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贾政的教子之道:古代家教的反思

发表时间: 2024-10-10 16:57

贾政的教子之道:古代家教的反思

一、贾政的人生轨迹

(一)年少放诞与成长转变

贾政年少时诗酒放诞,充满了潇洒不羁的气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族责任的加重,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的天性。在同辈之人缺乏承担家族重任能力的情况下,他努力让自己的行事处世符合封建道德规范,以孔孟之道、程朱之理来治理家族,为子侄们树立榜样。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形成的。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家族荣耀的使命,不能再像年少时那样随心所欲。

(二)为官之路的起伏

贾政被赐官后,起初只是一个工部主事,后升为员外郎。虽然职位有所提升,但他的政绩却并不显著。后来,他被任命为江西粮道,本想借此机会一展抱负,忠君报国。

然而,他却因不通官场潜规则,被家仆蒙骗,落了个 “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苛虐百姓” 的罪名,被连降三级。这一挫折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为官之道上的不足。

(三)家族地位与困境

贾政虽为荣国府当家人,但在家族中的地位却十分尴尬。众人不听他的话,比自己年长的贾赦不听,比自己低的晚辈贾珍也不听。他既没有功勋爵位,又缺乏管家的能力,话语权不大。在家族中,他上比不过贾母,下也强不过贾赦和贾珍。

贾宝玉的婚事贾母说了算,迎春的婚事贾赦做主。贾政虽有管家的权力,却做不了真正的当家人。他的尴尬地位源于多方面原因,首先是没有爵位,其次是自身性格正直,不通世俗,情商不高。在这个复杂的家族环境中,贾政处处受气,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二、贾政的主要事迹

(一)助力贾雨村仕途

贾政因林如海的举荐看中贾雨村,动用贾府在朝廷的关系,竭力协助贾雨村复职。表面看这是贾府人脉,实际是贾府的底蕴势力在发挥作用。贾政认为应天府好,就有人安排现任应天府调任,让贾雨村补了此缺。

贾雨村也由此成为四大家族阵营的一员,为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五品的贾政能让贾雨村从罢官状态复职为从三品应天知府,可见贾府力量之强大。这背后不仅体现了贾政在官场的影响力,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官官相护、利益勾结的现实。

(二)对宝玉的严格要求

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极为严格,只准宝玉念四书,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踏上仕途,延续家族的兴旺。当宝玉在接待贾雨村时表现萎靡不振,又受贾环挑唆被认为与金钏投井之事有关,再加上私藏戏子琪官得罪忠顺王府,种种事情叠加在一起,引爆了贾政的怒火。

他关上门暴打宝玉,认为宝玉品行不端,想让他意识到错误回到正轨。贾政的这种严格要求,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家族未来的担忧和期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封建家长制的权威和严厉。

(三)参与家族重大事件

贾政出题考宝玉,在大观园工程竣工时带领清客游园,命宝玉题字。宝玉在题匾拟联中才情显露,赢得众清客一致好评,但贾政虽心中满意,口中却不见表扬。贾政点了学政赴任,一去三年,回京途中又奉旨查看赈济。

在家族中,贾政处理了一系列祸事,如蒋玉菡隐居紫檀堡、忠顺王问罪,金钏儿投井、贾环进谗等事件引发他打宝玉;元春、王子腾去世后,贾政在江西粮道任上被家仆蒙骗获罪,最终导致贾府在元宵节获罪抄家。贾政在家族重大事件中的参与,展现了他作为家族当家人的责任与无奈。

三、贾政的性格特点

(一)为人正直却迂腐装正

贾政在众人眼中常以满口仁义道德的形象出现,他时刻以儒家统治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试图成为众人眼中的道德楷模。然而,实际生活中,他的行为却时常与其宣扬的道德准则相悖。儿子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使他大为不满,动辄骂其 “畜生”“该死的奴才”,甚至亲自抡起大板子朝宝玉狠命打去,随后还要用绳子来勒死,可见其严厉与专制。

他对外甥薛蟠打死了人公然徇情枉法,对贪赃暴虐的贾雨村却最是热衷与其来往。外放江西粮道时,在他的纵容下,手下人横行不法,公然纳贿。他的这些行为让人质疑他的正直,也凸显了他的迂腐。

