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黄帝四季睡眠大法全解析,轻松拥有好睡眠!

发表时间: 2024-08-11 19:30

黄帝四季睡眠大法全解析,轻松拥有好睡眠!

无有浅谈

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探寻宇宙真相 闻道、悟道、体道

「素说黄帝内经 I 素问 I 四气调神论 I 第1章」作者「素朴」

每一天其实都有四个季节,学会在这四个季节如何睡觉,是养生的关键,你睡对了吗。

今天我们将开启新的章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那么在开始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正统华夏文明的养生地位是高于医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所谓的「治未病」,也就是指通过养生来让人不得病,不得病也就不需要治病。那么「四气调神论」的根本,就是透过四季阴阳的变化来告诉世人,要如何顺应自然才能不得病。

另外在「上古天真论」中我们就讲过《内经》中有很多添油加醋的伪章伪句,那么在接下来的内容里,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就直接跳过这些,不再加以介绍和赘述了。还是那句话,素说《黄帝内经》仅为素朴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黄帝曰:

余闻天有四气以应四时,此万物终始之根本,人亦应之。

歧伯对曰:

天地万物,生因春气,长因夏气,收因秋气,藏因冬气。此四气者,本于天真,调于阴阳,以应四时。

春三月,阳生而阴收,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髮缓形,以使志生,应此春气以养生。

夏三月,阴藏而阳长,此谓繁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勿由气泄,以使志长,应此夏气以养长。

秋三月,阳收而阴生,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敛神气,与鸡俱兴,以使志宁,应此秋气以养收。

冬三月,阴长而阳藏,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以使志藏,应此冬气以养藏。

我们首先来‭看「余闻天有四气以应四时,此万物终始之根本,人亦应之」,黄帝问天师岐伯,我听说天地之间有四种气,这四种气对应着「四时」也就是四季,这是自然万物「终始」也就是生灭的根本,人也不例外,也要顺应这个自然万物生灭的法则。

那么天师岐伯就回答说「天地万物,生因春气,长因夏气,收因秋气,藏因冬气」,也就是说这天地之间的自然万物,它们因为春天的气而萌发生机,因为夏天的气而茁壮成长,因为秋天的气而收获收敛,因为冬天的气而封藏积蓄,「此四气者,本于天真,调于阴阳,以应四时」,这里的「调于阴阳,以应四时」,其实和我们在之前「上古天真论」中所讲的「上古有真人者,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生、长、收、藏」这四种气,他都是源自于「天真」也就是「先天真气」,是「先天真气」运转调和阴阳之后,才有了与四气「生、长、收、藏」相对应「春、夏、秋、冬」这四时。

随后天师岐伯说「春三月,阳生而阴收,此谓发陈」,那么这里首先要明白,《黄帝内经》当中关于四季变化的历法,是根据「天干地支」所推算出的黄帝纪年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那么农历又将四季分成了「二十四节气」,每半月一个节气的更替。用来表达一年当中24种「气」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说「阳生而阴收」,我们曾多次提到过,阴阳之间是个此消彼长,反复轮转的循环过程。所谓「阳生而阴收」就是「阴极阳生」的道理。也就是说自「春三月」开始,阴气到达极致后逐渐下降收敛,而此时阳气则刚刚出生。

接下来再看「此谓发陈」,其中的「发」字在这里,是代表「萌发」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新生事物的开始、开端,像我们常说的,植物萌发新芽。而「陈」字在这里所代表的,则是「陈积」「陈化」,这是我们中医里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时间的沉淀和累积,利用「先天真气」的变化去带动事物的自然特质发生转化,例如「陈皮」「陈醋」。所以「发陈」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确它绝不是「推陈出新」,不是说去掉陈旧的糟粕然
后去谋求新‌的方向。恰恰相反「发陈」是指利用「陈积」或者说「陈年积蓄」去萌发新的生机。

所以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从「立春」起,天地间的自然万物,都开始萌发新的生机,都开始利用之前积蓄的能量欣欣向荣的蓬勃发育。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白,万物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顺应外在自然大环境的能量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发陈」,也就是利用之前积蓄的能量。

