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慈善之光闪耀一生:裸捐千万的诗词女神传奇人生

发表时间: 2024-11-26 02:03

慈善之光闪耀一生:裸捐千万的诗词女神传奇人生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主人:叶嘉莹先生,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你也许听过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甚至前段时间,因为有人称呼华坪女校的张桂梅校长为“张桂梅先生”引来热议!

叶嘉莹先生在被评为2020年成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叶嘉莹先生

并非每一位女性皆可称作“先生”,唯有品行高洁、威望甚隆者,方可获尊称为“先生”。此称谓承载着深厚敬意,非一般人所能当。了解叶嘉莹先生的生平,你就会明白她为什么被尊称为先生。


01

诗心与人生的交响曲

叶嘉莹先生

时间,这柄冷酷的刻刀,于众人之身皆留下了深刻印记。它无情地雕琢,让岁月的沧桑尽显,无人能逃其雕琢。有人被雕琢成精致的工艺品,有人则被磨砺成坚韧的磐石。

叶嘉莹先生,这位走过百年人生的传奇女性,无疑属于后者。她的一生,与中国古典诗词紧密相依,仿若藤蔓绕古树,相互交织,共生共长,在岁月中演绎着独特的风华。

努尔哈赤像

叶嘉莹先生的童年,浸润在诗词的芬芳之中。她出身于叶赫那拉氏,这个古老的满族姓氏,曾孕育出纳兰性德这样的诗词大家。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给她筑牢了坚实的国学根基,使其在国学领域得以拥有扎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铺就了光明之路。

叶嘉莹(中)三岁时与小舅李棪及大弟叶嘉谋合影

她的伯父,乃精于诗词的中医,充当了她诗词之路的启蒙者。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为她开启了诗词世界的大门。在伯父的引导下,她熟读古典诗词,并展现出过人的天赋,甚至能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过目成诵。

初中毕业时的叶嘉莹

中学阶段,她堪称学业之翘楚,成绩年年出类拔萃,始终位列前茅,尽显卓越风采。然而,命运的转折节点常常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在不经意间便降临,让人毫无防备。

1941年,母亲因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17岁的叶嘉莹第一次直面人生的残酷。悲痛之中,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句句锥心。“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诗句中流露出的,是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无法言喻的悲痛。这些诗,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的慰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诗歌成为了她面对苦难的武器,帮助她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至暗时刻。

如果说,童年时期的叶嘉莹是温室里的花朵,那么青年时期的她,则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叶嘉莹与赵钟荪的结婚照

24岁那年,她嫁给了赵钟荪。婚后,她随夫四处漂泊,历经颠沛,饱尝生活之艰。期间,他们居无定所,在风雨中艰难前行。

叶嘉莹50年代在台北教诗

台湾,因为赵钟荪的牢狱之灾,叶嘉莹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养育两个女儿的重担。生活的重压并没有压垮她,她反而在诗词的海洋中找到了慰藉和力量。白天,她是辛勤的教师,晚上,她是诗词的女儿。她伏案写作,用诗歌记录生活,排解心中的苦闷。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空虚的年代,诗词成为了她心灵的避风港,让她在生活的泥沼中保持着内心的高贵和纯洁。

然而,命运好似向来偏爱戏弄那些坚毅之人。它总是如此无情,将重重困境摆在他们面前,让其备受磨难。


叶嘉莹全家福

1976年,52岁的叶嘉莹再次遭遇人生的重创——长女和女婿因车祸双双离世。这猝不及防的沉重打击,恰似一道惊天霹雳,瞬间让她身心破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恸,实非言辞可述。那是一种深深嵌入骨髓、难以名状的剧痛,令心灵颤抖,让灵魂悲泣。她再次用诗歌来疗伤,写下了十首《哭女诗》,“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女儿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

诗歌,又一次成为了她心灵的支撑,帮助她从悲痛的深渊中爬出来。

从《哭母诗》到《哭女诗》,叶嘉莹先生用诗歌记录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展现了诗歌强大的疗愈作用。在她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不屈,也看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诗词的执着。

