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31 15:25
20世纪7 0年代的一天,北京一位朴素的老太太提着一个布包走进了文物商店,抱着些许期待把包里的旧瓷碗递给店员。这个碗,原本只是老太太家里的鸡食碗。多年前,老太太家在修茅坑时从土里挖出来的。发现时,她的家人曾短暂惊讶了一番,但不知其来历,也没在意,便用来喂鸡。随着时间推移,这只碗逐渐被污垢覆盖,呈现出土黄色泽。如今,老太太将它带到文物商店,只希望换点钱改善生活。
店员接过瓷碗,仔细观察着,发现它表面竟隐约透出些许蓝色。出于好奇,他慢慢清洗起碗底的污垢,越擦越深,最终赫然露出六个大字——“大明宣德年制”。这只鸡食碗究竟是什么来头?
北京文物商店里的瓷碗
20世纪70年代,北京的某一天,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专注地整理着店内的物品。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注意到大门旁边站着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她穿着朴素,怀里紧抱着一个包裹。工作人员看见她神情犹豫地张望,似乎在考虑是否要进来,便主动上前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
在工作人员的邀请下,老太太缓缓走进了店内,在一张桌子旁坐下后,她小心地将布包放在桌上。布包经过多次使用,布料显得有些磨损,但被她包裹得很紧实。老太太慢慢地解开包裹的层层布料,最终露出了一个被包得很严实的瓷碗。瓷碗表面积满了污垢,略显陈旧,散发出一股似乎长时间埋在泥土中的味道。她轻轻地将瓷碗推向工作人员,语气平静地询问道:“这个碗能不能卖掉,换点钱?”
工作人员定睛看着瓷碗,细细观察,瓷碗的表面残留着明显的污垢痕迹,似乎还带着些灰土。他仔细打量后问道:“这碗是哪里来的?”老太太听了,随即解释起这碗的来历。
出土的瓷碗
老太太的这只瓷碗并不是他们家代代相传的物件,而是某一年修茅坑时偶然从地下挖出来的。那时家里决定翻修旧茅坑,老太太的儿子请了村里的工匠前来帮忙挖地。工匠在铲土时,忽然碰到一个坚硬的物体,一开始以为是石块,但继续挖掘时发现露出了一角瓷器的边缘。于是,工匠们便小心翼翼地将土一层层拨开,最终从泥土中取出了一只瓷碗。
当瓷碗被挖出时,老太太的家人们围在一起查看,谁也没有见过这种瓷碗,大家都觉得很惊奇,毕竟在地里挖出瓷器并不多见。家人们拿到井边将瓷碗冲洗了一下,碗的形状较深,外壁是较厚实的胎体,表面有些蓝色釉质的斑纹。
老太太家里的一些年长亲戚提出,他们家所在的这一片土地,以前可能是地主家的地。村里一些年纪大的人都知道,这片土地以前曾是一个地主的宅邸,后来因为土地改革,地主家早已搬走,所以这只碗很有可能是地主家埋藏在地下的某种财物。老太太的家人们一边听着这些说法,一边将碗简单清理了几遍,想着可能只是个旧瓷器,于是并没有再过多关注。
在此后的几年中,这只瓷碗就被老太太家人当作普通用具,放在角落里一段时间后,老太太决定拿它来盛放盐。由于碗的形状较深,老太太后来觉得装盐不太方便,便直接改作鸡食碗,用来喂家里的鸡食。几年后,随着家庭经济情况变得有些紧张,老太太想到可以将一些旧物拿去换些钱,便带着这只瓷碗来到了文物商店。
工作人员仔细观察着这只瓷碗,发现碗上有些厚重的污垢,似乎掩盖了一些原有的釉色。碗外表的釉层上可以见到一些蓝色的斑点,略带磨损。工作人员思量一番,提出可以为这只碗支付八十元。听到这个价格后,老太太并未犹豫,立即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钱,将瓷碗留在店内,转身离去。
碗底的惊人发现
在文物商店的后台,工作人员仔细地将老太太带来的瓷碗放在清洗台上。这时,碗表面还覆盖着不少历史留下的痕迹:灰尘,泥土,以及岁月的斑驳。他开始轻轻地用软刷和温水清洗,小心翼翼以免对碗造成任何损伤。
随着水流和刷子的反复擦洗,碗底逐渐显露出文字。开始只是模糊的轮廓,但很快,六个清晰的大字跃然碗底——“大明宣德年制”。
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重要的文物,便立即联系了一位瓷器专家来进行进一步的鉴定。不久,专家抵达商店,他带来了专业的仪器和设备,准备对这只瓷碗进行详细的检查。
专家首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碗的釉面和纹理,随后用手电筒照亮碗内部,观察其光泽和色泽分布。洒蓝釉的特点逐渐显现:碗的釉色如同深蓝色的水滴随意洒落,底部的白釉则犹如雪花飘落,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这种釉色的不均匀分布正是洒蓝釉瓷器的一大特色,每一件洒蓝釉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和瓷器专家确认了这件洒蓝釉瓷碗的显著价值和历史重要性之后,他们开始考虑追溯其具体的来历。他们希望能够重新联系那位卖碗的老太太,以便更详尽地了解这件瓷器背后的历史,同时也计划为她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因为这件碗显然比最初认定的价值要高得多。
