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从杨白劳欠债事件看舆论焦点与社会影响。

发表时间: 2024-11-05 14:11

从杨白劳欠债事件看舆论焦点与社会影响。

年
轻人虽没有看过《白毛女》歌剧,但对黄世仁这个角色却一点也不陌生。甚至有人觉得,杨白劳明明是欠债的一方,黄世仁却备受外界指责。

这种想法,放在现代社会正常的借贷关系里是没错的。但是,杨白劳和黄世⁡仁的借贷关系,有两点不正常。

正是因为这种“不正常”,才让世人唾弃黄世仁的为富不仁。

驴打滚债背后的威逼

白毛女的剧情并不复杂,杨白劳是黄世仁的佃户。

因为要租种黄家的土地,无论是借钱购买农资物品,还是因欠收交不上当年的租子,黄世仁和杨白劳之间,一直存在断断续续的借贷情况。

故事中黄世仁逼债的理由,就是杨白劳欠了他六斗谷子。黄世仁觊觎喜儿,威胁杨白劳还债,还不上就得把女儿卖掉抵债。

杨白劳好不容易凑齐利息,但黄世仁要求他一并偿还本金。威逼胁迫之下,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

随后杨白劳自杀,喜儿被抢走,黄世仁逼债的形象就此丰满起来。最关键的是,杨白劳和黄世仁的借贷关系是高利贷,民间俗称为驴打滚债。

所谓的驴打滚债,就是在还不上钱的情况下,每天产生的利息也被计入本金,这样循环往复,欠的债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这种借贷情况,不要说在现代社会是违法的,就是在民国年间,也不被政府认可。高利贷背后的驴打滚债,民国时期流行于广大农村地区。

当时的政府管理,并不能触及农村基层,因此由地主把持的各种借贷关系,不管利息有多高,广大农民都得默认。

逼债、利息多到离谱,这构成了杨白劳和黄世仁借贷关系中的第一个不正常现象。

可能年轻人会有疑问,像杨白劳这样的农民,为何偏要向黄世仁借债呢?难道就不能找一个利息较低或者有良心的人借钱?或者为什么不直接向国家掌控的银行借钱呢?

这其中的原因,又跟另一个因素直接相关。

土地是农民的枷锁和催命符

杨白劳虽是农民,但他主要身份是佃户或者叫佃农。与现代农民最典型的区别在于,杨白劳没有自己的土地。

可能有
人会说,现代农民的土地也不是自己的,农民只有使用权,产权属于国家。杨白劳面临的情况并不一样,他租种的土地属于黄世仁个人的。

秦始皇一统六国到民国年间,两千年来的土地产权,名义上归属于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可实际上却是私人产权。

通过分封、赏赐、买卖等多种形式,土地通过兼并流通,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农民没有地,只能通过租种地主的来生存。

而这背后,又牵扯出现代人的另一个疑惑,即过去明明人少地多,农民为何不去大力开荒,这样不就拥有自己的土地了嘛?

逻辑上确实是如此,但农民每开垦出一亩新地,就得按比例向朝廷缴纳更多的田亩赋税。

而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力低下,开荒的新地可能会没收成,但却必须向朝廷缴纳赋税。这样一来,农民自然不会有大力开荒的积极性。

不去开荒,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地来维持生计。这样一来,地主和佃农之间,就成了打不破的依附关系。

像杨白劳这样的佃农,既要依附土地生存,实际上又要依附在黄世仁的身边才能生存。

种地,需要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资料,而杨白劳既要缴纳赋税,还要缴纳地租。这就意味着,靠着土地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完全积攒不下家业和财富。

生产力低下,再加上不时出现的天灾人祸,不要说积攒家业,就连来年种地的种子或者其他生产资料都时常不够用。

地是租种地主的,生产资料缺乏,佃农通常都会向地主去借。由此一来,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借贷关系就形成了。

除此之外,佃农也有人际交往或者婚丧嫁娶等各种情况,需要用到钱的地方,很多时候也得向地主借。

就这样,地主和佃农之间的这种借贷关系便会更加牢固。甚至在很多时候,有些地主,并不急于让佃
农偿还,而是通过不断增加利息,让他和佃农之间的依附关系更牢固。

佃农离开土地就没法生活,也因此只能被迫按照地主定下的规则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佃农相当于失去了自由。每时每刻都得在土地上拼命劳作,之后还要将产出的大部分粮食还给地主。

表面上看,地主并没有限制佃农的人身自由,可实际上由于土地产出很少,而每年通过积累产生的外债又越来越多,佃农只有通过不停地劳作,才能偿还债务。

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就通过这种形式不断传承了下来。对杨白劳来说,他和黄世仁之间就是典型的依附和借贷关系。

土地,对杨白劳这样的佃农生存很关键,然而土地又是杨白劳的枷锁甚至是催命符。

至于黄世仁,手中拥有大量的土地,自然就能支配依附于自己的佃农,同样也能设立各种各样的规则。

民国时期农村地区的各种高利贷,就是黄世仁这样的地主们剥削底层的重要手段。

在剥削下农民没有私产

杨白劳这样的佃农,他们是民国农村的主要底层,这些人几乎没有任何私产,靠着租种土地勉强维持生存。

有些农户有少许自留地,但通
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不得已把土地抵押或卖给地主。

黄世仁这样的地主,由于拥有大量的田产和生产资料,他们自然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剥削底层农户。

很多高利贷,就是地主们专门挑农户危难的时段制定的。

比如每年春播的时候,有些佃农没有钱购买种子等⁩生产资料。为了不让土地荒芜,他们只能向地主借钱。地主则趁机抬高利息。

民国时期的有些地区,农民年初或者春天借一块钱,到秋收时节需要用80斤的粮食来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是上好的净粮,则需要还25斤甚至更多。

现代人听起来感觉这点粮食不多,可你知道民国时期的粮食单产量是多少吗?

由于没有化肥,彼时上好的土地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亩像小麦的单产量只有一百多斤。

所以说,地主通过高利贷,拿去了农民大部分的收获,以致杨白劳这样的佃农越来越穷,黄世仁则越来越富有。

1933年,农业部门统计了全国737个县的情况,负债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62%,平均的借债周利息为3分6厘。

就是说,全国一多半的农民,不管是佃农还是自耕农,都向地主借了钱,而且还都是高利贷。

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了解了这些情况,你还会觉得黄世仁这个债主的存在是合理的吗?

结语

综合上述情况便不难看出,由于杨白劳和黄世仁的借贷关系不正常,所以就不能单纯的用现代社会的情况去衡量两人之间‪的关系。

黄世仁这个债主,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剥削性质。换言之,杨白劳艰难的生活,就是黄世仁造成的。

而黄世仁不光逼债,还想霸占杨白劳的女儿。这种情况下,说黄世仁是为富不仁,都不足以形容他对农民的严苛剥削。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局面在民国时期的农村遍地都是。一个又一个的黄世仁成了寄生虫,千千万万个喜儿,才被压迫成了白毛女。

参考资料:

《民国时期农民借贷所简述》 农业考古 2018年9月20日

《阶级身份 互联性交易 季节性与民间借贷》 清华大学学报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