显朱檀王室威仪的最有力的物证,所以特别珍贵。
颂簋
颂簋盖
颂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一种盛食器,流行于商周时期。王官贵族宴请时,席地而坐,簋就放在席上里面装着黍(大黄米)、稷(小米)等煮熟的主食,供人们取着吃。
人们常说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簋是地位的象征。
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敛口,鼓腹,圈足下另有三小足;口上有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动物形象,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
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大意为:周王册命颂掌管成周贮(匿)甘家,监督新造,积贮货物,以为宫御之用。周王赏赐颂玄衣、省纯、赤市、朱黄、攸勒等物品。颂接受命册,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向周王献纳瑾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制度。
战国铜餐具
战国铜餐具
1991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虽然墓葬椁室被盗,但位于墓室内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设计精巧,制作精致,表现出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的发达兴盛,尤其这组战国铜餐具格外引人注目这组铜餐具分别由:耳杯、小碟、盘、盒、碗等组成,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0件。这一套数量巨多的铜餐具按照大小依次叠放整齐后可全部装入铜壶之中。这批铜餐具制作精良而且保存完好,有的甚至还没有生锈,保存有青铜本来的黄金色。这套餐具应是主人出行时使用的,所用餐具均放置在一个铜罍形器中,不仅方便实用,而且便于携带。表现了战国时期齐国工匠的超高技能,可以说是古代的“俄罗斯套娃”。
裸人铜方奁
这件裸人铜方奁,是在日照莒县出土的一件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件文物,顶部有可以对开的两个小盖,比类方盒目前只出土了十几件,极其罕有,是当时贵族妇女所用的首饰盒,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吴王夫差剑
明代衍圣公的朝服
清军将领左宝贵的蟒袍
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不能全部列举,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近现代,每一件都是承载了历史的记忆,看到这些文物珍品,仿佛我们也可以和古人时空对话,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山东博物馆
这些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山东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