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9 05:05
1982年,杭州市浙江展览馆展出一位已逝画家的遗作,整个杭城为之震动,观展的络绎不绝。
观者无不感慨:倘若这人还在,今日必是又一个潘天寿!”
这话没有任何夸张成分,因为连潘天寿本人也同意这个观点。
当年,他看过这个学生的丈六巨幅《鹭鸶图》,潘天寿激动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最后断言:“二十年后,必当万人敌!”
然而,没有20年可说,这位学生24岁意外去世,潘天寿难过到几夜没合眼,绝食数日。
他想不通,真的想不通,他好不容易发现的好苗子郑祖纬,怎么这么早就走了……
郑祖纬1908年出生在浦江县新三郑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幺。
他自幼聪明好学,4岁能吟诗作对,7岁可以用粉团捏制禽鸟,门神灶司落笔则成。
12岁父亲准许他跟着匠人去庙宇、祠堂塑造神佛与绘制壁画。
到了15岁,郑祖纬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巨幅画像和花鸟屏条,其笔墨胜过系统学了十几年的成年人。
乡人不禁视他为异才,天才中的异类之才。
1925年,杭人沈定一在杭州城隍山阮公祠开办了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并任校长,聘请了姜丹书、周天初等名家来教书。
而这一年,17岁的郑祖纬考入绘画系,著名山水画家余任天是他同学兼室友。
余任天也是个难得的天才,被誉为第二个“黄宾虹”。
晚年在双眼几近失明、耳朵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只凭年轻时的记忆,以及手感,为黄宾虹补上他生前来不及完成的残画。
余任天对同样是天才的郑祖纬印象深刻,他曾回忆:
“祖纬就学期间生活简朴,学习刻苦,不善言谈,即便室友之间也一天说不上几句话。
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和创作上,成绩斐然。”
只可惜,因为时局变化,再加上经费不足,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办了两年就停摆了。
余任天与郑祖纬就在此分道扬镳,他们谁都没想到,这已经是两人此生的最后一面了。
所以,这次告别,他们都没用力,相信还有下一次再见。
1926年,受《北伐宣言》的鼓舞,郑祖纬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曾一度升任至少尉军佐。
在死亡概率那么大的战场上,都能活着回来,最后却死在了那么稀松平常的时候,很荒诞又很正常,因为死亡总这么出其不意。
活着从战场上回来后,郑祖纬重拾艺术,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林风眠任院长。初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
国画系第一年录取了15个人,郑祖纬就是其中之一。
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堪称神仙级别,绘画系师资更为强大。
校长林风眠同时兼任一些课程之外,林文铮、吴大羽、潘天寿、李苦禅、姜丹书等名家都在绘画系任课。
天才遇上了名师,郑祖纬的成功之路可谓是易如反掌。
尤其擅长大写意花鸟,兼工人物、走兽、山水,油画、素描独具个人特色又不落窠臼。
他所作的长帧巨幅,挥洒淋漓之间,磅礴之气冲破纸面,见过他画作的人,无不惊叹、深感震撼。
林风眠、潘天寿对他寄予厚望,潘天寿更是把郑祖纬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同样也在杭州艺专上学的吴冠中,在回忆两位恩师,林风眠与潘天寿,就曾提及郑祖纬:
“杭州时国画突出的英才是郑祖纬,也是潘老师最得意的学生,陈列馆里挂着他的巨幅人物‘首阳二难’。
潘老师为之题款,他的作品出了画集,也是潘老师题的封面。”
潘天寿批改过郑祖纬的巨幅《鹭鸶图》,逢人就夸郑祖纬,“二十年后,必当万人敌!”
1932年,24岁的郑祖纬在杭州举办了个人画展,许多前辈慕名前来,白龙山人(王震)慨然惊叹:“奇才出世,我侪徒抱残守缺耳!”
然而,老天听不得世人对天才的赞美,老天嫉妒、发狂,随即悄然带走了他。
郑祖纬毕业后,便被林风眠、潘天寿联合挽留下来任教。
1932年夏天,杭州艺专举办暑期学校,郑祖纬教书的同时,还兼任总揽教务。
郑祖纬当学生时就认真仔细,现在当了老师,身兼数职,也尽职尽责、事无巨细。
任何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要亲自经手才放心。
就这样,郑祖纬感染了伤寒,病倒了,病势来得特别凶猛。
1932年8月4日凌晨,年仅24岁的郑祖纬就这么被一场风寒带走了,很轻易的,老天不费力气。
林风眠校长悲恸长叹:“天妒奇才!”
潘天寿更是悲怆欲绝,整宿睡不着,吃不下饭。
郑祖纬的追悼会上,一向冷静自持的潘天寿痛哭悲吼:“天才何短命?大造亦忌能!”
郑祖纬去世后,林风眠搜集郑祖纬遗作,亲自为逝去的学生出版《郑祖纬遗作集》。
序志也是林风眠亲手写的,感叹“此固吾校之损失,抑亦吾族艺术之厄运”!
此时的余任天,因为战火四起,四处流离失所,在战火中为落难百姓发声、呐喊。
那次因学校解散,与郑祖纬匆匆而别,他们就约好,一起加油努力,下次见面应该是在某某画家作品展览会,或者某个美术协会。
然而,余任天眼盲耳聋,手脚并用爬上高峰,没有想象中期待已久的顶峰相见,他发现茫茫大山,只有自己来了。
他倒宁愿郑祖纬迷路了,抑或是单方面毁约了,也不想听到那个迟到了40多年的噩耗,“他啊,他早死了,二十四五岁走的。”
深知命如蜉蝣,知道死亡总是如影随形,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夺走他的性命,让大家如何坦然释怀。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24岁的郑祖纬这颗微尘,在这场大雨之中,却怎么荡也荡不掉了。
下面是郑祖纬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