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亲历雨中塔尔寺:探寻古老文明的魅力

发表时间: 2024-11-19 10:00

亲历雨中塔尔寺:探寻古老文明的魅力

塔尔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被誉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降生的地方。在青海省湟水谷地中游,在莲花山坳中悠悠湟水,千古奔流。它养育了三百里湟川人民,孕育了灿烂而连绵不断地河湟文化。

我们走过湟水南边的拉脊山,山下有一片平缓的山峰,恰似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人们叫它“宗喀莲花山”,据说这里的莲花山,地如八瓣莲,天似八福轮,具备了佛教当中所有的吉祥象征,黄教圣地塔尔寺就坐落在这莲花山峰当中,在藏语中,这里被叫做“十万狮子吼佛的地方”。

十多年钱在西宁塔尔寺

在宗喀巴父母生活的年代,塔尔寺所在的莲花山地区,还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宗喀巴的母亲馨茂阿却就住在离这不远的草原上,传说当年,馨茂阿却快要临产前,家里的一头牛,经常跑到这里来吃草。公元一三五七年深秋的一天早晨,这头牛又跑到这里,馨茂阿却来赶它,可这头牛卧在草地上,怎么赶也赶不起来,正在这时侯,天空祥光普照,大地微微颤动,一个婴儿诞生了,这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宗喀巴大师。据藏史记载,这天正是藏历火鸡年十月十日。

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因他出生的湟水地带叫宗喀,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宗喀巴,意思是宗喀地方的人。

雨雾中的塔尔寺

顿珠仁钦,被称为“东方明雄”。当年,顿珠仁钦大师正在这莲花山南麓的山洞中修行,等待佛经中受记的第二佛陀的降生。宗喀巴降生的这天早晨,一道红光映入岩洞,大师凭及灵感知道,他静候已久的圣童出世了。便派人送去护身金刚结等物品。嘱托馨茂阿却夫妇,待孩子稍大后,交由大师培养。宗喀巴7岁就出家,跟随顿珠仁钦学习藏文及密宗经论,16岁时,到西藏广参高僧名师,遍学显密经论。19岁开始讲经传法,他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辩才无碍,博得噶及巴洛桑扎巴的称号。他不持门户之见,博重才之长,在进行宗教戒律整顿的同时,创造出一套“善归派”的博学体系,创立了格鲁派。由于格鲁派僧人头戴黄帽,以示严守戒律的决心,所以汉地把格鲁派称之为黄教。

在塔尔寺白塔前

宗喀巴大师一生著述丰富,约有一百七十多件。因其高深系统的佛学造诣和崇高的宗教威望,被誉为“第二佛陀”。大师圆寂后,他的两个高徒克珠杰和根顿朱巴被追认为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由此形成藏传佛教中最具影响的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传世系统。

明清时期,塔尔寺曾是黄教势力通往中央王朝的重要桥梁。它和扎实轮布寺一起,历史上曾对青藏高原的政治制衡有过重要意义。塔尔寺还是安多经院教育的最高学府,曾是安多地区最大的教育活动中心。

塔尔寺雨景

这是一座藏传佛教文化的宝库,是汉藏文化交流相融的缩影,这里是宗教圣地,它可以使你的心灵得以净化,对人生得以彻悟。

宗喀巴大师进藏学法,一去就是六个春秋。大师的母亲馨茂阿却随着年事增高,思儿之心日盛一日,于是从自己头上剪下一缕白发,写了一封信,托人捎给儿子,希望大师能够回家见上一面。宗喀巴收到母亲来信,慎思再三,决定继续学法弘法大业。于是,用自己的鼻血精心绘制了一幅自画像、一幅狮子吼佛像和一幅如来佛像,托人带给母亲。并嘱咐母亲在自己出生之地建造一座塔,见塔如见人,已解母亲思儿之苦,1379年,大师之母就以菩提树和狮子吼佛像作为塔芯,建成了一座塔,经后世不断地增修扩建,成为现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被称为佛界第一塔的大银塔。

肃穆的殿堂

后来在塔的旁边相继建起禅寺、经堂,塔尔寺的雏形由此形成。由于是先有了塔,而后才有了禅寺经堂,所以汉语称这座寺院为“塔尔寺”。又由于这座寺院是从叶显狮子吼佛的菩提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藏族称之为“衮本先巴林”,即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地方。

由于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特使的地位不仅受到明清、民国中央王朝的扶持和赞助,而且受到西藏宗教上层人物和历代班禅达赖的重视关注,其影响日趋扩大,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一座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建寺后的六百多年来,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庶民百姓,怀着对一代大师的无比崇敬、对佛的无限虔诚,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他们对终极幸福的追求、把他们对人生幸福的期盼、深深地注进这片大师出生的莲花宝地上,从此,一座座庙宇拔地而起,逐渐形成了这样一座占地40余万平方米的殿宇恢弘、佛塔林立、装饰精美、色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古刹建筑群。

寺院中的藏民

我是在1987年,也就是24年前曾经来到过这里。那是我第一次到西北地区,先到兰州,再到西宁。那是的我对地理方位、风土人情、藏传佛教历史一无所知。现在能记起来的,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季午后,所乘坐的面包车一路颠簸,看着黢黑的房檐下那些身着猩红僧袍的喇嘛僧人和表情庄重的藏民,在灰尘飞扬中俯下身去磕着长头,四周是含混不清的呐呐的诵经声,没有一块颜色是鲜亮的,一切都笼罩在土黄色的色调中,再加上岁月淡去,一切都已经是一幅褪了色的旧照片。

绕白塔的信众

这次是在凄淅沥沥的小雨中走进塔尔寺的。

微微的细雨,金色的屋顶、远处的群山,静静的寺院,这便是雨中的塔尔寺。

在这霏霏细雨中,又看到那棵绿意盎然的旃檀树(菩提树),又看到那十万片绿的旗帜在飞扬,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尊狮子吼佛的形象,这就是塔尔寺被称为“十万狮子吼佛的地方”的缘故。

正在使用手机的僧人

游人不多,两三把花花绿绿的雨伞在雨中显得很有些活泼的气氛。进入山门后,那整齐排列的八座白塔还是那样威严肃穆,许多虔诚的藏民在白塔前祷告着。一个小喇嘛匆匆地从我身边走过,等他走远后,才发现他在打着手机,我笑了,不知他在与谁说着什么。

佛殿外,正在磕长头的人也是默默的没有声息,随着全身一起一伏的动作,他们全神贯注,目不斜视,一丝不苟。这样的动作要做十万个。

虔诚地磕长头的人们

眼前这种寺院雨中的静谧,与上次来塔尔寺喧嚣的骚动的气氛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让我看到了塔尔寺的另一面。也许,只有在沉寂中才能思索人生的命题。喧嚣只是暂时的,终归要归于沉寂。

塔尔寺的三绝之一酥油花

虔诚是一种什么?在这个时代似乎很少能体会了,而在这静静的寺院当中,望着正在虔诚拜佛的人们,我却被这种虔诚所打动。蓝天白云金光琉璃,等身长头,似乎真有佛光笼罩着这片神圣之地。于是杂乱的内心似乎变得清静起来,红尘的喧嚣在内心中竟渐渐远去。于是,恍然大悟,这才是塔尔寺真正的面目。

眼前这寺院竟不似在人间。

写于竹屋

20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