就好像我们常说的,当机会来临时,你做好充足的准备了吗?你能把握住机会吗?这就是「发陈」的重要性,是内在积累顺应外在大环境以谋求发展的根本所在,两者缺一不可。那么内在的积累从何而来呢?春天萌发生机,离不开冬天的封藏积累,任何内在的变化,都离不开对于外在大环境的感知和顺应。所以要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环环相扣。

接下来我们再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那么这里我们就要先明确一点,在「四气调神论」的这一段当中有四个概念,那就是「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这其中的早晚,我们要如何去定义呢?

这里我们先引用《黄帝内经》后面的一段话「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宏观的概念,一天的24小时就如同一年的24节气,每一天都像是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一天当中每个时辰所对应的节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涵在里面。所以养生不仅要注重一年当中,「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更要注重一天当中,「朝、昼、夕、夜」的四时变化。那么前面我们讲说冬天主封藏积累,而春天主萌发生机,所以人整体的睡眠时间,就像一些动物的冬眠时间一样,是从冬天的到来睡到春天的结束,也就是从夜间21点的立冬,到早晨8点的谷雨这12个小时。

那么,前面我们讲「夜卧早起」也就是晚睡早起的意思,那这个晚睡要多晚,早起又要多早呢?这里我们就根据24节气所对应的24个时辰的真太阳时,也就是你当地日升日落的时间,来划分出一个睡眠区间,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首先来说「立冬」也就是告诉你冬天要来了,你要准备封藏能量了,是时候睡觉了,那么「雪」主封藏,所以「大雪、小雪」也就是告诉你,这个时间睡是封藏能量的最佳时机,而「冬至」则像是最后通牒,是告诉你冬天已经来了,再不睡就的话,不仅没有封藏能量,还要耗损能量,所以你必须要休息了。那么要封藏的能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的阳气。

前面我们讲说「春三月,此谓发陈」,也就是说你要把你积蓄的能量,你积累的这个阳气发出来,让它去创新了。那是不是就不能封藏了呢?所以这里对应四季而言,你只要做到不在错误的时机,去耗损它就可以了。那么「夜卧早起」也就是说,你要跳过封藏阳气的时间,在夜里的子时也就是0点之前入睡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们再说「夜卧早起」的早起,就如同前面所讲的,依据24节气来划分出4个起床的区间,分别是「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我们首先说「惊蛰」,其中「蛰」代表伏藏,也就是说自然万物所积蓄伏藏的能量被惊醒了,第一批早春的昆虫开始孵化了。所以,这时候5点钟你要起床的话,是最有利于阳气顺利生发的,因为此时阴降阳升,这时候外界自然环境下初升的阳气非常温和,对你自身阳气的干扰最低,并且可以带着你的阳气一起上升。那么到了「春分」时,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阴阳一分为二,达到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相对平衡,所以早晨6点起床的话,你的阳气虽然不能伴随自然初升的温和阳气一同升起,但这时候自然的阴阳平衡,所以对人的影响也很小。

再来说7点钟的「清明」,它寓意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此时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了。那么你也要注意了,这时候自然的阳气已经升腾,就开始对你初升的阳气产生压制了,但又好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有春雨帮你去适当的平衡自然阴阳,并不完全妨碍你的阳气升起来。最后我们说「谷雨」,它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寓意着「雨生百谷」,同时它也是「春三月发陈」的最后机会,因为此时的春雨最为丰厚,不仅能滋润万物,同时也让泥土变松软,为万物萌发扫除最后的障碍。

但是同时你也要明白,此时自然的阳气已经逐渐浓烈,只是被春天最后的「谷雨」所压制。所以最晚8点你也要起床,就像此时的自然万物,如果不能凭借积蓄的能量努力破土,那么接下来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你所积蓄的能量一旦错过最后的「谷雨」,自然的浓烈阳气就会彻底将你的阳气压制,你的初升阳气也就生发不起来了。

