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庄子·杂篇》里的成语,你了解多少?一网打尽!

发表时间: 2023-12-06 21:21

《庄子·杂篇》里的成语,你了解多少?一网打尽!

小成语,大智慧,《庄子》一书里面的成语的收集整理解析已经完成,三十三篇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成语,还没有时间细数,还需要作进一步统计整理。当然,整理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和查阅,也算是重新温习一遍吧。鉴于其中的成语太多,要把三十三篇的成语全部集中在一起,篇幅有些过长,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于是只好忍痛割爱,就按照庄子《庄子》的内篇、外篇、杂篇为目录,进行简单归类了。内容方面,也不再赘述过多,只简单地介绍一下每个成语的解释、出处及翻译。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小成语里,全面认识庄子他老人家的智慧、思想和做人道理。

好了,今天开始整理统计《庄子·杂篇》里的成语。

一、《庄子·庚桑楚》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2个,全部12个)

1、吞舟之鱼

【解释】: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出处】: 《庄子·庚桑楚》: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

【翻译】:那些张口就能吞掉车子的巨兽,如果单独离开了山林,就难免被猎人的罗网捉住的大患;一口能吞掉大船的鱼,如果因水涨水落潮汐激荡而离开了水,搁浅在岸上,蝼蚁们也能让它吃尽苦头。

2、数米而炊

【解释】: 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出处】: 《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翻译】:头发乱了要一根一根地挑着梳,煮饭的时候要一粒一粒地数着来下锅。这样小家子气的人,又怎么有能力来拯救这个混乱的世界呢!

3、思虑营营

【解释】: 营营:往来盘旋的样子,这里指为名利而劳碌费神。形容为了功名利禄而用心奔走。

【出处】: 《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翻译】:保全你的形体,养护你的天性,不要使你的大脑里想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4、鸡伏鹄卵

【解释】: 伏:鸟孵卵;鹄:天鹅。鸡孵天鹅的蛋。比喻小才难当重任。

【出处】: 《庄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

【翻译】:土蜂不能让它去孵化豆虫,越鸡不能让它去孵化天鹅蛋,而鲁鸡就能做到这一点。

5、迫在眉睫

【解释】: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出处】: 《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已。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于海也,女亡人哉!”

【翻译】:老子说:“刚才我看你的眼神,我就知道你的苦恼所在了。现在又从你的这些说话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你那惊恐不安、泯然失神的样子,简直像是失去了父母。就像一个人拿着竹竿去探测大海的深度一样,所以说你是一个精神上的流浪汉呀!

6、至知不谋

【解释】: 至:极。极聪明的人不用搞计谋。

【出处】: 《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翻译】:最好的礼仪就是不分彼此,最好的道义就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最高的智慧就是无须谋虑,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没有亲疏,最大的信信任就是无须用贵重的东西抵押作为凭证。

7、至仁无亲

【解释】: 至仁:最大的仁德。道德修养高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差别。

【出处】: 《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翻译】:见上条。

8、至信辟金

【解释】: 至信:最有信用;辟:排除。最守信用的人无须用金玉作信物。

【出处】: 《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翻译】:见上条。

9、冰解冻释

【解释】: 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出处】: 《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

【翻译】:这乃是所谓的冰消冻解那样一种解开情结而使心形灵通,你能做到吗?