时间一天天过去,寻找的努力似乎都未能奏效,老太太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踪的线索。为了保护这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并确保其得到适当的照顾与展示,他们决定将这只洒蓝釉瓷碗转交给首都博物馆。
洒蓝釉瓷器的起源与消失
洒蓝釉瓷器最早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因其工艺繁复、耗时费力,且制作成本极高,致使成品率相当低。制作这种瓷器需要熟练的工匠、精确的温控,以及优质的材料,每一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把控,任何一个小差错都会导致整件作品的失败。
因此,洒蓝釉瓷器的生产对工匠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所需物资耗费也非 常大。在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宫廷对这种御用瓷器的需求推动了大量生产,景德镇御窑厂汇集了经验丰富的工匠和优质原料,全力烧制满足宫廷的需求。然而,由于工艺极为耗费人力物力,宣德皇帝去世后,明朝御窑厂便逐渐减少了这种瓷器的烧制,到明朝后期几乎停止生产。
洒蓝釉工艺在明朝后期销声匿迹,一度消失数百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瓷器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康熙皇帝重新重视宫廷瓷器的艺术价值,并且倡导复兴传统的制瓷技艺。康熙皇帝对宣德年间的洒蓝釉瓷器情有独钟,指令景德镇御窑厂重新复烧这种瓷器。工匠们通过研究明朝留下的技术,结合清朝的制瓷技术水平,恢复了洒蓝釉的烧制工艺。康熙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在色彩和釉面质感上,均尽可能仿制明代宣德作品的原貌,且工艺更加稳定,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康熙年间烧制的洒蓝釉瓷器品质与明朝相仿,也成为清朝瓷器的代表之一。
康熙去世后,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对洒蓝釉瓷器工艺的保留和创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雍正年间,御窑厂延续了康熙年间的工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釉色的纯度和稳定性。乾隆时期,洒蓝釉瓷器的制作仍在继续,且当时的工艺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一时期的洒蓝釉瓷器不但数量增加,且质地均匀、釉色深沉透亮,制作更为精细。然而,由于烧制成本始终高昂,即便在清朝,这类瓷器依旧是宫廷专用珍品,民间难得一见。
清朝后期,由于社会动荡、经济下滑,加之景德镇御窑厂的烧制技艺不复当年,洒蓝釉瓷器的质量开始逐渐下降。随着技术传承的中断和原材料的匮乏,工匠们难以保持洒蓝釉瓷器特有的釉色效果和质量稳定性,生产的洒蓝釉瓷器品质明显低于康、雍、乾三代的水平。特别是在晚清时期,由于御窑厂的衰退,制作洒蓝釉瓷器的技艺逐渐失传,生产数量大幅减少,洒蓝釉瓷器几近绝迹。
洒蓝釉瓷器的市场表现
洒蓝釉瓷器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备受瞩目,尤其是宋代和明清时期的精品,经常拍出高价。2000年代,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洒蓝釉碗以近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造了洒蓝釉瓷器的拍卖新高。这只洒蓝釉碗的外观呈现出均匀而厚实的蓝色釉面,白色斑点自然分布,成色完美,具备宋代早期洒蓝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不仅宋代洒蓝釉瓷器屡创拍卖高价,明宣德和清康熙时期的洒蓝釉瓷器也频繁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中。其中一 件清康熙年间的洒蓝釉双龙戏珠纹瓶,以其精美的双龙纹饰和细腻的洒蓝釉色,深得藏家青睐。这件双龙戏珠纹瓶出现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以数百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当场的亮点之一。
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洒蓝釉瓷器的收藏热度和市场需求仍在增长。专家预计,未来洒蓝釉瓷器的市场价格将继续攀升,例如北京文物商店发现的宣德洒蓝釉钵,十年后再次被鉴定估价时,市场价格已经突破5亿元人民币,成为市场上的顶级藏品。
参考资料:[1]张红燕,胡东波.明代御窑遗址出土孔雀绿釉、洒蓝釉、瓜皮绿釉瓷器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4):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