那么,我们民间有句俗语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是如果虫比鸟儿起的还要早,也就不会被鸟儿吃了。这里的鸟儿就像是外界自然大环境的阳气,它太强就会对你初升的阳气形成威胁和压制。又因为那些季节性的候鸟,多数都在「惊蛰」后的「春分」才开始活跃。所以春天为了顺利让积蓄的能量生发,就应该在「春分」之前的「惊蛰」起床。这就是「夜卧早起」这个「早起」的意义所在。

那么通过对于「夜卧早起」的描述,想必大家也已经发现了,其实24节气不止能够对应四季,同时还可以对应这一天的24个时辰去思考,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那么,接下来早起之后,就要「广步于庭᠎,被髮缓形,以使志生」,「广步于庭」也就是说你要起床后溜达溜达,「被髮缓形」则是说应该穿着宽松舒适,不要扎头发,不要有任何的束缚。这就像植物破土一样,离不开活动的同时,更是离不开宽松的土壤环境。这段话最重要的就是「以使志生」,其中的「志」字我们在「上古天真论·卷三」当中讲过,就是做事的「初心」。那么「以使志生」对于自然来说,冬天封藏积蓄能量以至于万籁俱寂,那春天是不是就要借着冬天封藏和积蓄的能量去迸发新生了呢?

要知道自然的真理是适用于万事万物的。就像古人到了冬天很多都休息了,那么就可以利用冬天去学习和积累知识,到了春天你就要开始谋划着干点什么了。无论你是种种庄家,或者参加科举的春试,总之你的能量经过一个冬天的封藏和积蓄,是时候爆发出来了。这里我们就要再度说回前面讲过的「夜卧早起」,这个早起为什么要在「惊蛰」呢?结合「以使志生」来说的话,它的意义就在于你要做春天的第一批行动者,不仅能够顺势而为,向大的自然环境借势,同时还能避免过多的竞争者相互压制。

这便是「应此春气以养生」,「阴极阳生」「阳生阴收」「生因春气」的意义所在,我们应该懂得顺应这个大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让自己在冬天封藏的阳气也随着「春三月」升起来,利用我们积蓄的阳气去萌发新的生机。

接下来我们再看「夏三月,阴藏而阳长,此谓繁秀」,这里「阴藏而阳长」也就是说,在经历了春天「阳生而阴收」,阴气逐渐下降收敛,而阳气则刚刚出生之后,夏天的阳气顺势不断升高,就经历了一个从「阴极阳生」到「阴阳平衡」,进而转变为「阳盛阴衰」的天地之气交合过程。那么「此谓繁秀」呢,「繁」也就是指植物生长繁茂,茂盛的意思。而「秀」也就是「木秀于林」秀丽的意思。所以「此谓繁秀」也就是说,自然万物因为受到夏天这三个月的「先天真气」变化影响,成长的可谓是生机勃勃、繁茂秀丽。

所以「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就使得自然万物也随之开花结果,长势旺盛。那么此时的人也要顺应变化「夜卧早起」,因为整个夏天阳气都属于一个增长的趋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封藏他,那么就应该结合24节气所对应的「冬至」也就是0点之前睡觉,同时和春天一样,在早晨5点「惊蛰」时就早早起床,这样才有利于阳气充分的茁壮成长。

接下来看「无厌于日,勿由气泄,以使志长」,也就是说在经历了春天的萌发和「以使志生」之后,来到夏天你是不是已经有明确的目标和志向了呀?那么夏天昼长夜短,你却不要厌倦这炎炎夏日的漫长白昼,而是要懂得充分利用夏天旺盛的阳气,去施展你在春天所萌生出的志向。因此,在夏天你更要懂得积精全神的认真做事。因为夏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此时旺盛的阳气和精力是助力你茁壮成长的最佳时机,所以不要四处浪荡的去耗泄荒废掉你⁢的阳气。这便是「应此夏气以养长」「阳盛阴衰」「阴藏阳长」「长因夏气」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我们说「秋三月,阳收而阴生,此谓容平」,这里「阳收而阴生」也就是说,在经历了夏天的「阴藏而阳长」后,就来到了秋天的「阳极阴生」,阳气达到极致开始逐渐下降收敛,而阴气则又开始了新生。「此谓容平」的「容平」也就是说包容平定,此时夏天那股热烈的阳气被秋天包容起来,逐渐平定下来了,「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的这个「急」就像是秋风萧萧扫落叶一样,而「明」则是象征着天气明快,所以秋天总是给人一种了断世事、万物萧条的感觉。