正如她在词中所写,“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莲花,乃纯洁与高贵之象征,亦为生命力之喻体。其蕴含的美好意象,令人心生向往,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纵使历经风雨的蹂躏,莲子仍可生根萌蘖,绽放娇艳的花朵。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颗莲子,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洁和对诗词的热爱。她倾其毕生积蓄赠予南开大学,旨在助力诗词教育,此举愈发彰显出她如“莲心”般的奉献情怀,令人钦佩。她过着简朴的生活,却将所有的财富都奉献给了诗词事业,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境界,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对后世的责任。

02

一位“天生”教师的执着与奉献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与讲台紧密相连。从1945年大学毕业开始,她就踏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直至90多岁高龄仍坚持站立授课。她曾说:“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自白,而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和坚定信念。

从中学到大学,从台湾到北美,再到回到祖国,叶嘉莹先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的学生也遍布全球。她不单是卓绝的学者,更是深得学生尊崇与喜爱的老师,其在学术与教育领域皆熠熠生辉,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与光芒。她把讲台视为传播文化的神圣之地,将诗词视为连接古今的桥梁,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点燃了无数学生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叶嘉莹先生的施教,绝非仅囿于知识之传递,实乃精神之引领。其教学意义深远,令人敬仰,宛如明灯照亮学子前行之路。她注重诗词的吟诵,认为吟诵是理解诗词精髓的关键。她独特的“跑野马”式授课风格,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她上课没有固定的讲义,而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课堂的氛围,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她对诗词的理解,不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更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出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她宛如引路人,引领学生踏入诗词的神圣殿堂,使其领略诗词魅力,体悟诗词真谛。白先勇席慕蓉等知名作家和学者,都曾是她的学生,他们对叶嘉莹先生的教学都赞誉有加,认为她是一位真正的诗词大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1979年初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右三为叶嘉莹

1979 年,叶嘉莹先生重返阔别已久的祖国,自此于南开大学开启了执教生涯。

于她而言,这不单是落叶归根,更是使命的深情召唤。它犹如明灯,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让她心有所向,步履坚定。她深知,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有人来传承和发扬。她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诗词的教学和研究中,希望能够将这份文化瑰宝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2012年,叶嘉莹讲《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

在南开大学,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甚至连熄灯号响起也不愿离去。她对学生的热爱和对诗词的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人。

叶嘉莹先生对诗词教育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她对诗词事业的无私奉献上。她倾尽一生积蓄赠予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助力古典诗词研究与推广,这般善举令人尊崇。而这笔巨款,是她一生辛勤工作的积蓄,也是她对诗词事业的最后一份礼物。她过着简朴的生活,却将所有的财富都奉献给了诗词,这是一种“莲心”般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对后世的责任。

03

诗心永存,文化长青

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的仙逝,乃中国古典诗词界之重大损失。然其留存的精神瑰宝,会恒常激励我们奋勇前行。她对诗词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文化的传承,对人生的感悟,都将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她的一生饱经苦难与挑战,生于乱世。从中国至美、加,再回国,执教超 70 年。叶嘉莹播撒中国诗词之种,与古典诗词“相恋”,从未舍弃对诗词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期望。她像一颗莲子,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之后,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洁和高贵。她倾其一生心力于诗词事业,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立下赫赫功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叶嘉莹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不止于诗词,更在于她对待人生的姿态、对文化的体悟以及对社会的担当。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士”,什么是真正的“诗词的女儿”。她的精神,犹如熠熠明灯,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之人,钟情诗词,传承文化,不懈追求美好人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将叶嘉莹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给你小心心]




参考资料:

新京报-2024年11月25日-《叶嘉莹的一生,浮萍颠沛,诗词为根》

澎湃新闻-2024年11月25日-《纪念|百岁大先生,青春叶嘉莹》

红星新闻-2024年-11月-24日-《逝者|叶嘉莹:人间原是幻 以诗见苍生》

新华社新媒体-2021年-3月1日-《中国故事|先生,叶嘉莹》

湖南日报-2024年11月25日-《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逝世 享年100岁》

新京报-2024年11月25日-《叶嘉莹的一生,浮萍颠沛,诗词为根》

澎湃新闻-2024年11月25日-《纪念|百岁大先生,青春叶嘉莹》

红星新闻-2024年-11月-24日-《逝者|叶嘉莹:人间原是幻 以诗见苍生》

新华社新媒体-2021年-3月1日-《中国故事|先生,叶嘉莹》

湖南日报-2024年11月25日-《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逝世 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