10、人人得而诛之

【解释】: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出处】: 《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翻译】:公开为非作歹的人,人们也可以公开地责难他;暗中为非作歹的人,会受到鬼神的谴责。

11、天下为笼

【解释】: 笼:牢笼。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

【出处】: 《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翻译】:以天下为牢笼,那么所有的鸟雀都无法逃脱了。所以商汤用庖人来笼络伊尹,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来笼络百里奚。所以,想不用人之所好来笼络人的事,从来不会发生。

12、投其所好

【解释】: 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出处】: 《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翻译】:见上条。

二、《庄子·徐无鬼》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2个,全部18个)

1、超轶绝尘

【解释】: 轶:车辙;超轶:指后车超过前车;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极快。

【出处】: 《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超轶绝尘,不知其所。

【翻译】:天下的好马自有其天生的才性和用途,走起路来像是有所忧思又有所失落似的,好像忘记自己的身体,这样的马跑起来超群脱俗,风一样飞奔而去,转眼就不知去向了。

2、跫然足音/足音跫然

【拼音】: qióng rán zú yīn

【解释】: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翻译】:如果是逃亡到山里没有人烟的地方,杂草丛生,野兽出没,人在慌不择路中突然发现一片空旷的地方,听到人走路的脚步声就会惊喜的蹦起来了,又何况是兄弟亲人的说笑声在它的旁边呢!

3、鼪鼬之径

【拼音】:[shēng yòu zhī jìng]

【解释】: 鼠鼬类往来的小路。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

【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翻译】:见上条。

4、害群之马

【解释】: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翻译】:治理天下,和放马有什么不同呢?不过是除去那些害群之马罢了。

5、各行其是

【解释】: 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出处】: 《庄子·徐无鬼》: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

【翻译】:如果天下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而各自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那么天下的人也就都成了尧舜那样的圣人了。可以这样说吗?

6、运斤成风/大匠运斤/匠石运斤/成风尽垩/成风之斫

【解释】: 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出处】: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翻译】:郢国有一个人,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上一点像苍蝇翅膀那样的小的白泥灰,让匠人把白泥灰砍掉。匠人抡起大斧头风一般的砍下去,白泥灰被砍得干干净净,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损伤,而这个郢国人也站在那里纹丝不动,面不改色。

7、惠子知我

【解释】: 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出处】:《庄子·徐无鬼》: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翻译】:自从惠师先生死后,我就没有对手了,我就没有辩论的对象和他说话了。

【举例造句】: 惠子知我,夫何间然。 ★李白《与贾少公书》

8、喙长三尺

【拼音】: huì cháng sān chǐ

【解释】: 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

【出处】: 《庄子·徐无鬼》: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

【翻译】:我也听说过不发言的说法了,未曾说过的话,就在这里说说它。市南宜僚玩弄弹丸就解决了两家的危难,孙叔敖躺在家里摇着羽毛扇子就让楚人扔下了兵器。我真希望自己有三尺长的嘴啊。

9、乳间股脚

【解释】: 比喻自以为安全的处所。

【出处】: 《庄子·徐无鬼》: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翻译】:所谓偷安自得的人,就像猪身上的虱子,选择猪毛疏长的地方自以为就是广宫大宛。后腿和蹄子间弯曲的部位,乳沟和腿脚间的夹缝,就认为是安宁的居室和美好的处所。殊不知屠夫一旦挥动双臂布下柴草生起烟火,就会随着这猪一块儿被烧焦。

10、安室利处

【解释】: 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出处】:《庄子·徐无鬼》: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翻译】:见上条。

11、如蚁慕膻/群蚁附膻

【解释】: 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出处】: 《庄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翻译】:羊肉并不羡慕蚂蚁,蚂蚁却羡慕羊肉,因为羊肉有股膻味。

12、抱德炀和

【解释】: 抱:怀抱,引申为坚持;炀:熔化,引申为蕴育。坚持道德实质,蕴育和平气息。 指行仁政,搞团结。

【出处】: 《庄子·徐无鬼》: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翻译】:所以神人讨厌众人跟随,众人跟随就不会和睦,不和睦就会有不利的事情。因此没有什么特别的亲密,没有什么特别的疏远,保持德行、激荡和气以顺应天下,这就叫做真人。

三、《庄子·则阳》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4个,全部10个)

1、蛮触相争/蛮触之争/触斗蛮争/蜗角蝇头

【解释】: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出处】: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翻译】: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2、安危相易/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祸福相生

