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30 20:59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9年,来自台湾高雄的年轻女子娜娜踏上了一场跨越了70年的寻亲之旅,肩负着祖父何灿南未了的遗愿。
彼时她的祖父何灿南早已辞世,但他的一生却始终难以割舍一个未竟的愿望——回到生他养他的大陆故土。
1949年,他在家门口被强制征召,加入了部队,随后辗转去了台湾,从此一生再未归家。
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也在期盼他的归来,然而他们的等待却漫长得近乎无望。
直到娜娜接下了祖辈的心愿,带着思念跨越海峡,踏上回乡寻根的道路,两个分别在大洋两边的家族才再度走向彼此。这条路上,有那片故乡的土壤,也有着祖辈未尽的故事和牵挂。
1949年冬季,年轻的何灿南还只是广东高要一户普通人家的儿子。那年岁末,他走出家门去村口的一棵大榕树下休息,不想却遇上了突如其来的征兵。
只身被带走时,他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
村口的大榕树和村中的水井在那一刻成了他记忆中最深刻的景象,因为从这一刻起,他再未能回到这片故土。
他的家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迫加入了部队,随即音讯全无。这一别,就是整整一生。
此后几年,何灿南的亲人们守着这片曾属于他们的土地,日日盼着他能归来,何灿南的父母也在日复一日的焦虑中先后离世,直到妹妹何巧儿独自扛下了维系家庭的重担。
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兄长的希望,日日盼着何灿南的音信。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何灿南一路辗转随军到了台湾,家乡和亲人的一切,都成了他回不去的念想。
怀抱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他常常去同乡会中与来自大陆的友人一同交谈。
对于每一位远离家乡的人来说,这样的交谈成了一种难以替代的精神寄托,然而无论如何,他们终究只是异乡的旅客,背井离乡的游子。
在台湾的岁月中,何灿南娶妻生子,但内心却始终无法从对家乡的思念中解脱。
他时常向孩子们讲起那片土地上生活的点滴,无论是家门口那棵大榕树,还是井水里浸泡的清凉西瓜,每一件事物都成了他乡愁的寄托。
他将孩子们的名字取字族谱,意在让后代明白家族的传承。
对他而言,这种传承是维系家庭和家族根脉的纽带。而何巧儿和家人们则在大陆始终等待他的归来,惦念着早已在遥远彼岸安家的他。
在被大海隔绝的年月里,这份牵挂越积越深,成了一段承载厚重家族记忆的等待。
1987年,这个时隔了近四十年的冬日终于送来了何灿南的音信。
彼时何灿南的长子何家祥已然长大成人,为了替年迈的父亲实现夙愿,他通过在香港活动的何先生,终于将信件寄到了父亲的家乡。
大陆的妹妹何巧儿收到信时不敢置信,近四十年的等待竟有了回响。她捧着那封从未谋面的哥哥寄来的信,泪如雨下,仿佛要将这么多年失而复得的感情倾注在这纸薄信上。
那封信中,何家祥代替年迈的父亲写下了家人的情况,也提到了何灿南在台湾生活的艰辛,但这位老人从未放弃对家乡的怀念。
何巧儿激动地告诉家中的晚辈们,自己的哥哥还活着,彼岸的家人还在。她还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哥哥一家返回大陆的费用,希望他们早日团聚。
然而,时局依旧充满限制,通信不便,来往依旧需要通过香港中转,这使得他们的期盼再一次落空。
两地之间的信件寄来寄去,但哥哥最终没有回到故土,他只能在字里行间中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何灿南虽然未能回到大陆,但他每每收到妹妹的回信,内心充满欣慰。每一封信中,他都提及家乡的种种,念叨自己未能看上一眼的亲人。
这样的信件成了他生命中的精神寄托,而妹妹何巧儿更将这些信件视作珍宝,小心翼翼地保留在身边,视为哥哥留给她最珍贵的东西。
她将信件传给子女,告诉他们家中远在他乡的亲人,并叮嘱他们记住舅舅的模样,若有一天再度相逢,定不要忘记彼此的血缘联系。
1989年春天,何灿南在台湾突发脑溢血去世,失去兄长的消息传回大陆,何巧儿在悲痛中始终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她握着哥哥的讣告,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心中的悲痛与思念化为无法诉说的泪水。
巫家姐弟回忆起母亲的模样,感到那段日子里母亲精神越发衰退,然而她从未放弃,依旧叮嘱儿女们:“记住舅舅,他会回来。”
这些话语成了她留给后代的嘱托,她的子女也因此将舅舅的音信视为家族的传承,带着她未尽的希望继续寻找。
对于何灿南来说,离开家乡之后,唯一能让他心灵得到些许慰藉的,便是族谱上的字辈。
