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03 12:53
1929年的寒夜,奉天沈阳大帅府内,枪声打破了寂静。谁能想到,东北军中赫赫有名的杨宇霆,竟在那一刻倒下。
而下令的,正是那个在他眼中“不成器”的张学良。为什么一向犹豫不决的张学良,会在这个问题上果断出手?
他晚年曾表示:“我不迷信,但在杀杨宇霆这件事上,我不得不信!”
谈起杨宇霆,必须先回溯他作为张作霖得力助手的辉煌时刻。早年,他学识渊博,曾赴日本留学,凭借真才实学进入军中,迅速获得张作霖的赏识。
那时,奉系军阀实力较弱,靠的全是江湖草莽的勇猛。杨宇霆的加入,可谓给这支“土匪部队”注入了一股新风。
在他的策划下,奉系军逐步壮大。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秦皇岛劫械案”。直系军阀购入的武器被他巧妙窃取,为奉系军实力的提升立下汗马功劳。
此后,杨宇霆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军改,淘汰老弱、强化训练,甚至组建了海军与空军。东北军焕然一新,战无不胜。
随着张作霖的去世,东北军内部局势陡然改变。年纪轻轻的张学良,成为了名义上的总司令。
但事实却是,军中实权仍掌握在杨宇霆手中。杨宇霆对这个“少帅”毫无尊敬之意,军政大事皆由他独断专行。
张学良内心不满,却碍于杨宇霆的功绩,始终忍让。然而,真正让矛盾爆发的,是两人对国家未来走向的分歧。张学良立志“东北易帜”,融入国民党以抗日。
而杨宇霆则坚持独立,坚决反对易帜。最终,张学良毅然决然改变了旗帜,将东北军纳入国民党麾下,杨宇霆则固执不变。
令张学良动了杀心的,还是发生在杨父寿宴上的那场屈辱。当张学良带着厚礼前往祝寿,却被在场宾客忽视,随即目睹杨宇霆的盛大欢迎,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
随后的宴会中,杨宇霆对张学良的冷淡态度,更是让他怒火中烧。返回府邸后,他愤怒摔物,难以平息。
张学良虽心中已生杀意,却一度犹豫不决。身边的亲信也纷纷劝阻,唯恐东北军内部因此动荡。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再次点燃了他的怒火。
杨宇霆和常荫槐闯入张学良的办公室,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命令,张学良表示需要南京政府的批准。然而,杨宇霆却根本不听,坚持用命令的口吻逼迫他签字。
张学良心里怒火翻腾,却努力压制,假装顺从地说:“我再考虑考虑,晚上请你们来吃饭再说。”
于是,两人这才离去。可离开办公室的那一刻,张学良心中已下定决心,这一次不能再退让。
回到家中,张学良将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于凤至。于凤至知道此事非同小可,连忙劝阻,希望丈夫三思。
然而,张学良心意已决,为了让天意来决定这件事,他拿出一枚银元,对于凤至说:“我抛三次银元,如果三次皆为同一面朝上,那就说明杨宇霆该杀。”
令人惊讶的是,三次抛掷,银元皆是同一面朝上。于凤至不死心,再次恳求张学良抛一次。
张学良便进行了第二次抛掷,结果依然如此。这一巧合让张学良倍感震惊,心中愈发坚定,认为天意已明示。
于是,张学良立刻召来心腹,安排了当天晚上的行动。当天夜晚,杨宇霆和常荫槐如约来到老虎厅。张学良一改往日冷淡,热情招待二人。
期间,张学良借口离开,外面的手下向他示意一切已准备就绪。顷刻间,数名精锐士兵冲入老虎厅,控制住了杨、常二人。
“阻挠国家统一”的罪名当场宣判,随后便是数声枪响,杨宇霆与常荫槐在一片混乱中被处决。
枪声划破了沈阳夜空,东北军内部势力格局就此改变。张学良由此掌握了东北军的大权,开始了他新的军事和政治征途。
时光荏苒,晚年的张学良谈起此事,感慨良多。他说:“原本我并不迷信,但在那次抛银元后,我不得不信了!”这句话透露出他当年做出决定时的复杂心境。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心理的暗示?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抛银元这件事或许只是个巧合,但正是这个巧合为张学良下定决心提供了最后的推力。杨宇霆的倒下,不仅仅是权力的交替,更是东北军发展路途上的一个转折点。
杨宇霆之死,对东北军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学良掌权后,果断易帜,融入国民党,以抗日为己任。
而杨宇霆的固执反对,也成为他被时代淘汰的原因之一。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每一个决策与事件,都在无形中推动着未来的走向。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张学良的选择虽带有些许迷信色彩,却展现了他在巨大压力下的果断与决心。
时代的车轮不会为个人停驻,但每一刻的选择都在影响着历史的轨迹。抛银元的瞬间,也许正是他内心挣扎与时代洪流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