【解释】: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出处】: 《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翻译】:安全与危难互相变换,灾祸与幸福互相产生,缓急有规律的变化,聚散相互依存而成就万物。这是名与实之间的纲纪,也是对精微世界实体的一种标志方式。

3、鲁莽灭裂/卤莽灭裂

【解释】: 鲁莽:粗鲁莽撞;灭裂:轻率。形容行动粗鲁莽撞,做事草率,不负责任。

【出处】: 《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翻译】:你处理政事不要太粗疏,治理百姓不要太草率。

4、有名无实

【解释】: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出处】: 《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

【翻译】:有名有实,就是指出了物质实体的所在,无名无实,就是回归到世界虚无状态。

四、《庄子·外物》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1个,全部17个)

1、碧血丹心/苌弘化碧/三年化碧/丹心碧血

【解释】: 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出处】: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翻译】:苌弘屈死在东周的蜀地,他的血保藏了三年之后,因精诚感动了天地而化作了碧色。

2、斗升之水/斗水活鳞

【解释】: 比喻微薄的资助。

【出处】: 《庄子·外物》:我东海之波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翻译】:我是东海龙王手下的一个大臣,不小心在这个车辙里搁浅了,能不能给我斗生之水,以活我命?

3、枯鱼涸辙/涸辙之鲋

【解释】: 枯鱼:干鱼;涸辙:干的车辙沟。比喻陷入困境。

【出处】: 《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翻译】:我昨天来你这里的时候,中途听到了喊叫声,我回头想车辙里一看,那里有一条鲫鱼。

4、枯鱼之肆⁩

【解释】: 枯鱼:干鱼;肆:店铺。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出处】: 《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翻译】:我要求的就是能得到一点让我活命的一斗之水,你竟然说出这样的废话来糊弄我,那你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市场上去,那里就可以找到我了。

5、惮赫千里

【拼音】: dàn hè qiān lǐ

【解释】: 惮赫:威震。威震千里。形容声威极盛。

【出处】: 《庄子·外物》: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馅,没而下骛,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翻译】:不久之后,大鱼终于吞噬他的鱼饵了,这条大鱼拖着巨钩向深水游去,沉进水里狂奔,掀起的海水白浪滔天,波峰如山,海水于是震荡不已,声音大得惊天动地,千里之外的人们都被惊动得害怕起来。

6、诗书发冢

【解释】: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出处】: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翻译】:儒士们在盗墓的时候也讲究礼仪诗书。

7、尊古卑今/厚古薄今

【解释】: 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

【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翻译】:尊崇古代而鄙视当代是学者之流的短见。

8、妇姑勃溪

【解释】: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出处】: 出自《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翻译】:居室如果太狭窄了,那么婆媳相处就会争吵而责骂;心灵不悠游于高天,那么五脏六腹就会相互扰攘。

9、得鱼忘筌

【解释】: 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可以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子就可以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得到了思想意识就可以忘了语言。可我去哪里去找到一个忘记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10、得兔忘蹄

【解释】: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

【出处】: 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翻译】:见上条。

11、得意忘言

【解释】: 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出处】: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翻译】:见上条。

五、《庄子·寓言》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个,全部1个)

1、寓言十九

【解释】: 寓言:有所寄托的话;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原意是采用寓言的方式表达,最容易使大多数人信服。后泛指故事情节多为虚构。

【出处】: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翻译】:(在《庄子》一书中),寓言占有十分之九,重言占有十分之七,卮言天天有所出现,层出不穷,合于自然的分际。

六、《庄子·让王》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2个,全部23个)

1、日出而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解释】: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出处】: 《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翻译】: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衣,夏天穿粗布;春天耕种,形体足够劳动;秋天收获,身体足够安养了;太阳出来就去工作,太阳下山就休息,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而心情舒畅。

2、逍遥自得

【解释】: 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出处】: 《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翻译】:见上条。