他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家庭中严于律己,处处按儒家教条规范自己与下人,不敢越雷池半步。但他却不懂得灵活变通,只知道事情表象,不予深究身故原由,最后导致被人蒙骗,几乎弄得身败名裂。他就像一个被困在封建礼教牢笼中的人,虽努力维持着表面的正直,却在迂腐中逐渐迷失。

(二)孝顺与苛责子女并存

在《红楼梦》中,贾政对母亲史氏的孝顺是有目共睹的。他一向循规蹈矩和勤于仕途,对于家中琐事极少上心,但唯独对母亲极为牵挂。不仅嘘寒问暖,而且唯命是从。

在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中,贾政为了讨母亲开心,一改往昔肃穆古板形象,极力博母亲的欢颜。他故意猜错贾母所出之谜,只为逗母亲一乐;自己出了谜题又悄悄让宝玉把谜底转告贾母,生怕拂了母亲的兴致。

然而,在对待子女尤其是宝玉的教育问题上,他却十分严厉。他一心希望宝玉能通过科举之路博取功名,延续家族的荣耀。他只准宝玉念四书,强迫宝玉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宝玉不爱读的书、不爱做的八股文、不爱应酬的场合,贾政偏偏要他去做。

他不顾念宝玉的内心想法,只为了自己的脸面和家族的利益而严拘宝玉的身心。这种严厉与他对母亲的孝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他性格中的矛盾之处。

(三)忠于皇权却愚昧盲目

贾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是封建社会忠君的楷模。在当时,忠君就是爱国最主要的体现方式,他的忠君楷模形象在元妃省亲一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隆重迎接元妃归家省亲,一向不喜铺张奢靡的贾政,这次不仅大肆操办,甚至还专门修建了大观园。他认为这是对皇权的忠诚,对皇家恩典的回报。

然而,他的这种忠诚却显得愚昧盲目。他没有意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只是一味地遵循封建礼制,为了家族的荣耀而依附于皇权。

在官场中,他虽主观上克尽职守,勤于政事,试图做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但在封建社会末世,官场全面腐败的大环境下,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他陷入了孤独寂寞的可悲境地,成了欲清不能、迂腐冬烘的悲剧人物。他的忠君爱国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那么无力和盲目。

四、贾政的结局与思考

(一)贾府抄家后的命运

获罪抄家后,荣国府世职虽失而复得,但家计萧条,入不敷出。贾政查看家仆花名册,背着手踱来踱去,竟无方法。众人知贾政不知理家,也是白操心着急。贾政本是不知当家立计的人,只有靠贾母主持大局。虽然世职仍旧袭了,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贾政又不能在外应酬,难免典房卖地,诸凡省俭,尚且不能支持。

贾母丧礼中,贾政为了避风头,诸事从简,鸳鸯替他感到不值。果然贾母的财产在出殡当天就被贼寇洗劫一空,贾政连失单都不敢据实上报,说是 “咱们动过家的,若开出好的来反担罪名”。

趁丁忧无事,贾政便向贾琏交代家事,自己带上贾蓉扶了贾母、凤姐、黛玉、秦可卿等人的灵柩回南安葬。回程路过常州毗陵驿地方,宝玉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前来拜别贾政。

宝玉出家后,圣上赏了一个 “文妙真人” 的道号,贾府兰桂齐芳。贾政嘱咐家人道:“如今只要我们在外把持家事,你们在内相助,断不可仍是从前这样的散慢。”

(二)对贾政人生的反思

贾政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他是封建末世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命运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

贾政一生都在为家族的荣耀而努力,他年轻时虽诗酒放诞,但在家族责任的重压下,不得不投身于案牍官场之中。他为官之路起伏不定,虽有过升迁,但最终因不通官场潜规则而被降职。他在家族中的地位尴尬,虽为当家人,却做不了真正的主。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能通过科举延续家族的兴旺,但却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

在那个封建末世,贾政的努力显得如此无力。他的正直在迂腐中逐渐迷失,他的孝顺与对子女的苛责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忠君爱国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盲目。他的一生,是那个时代众多人物命运的缩影。

贾府的抄家,是封建家族命运的必然结局。贾政在抄家后的无奈与挣扎,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命运让人深思。在那个封建末世,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命运。贾政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