那么此时人就要开始「早卧早起」了,所谓早卧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应该在晚上21点「立冬」之后就入睡了,在早晨5点多「惊蛰」就要起床,正因为此时「阳收而阴生」,所以我们要顺应自然把自己的阳气收集起来。那么为什么入秋之后还要早起呢?我们看秋天是「阳极阴生」,所以阳还在对吧,那么你就更应该利用秋天这最后的阳气去努力生长,这样你才能有更多的阳气拿来收集。

所以我们要「收敛神气,与鸡俱兴,以使志宁」,也就说应该和鸡一样晚上9点多就睡,早晨5点多就起。以此来收敛收摄我们的心神。我们知道秋天是收获的时节,这时候你的远大志向也就应该告一段落,应该要把心收回来做一个总结了,要把你的收获,像秋天动物收集硕果一样收集好,以备冬天的到来。包括秋天植物的叶子会掉落以便减少能量的消耗,同时果实也会落在地上,化成营养和能量被植物收集起来。人也应该去顺应这个自然的变化, 平复你躁动的阳气,把它收集起来不再去肆意释放和挥霍。这便是「应此秋气以养收」「阳极阴生」「阴生阳收」「收因秋气」的意义。

我们最后再来看「冬三月,阴长而阳藏,此谓闭藏」,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天来了,「阴长而阳藏」也就是说,阳气被彻底封藏在了地下,阴气从天而降大雪纷飞,这时候已经是「阴盛阳衰」了。所以「此谓闭藏」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之前秋天所收集的阳气彻底封藏起来了。此时「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水也结冰了,地也干裂了,可以说是冰封雪盖、万籁俱寂,所以你千万不要再去扰乱你的阳气了,因为此时耗散阳气的话是「有失无补」的。所以此时你就要「早卧晚起」了,也就是说和秋天一样,晚上21点「立冬」之后就入睡了,因为冬夜的阴气更重,只有早睡才能不过度耗散你的阳气,把你的阳气封藏好。同时你也要晚起了,因为这时候夜长昼短,日出都晚了,你如果像春天一样早起的话,遇到的可就不是天地间初升的阳气,而是「至极」的阴气了。

所以冬天人要懂得「必待日光,去寒就温,以使志藏」,也就是太阳不出来我就不起床,怎么温暖怎么穿,哪里温暖我待在哪里,离寒冷越远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你的阳气藏好,你才有精力在冬天去积蓄能量。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通过冬天所封藏的这个能量也就是你的「志」,积蓄充足才能为来年春天去萌发新的生机。所以你必须要明白,冬天这三个月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你能否在来年新一轮的春天当中,去重获新生。这就是「应此冬气以养藏」「阴盛阳衰」「阴长阳藏」「藏因冬气」的真谛所在。

那么,我们总结天师岐伯所说的「生因春气、长因夏气、收因秋气、藏因冬气。」对应四季变化「阳生而阴收、阴藏而阳长、阳收而阴生、阴长而阳藏」,其实也就是一个「阴极阳生、阳盛阴衰、阳极阴生、阴盛阳衰」的完整阴阳变化过程。可为什么说来说去始终都是围绕着阳气,要以「阳气」为中心呢?那么素朴曾经在「素说《道德经》道篇·第三章」中讲过,「阳主创生,而阴主化生」,同时「阳主外,而阴主内」,所以阴气可以说是我们保持内在脏腑循环得以平衡的「化生」约束力,而阳气则是让我们外在生命力得以轮转不息的「创生」原动力。所以我们首要的目的就是让生命先能动起来,随后再通过「以阴调阳,以阳和阴」去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这便是健康长寿颐养天年的奥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