3、以养伤身

【解释】: 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

【出处】: 《庄子·让王》: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翻译】:能够尊重生命的人,即使贵重富有也不会为了奉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穷卑贱也不会为了利禄而劳累身形。现今世上居于高官显爵的人,却都担忧失去它们。见到利益就不顾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是迷惑吗。

4、高官尊爵

【解释】: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

【出处】: 《庄子·让王》: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翻译】:见上条。

5、隋侯之珠/隋珠弹雀/以珠弹雀

【解释】: 隋:古国名。比喻珍贵的物品。

【出处】: 《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翻译】:如果现在又这样一个人,以隋侯之珠这种贵重的宝物去弹射高飞在天上的鸟儿,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耗费的太贵重,而所追求的又太轻微了。

6、桑枢瓮牖/桑枢甕牖

【解释】: 枢:门上的转轴;瓮牖:简陋的窗户。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

【出处】: 《庄子·让
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翻译】:原宪在鲁国居住,房屋四面土墙,屋顶用野草苫盖。蓬门不整,桑条作轴,破瓮口作窗。二间内室以粗布间隔,屋顶漏雨地面潮⁣湿,原宪端坐抚弦而歌。

7、桑枢韦带

【解释】: 桑枢,桑木的门轴。韦带,无饰的皮革腰带。后以之形容贫家寒士。

【出处】: 《庄子·让王》:原宪在鲁国居住,房屋四面土墙,屋顶用野草苫盖。蓬门不整,桑条作轴,破瓮口作窗。二间内室以粗布间隔,屋顶漏雨地面潮湿,原宪端坐抚弦而歌。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翻译】:第一见上条。第二为那些贫贱之士,能够注重修身,因而最终功成名就。

8、上漏下湿

【解释】: 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翻译】:见上条。

9、捉襟见肘/踵决肘见/牵衣肘见/捉衿见肘

【解释】: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 《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翻译】:(曾子)有的时候几天都不生火做饭,十几年内都没有穿过新的衣服。端正衣冠帽子上的穗带就会断为两截,整理衣服,稍微一拉扯,胳膊就会漏出来。脚上穿的鞋破了,露出脚后跟。

10、履穿踵决/履穿踵决/纳屦踵决/纳履踵决

【解释】: 鞋子破了,露出脚后跟。形容很贫苦。

【出处】: 《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翻译】:见上条。

11、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解释】: 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出处】: 《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翻译】:身在江湖之上,而心却念念不忘朝廷,怎么办?

12、不知天高地厚

【解释】: 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出处】: 《庄子·让王》: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翻译】:我不知道天高,也不知道地深啊。


七、《庄子· 盗跖》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4个,全部 25 个)

1、怒发冲冠/令人发指

【解释】: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翻译】:盗跖听说孔子来的通告,大怒,眼睛瞪得像明星,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2、作言造语/造谣生事

【解释】: 指编造虚诞的言辞。

【出处】: 《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翻译】:盗跖对手下转化说,孔丘你花言巧语,妄称文、武,高冠博带,利用死牛肋骨算卦骗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已经骗了许多天下君主,让天下的文人学士们再也找不到人生的价值了,你妄作孝悌,而实际上不过是侥幸于想封侯与富贵罢了。

3、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解释】: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出处】:《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翻译】:见上条。

4、摇唇鼓舌

【解释】: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出处】: 《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翻译】:见上条。

5、案剑瞋目

【解释】: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宝剑,瞪大双眼。

【出处】: 《庄子·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翻译】:盗跖大怒,叉开两腿,按着剑柄圆睁双目,声音宛如哺乳的母虎,说:“孔丘你上前来。如果你所说的话合于我的心意就活,违逆我的心思就死。”

6、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解释】: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出处】: 《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翻译】:顺从我的意思则可以让你生存,违背我的心意则就让你死。