即便在台湾生活多年,他仍遵循着广东老家的族谱传统,将自己的长子何家祥取字“家”辈,而将孙辈按照“咏”字辈命名。
家族的命名法则就像一道无形的桥梁,连接着这位游子与大陆的家族根基。
巫家姐弟同样受到母亲的影响,对家族的传承有着深刻的认识。
何巧儿在世时,每逢春节便会带着子女到祠堂祭祖,讲述族谱中的名字和每一个辈分的来历,告诉孩子们一定要记住家族的历史。
她的子女们深知母亲对哥哥的挂念,也将这份情感保留在心中。
巫家姐弟尤其对母亲保存的信件珍视无比,这些信件上的字迹虽已褪色,却依然鲜活地保存在家中,如同对家族的某种承诺,提醒着他们舅舅还在他乡等待。
2019年,在大陆家族的影响下,何灿南的孙女娜娜决定继承祖父的遗愿,踏上归乡寻根的旅程。
自小生于台湾的她从未见过大陆,但从小耳濡目染,听长辈们讲述家乡的点滴,熟悉那些未曾亲见的景象。她的家族户籍至今仍保留在广东高要,祖父何灿南始终未曾更改。
娜娜自小便知道他们家的特别之处,也正是因为这种与大陆的紧密联系,她对这片故土有着莫名的牵挂。
娜娜决心要完成祖父的遗愿,她联系上肇庆警方,希望能找到在大陆的亲人。
肇庆警方的民警通过户籍系统展开调查,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因为粤语发音上的微妙差别,台湾家属一直将“何巧儿”误听为“何巧如”,于是根据这个线索重新核对,最终锁定了巫家姐弟。
借助新一代的科技和信息,家族之间跨越了几十年的隔绝,得以重新连结在一起。
巫家姐弟得知台湾亲人来访的消息后,为迎接他们,特意准备了家乡的传统礼仪与美食。何家祥和妻子、弟弟何家文以及侄女娜娜在巫家姐弟的陪伴下,踏上了这片故土。
走到村口的大榕树旁,何家祥忍不住抚摸着榕树的树干,仿佛通过这一触,便能感受到父亲的存在。大榕树下的井水清澈如初,井边静静伫立着,仿佛等待这场跨越半生的重逢。
当天,巫家姐弟为何家人举行了传统的祭拜仪式,何家祥因腿疾未能上山,便由妻子代替自己完成祭拜。
何家祥的妻子向姑姑的墓碑讲述了何灿南一生中的漂泊与思乡情,她表示,今日的重逢是几十年期盼的延续,也是老一辈人未了心愿的圆满。
巫家姐弟站在一旁,默默追忆起母亲在生前对哥哥的思念。何家人对巫家表达了感激,感谢他们长年守护着这份未断的家族情感。
接着,何家人受邀前往祠堂祭拜,族人们热情地将这位从台湾归来的家族亲人迎入祠堂,在祠堂内,族谱被重新整理并补录了新一代的家族成员。
何家人将巫家姐弟的名字一一记录在册,象征着家族的重聚。
何家祥缓缓地看着族谱上的名字,感到这份牵挂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解脱。他抬头望着祖先的牌位,仿佛看见父亲在那牌位前凝视着故土,等待着族人的归来。
何家人在祭拜结束后,与巫家姐弟一同举行了一场家族宴席。巫家姐弟精心准备了家乡传统的菜肴,包括腊味、米饼和粽子,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何家人品尝这些美食时,不由得回忆起父亲生前提起过的家乡味道,仿佛通过这一席宴,重新回到了父辈口中的那个世界。
席间,何家祥与巫家姐弟共话家常,彼此畅谈过去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虽初次相见,但血脉的连接让他们之间没有丝毫生疏,反而如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
离别之际,巫家姐弟送给何家亲人几片家乡的土壤和榕树叶,象征着家乡根脉的传承。何家祥接过这些礼物,心中满是激动和不舍。
他对巫家姐弟承诺,这些象征家乡的礼物会在他家中永远保留,代表着家族的牵绊和血脉的传承。
何家人带着家乡的信物返回台湾,他们不仅仅是带回了几片叶子和土壤,更是带回了彼此家族之间的延续和深厚情感。
回到台湾后,何家祥将带来的土壤和榕树叶摆在家中的祭台前,这片土壤成了家族精神的象征。他告诉后辈们,这些礼物不仅代表了家乡,更是家族血脉的延续。
多年未尽的夙愿,终于在这一刻得以延续,何家与巫家的后代们也将在两个家族的纽带中守护彼此的亲情,继续将这份家族的传承发扬下去。
类似何家与巫家的家族重逢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两地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台湾老兵后代开始寻找大陆亲人,甚至跨越海峡实现老一辈人的夙愿。
如今两地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流远比数十年前便利了许多,志愿者们利用互联网和户籍系统,帮助更多家庭寻亲团聚。
对于分隔的家庭而言,这是一条艰难却承载希望的路。
这些跨越时空的相逢,将家族的血脉连接在一起,也让久别的亲人们得以重逢。
这片土壤,这段历史,也终将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两地之间一段永久的牵挂和延续,也希望这片流离在外的土地,能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