7、南面称孤

【解释】: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出处】: 《庄子·盗跖》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人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

【翻译】:孔子说:“我听说,天下人有三种美德:身材魁梧高大,面目美好无双,无论少小年长高贵卑贱的人见到他都很喜欢,这是上等的德行;才智包罗天地,能够辨别诸多事物,这是中等的德行;勇猛凶悍果决勇敢,能够聚合众人统率士兵,这是下等的德行。但凡人们有此一种美德,就足够南面称王了。现在将军同时具备这三种美德,你生高八尺二寸,面目炯炯有光,嘴唇鲜红如涂朱砂,牙齿整洁犹如珠贝,声音洪亮合于黄钟,然而却被人叫做盗跖,我暗暗为将军感到羞耻并认为将军不应该获此恶名啊。”

8、贫无置锥/置锥之地/立锥之地/无置锥之地

【解释】: 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

【出处】: 《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下,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翻译】:姚栓不是曾经有过天下吗?他们的子孙现在则无立锥之地;汤、武不是曾经归为天子吗?可他们的后代还不是灭绝了?这后果难道不救市因为他们生前所获得的利益太大了吗?

9、以强凌弱/倚强凌弱/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解释】: 凌:欺侮。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出处】: 《庄子·盗跖》: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

【翻译】:然而到了黄帝时代,人们不再致力于道德关爱,却跟着皇帝和蚩尤在逐鹿开始了野蛮的战争,死伤无数,流血百里。到了尧舜的时代,他们开始建立统治制度,设立君臣关系,结果就是商汤放逐了它的君主,武王杀死了他的主子殷纣王。从此之后,这个世界就开始倚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的人,都是跟着他们学坏了。你现在还修什么文、武之道,通过花言巧语妄想拯救后世,你们缝衣浅带,矫言伪行,迷惑了天下多少的君主。这一切,难道不都是为了得到富贵吗?其实,天下没有比你们更大的强盗了。

10、缝衣浅带

【解释】: 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出处】:《庄子·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

【翻译】:见上条。

11、止暴禁非

【解释】: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

【出处】: 《庄子·盗跖》:子用甘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翻译】:你用几句好话就让子路成了随从,让子路摘去他高大的冠冕,解下他锋利的宝剑,甘心接受你的教育。天下人都说你能“止暴禁非”。

12、尾生抱柱/尾生之信/尾生丧身

【解释】: 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翻译】: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那女子却没有来,水涨,尾生不愿失信,抱着桥柱被淹死。

13、无病自炙

【解释】: 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恼。

【出处】: 《庄子·盗跖》: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炙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翻译】:柳下季说:“我那个弟弟没有让你不高兴吧?”孔子说:“没有,是我自己没事找事,自找的没趣。幸亏我跑得快,一边给老虎上食,一边给老虎溜须,这才幸免于虎口之险啊。”

14、虎口余生/虎口逃生

【解释】: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出处】: 《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翻译】:孔子说:“没有,是我自己没事找事,自找的没趣。幸亏我跑得快,一边给老虎上食,一边给老虎溜须,这才幸免于虎口之险啊。”

八、《庄子· 说剑》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个,全部 1个)

1、茫然自失

【解释】: 茫然:失意的样子。形容心中迷惘,自感若有所失。

【出处】: 《庄子·说剑》: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如何?’

【翻译】:文王心中迷惘,自感若有所失,问道,诸侯之剑又是什么样子呢?

九、《庄子·渔父 》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3个,全部 3个)

1、同类相从

【解释】: 指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出处】:《庄子·渔父》: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所以”。

【翻译】:渔父答道:“同类的事物会聚一起,相同的声音会相互呼应,这是自然的法则。我愿意倾我所知来帮助你所要做的事”。

2、畏影恶迹

【解释】: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出处】: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翻译】:听说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因此他想躲开,就拼命地跑,没想到脚抬的越勤脚印就越多,跑得再快影子也摆脱不掉,自以为是自己慢了,就不停地跑,终于精力耗尽而死。

3、分庭伉礼

【解释】: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同“分庭抗礼”。

【出处】: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翻译】:从天子到诸侯,见到先生没有不平等起坐的,而先生在他们面前还能有高傲之神态。

十、《庄子· 列御寇》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3个,全部 4个)

1、不系之舟

【解释】: 没有用绳缆拴住的船。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也比喻无拘无束的身躯。

【出处】: 《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翻译】:灵巧的人多劳累,聪慧的人多忧患,不用智巧的人无所求。饱食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就像没有缆绳的船在水中飘忽不定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又自由遨游的人啊。

2、屠龙之技

【解释】: 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出处】: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翻译】: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之技,耗尽了千金家产,三年后学成,却没有用武之地。

3、颔下之珠/骊龙颌下取明珠

【解释】: 骊龙:黑色的龙;颌:下巴。在黑龙的下巴底下掏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

【出处】: 《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翻译】:价值千金的保住,一定是在九重深渊黑龙的下巴底下,你能得到这样的宝珠,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等黑龙醒过来,你还能活命吗?

十一、《庄子·天下 》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8个,全部 11个)

1内圣外王

【解释】: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翻译】:所以内圣外王的伟大真理,幽暗不明,抑郁不发,天下人都各自以各自的价值标准而自以为是。

2、沐雨栉风

【解释】: 沐:洗头发;栉:梳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处】: 《庄子·天下》: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翻译】: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异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无数。禹亲自持筐操铲劳作,汇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风里来雨里去,终于治下了洪水,安定了天下。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还如此劳苦。

3、强聒不舍

【拼音】: qiǎng guō bù shě

【解释】: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出处】: 《庄子·天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翻译】:他们以这样的理论周行天下,上劝君主下劝臣民,虽然天下人都不采取他们的主张,但他们还是坚持不懈地到处宣传,从不放弃自己的主张。

4、其应若响

【解释】: 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出处】: 《庄子·天下》: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翻译】:关尹说:“自己不偏执私意,有形之物就会自行显露它的本质。运动时如流水,安静时如平镜,反应时如回响。恍惚如无有,寂静如清虚。相同则和谐,有得便有失。从不争先而常常顺随别人。”

5、变化无常

【解释】: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出处】: 《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翻译】: 伟大的道体空旷广漠,无形无象,运动变化,千姿百态。

6、学富五车/腹载五车/五车书/书富五车

【解释】: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翻​译】:惠施此人,学问广博,其著作可装五车,其学术杂乱,言辞也不当。

7、大同小异

【解释】: 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出处】: 《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翻译】: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叫做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又完全相异,这叫做大同异。

8、逐物不还

【解释】: 指沉湎于世俗。

【出处】: 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翻译】:真是可惜呀!惠施的才能,随性恣放,不可多得,却沉溺外物而不知返回,就好像声音追寻回响,身形与影子竞赛那样没有意义。可悲啊!

通过上面的整理统计,《庄子·杂篇》十一篇鸿篇巨制中一共蕴藏着的核心成语高达81个,而全部成语则为125个。伙伴们,你知道多少呢?如果你认为有遗漏,也欢迎补充。

附:《庄子·杂篇》十一篇中的成语统计。

《庄子·庚桑楚》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2个,全部12个)

《庄子·徐无鬼》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2个,全部18个)

《庄子·则阳》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4个,全部10个)

《庄子·外物》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1个,全部17‎个)

《庄子·寓言》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个,全部1个)

《庄子·让王》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2个,全部23个)

《庄子· 盗跖》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4个,全部 25 个)

《庄子· 说剑》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1个,全部 1个)

《庄子·渔父 》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3个,全部 3个)

《庄子· 列御寇》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3个,全部 4个)

《庄子·天下 》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8个,全部 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