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重温历史:北洋银元局如何引领铜元潮流

发表时间: 2020-02-14 13:07

重温历史:北洋银元局如何引领铜元潮流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庚子事变爆发, 华北地区唯一具备机器造币能力的北洋机器局东局被联军攻占, 破坏殆尽。尔后该地被法国占用作为军营, 未能原地重建。次年九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暨北洋大臣, 大力推动新政, 提倡“练兵、制造二者相辅相成”, 废科举、办新军、设学堂。经朝廷批准于隔年在山东德州择地新建“北洋机器制造总局”, 仍简称北洋机器局, 原铸造银洋所①没有恢复。袁世凯另请设立造币专门机构, 此即“北洋银元局” 成立缘由。


北洋银元局的肇建

新局由随袁来天津主持北洋实业的周学熙筹组。光绪二十八年六月, 周以天津地处“南北交通, 华洋辐辏, 商务特盛, 得随时消息市面之盈虚, 以酌鼓铸之缓急”, 选择空旷近水之区建厂。又以前机器局设备“因陋就简, 更阅兵焚,‮ 残缺太半, 拟即旧机, 配置新机, 期利铸造”, 添购机器在西窑洼(现天津大悲禅院旧址) 闲置之淮军护卫营地新办“北洋铸造银圆总局” ②, 设于督府附‏近也方便管理。同年十一月十六日(1902 年12 月15 日)正式开铸, 简称“北洋银元局”, 不再附属机器局, 成为独立运作之专业造币局厂。

该厂虽然名“铸造银圆总局”, 但实际生产却以铜元为大宗。光绪三十二年四月整顿币制, 厂名改“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 三十三年八月再改“度支部造币津厂”。宣统二年四月奏裁各省铜元厂, 全国仅留六个分厂, 该厂被列入裁撤并入天津造币总厂。由于名称多次更迭, 本文简化时称“津厂”, 以别于“津局” (北洋机器局) 及“总厂” (造币总厂)。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银币的“ 元两之争”

北洋银元局开铸前, 朝野已为本位币重量应以库平七钱二分或库平一两何准争议多年,即所谓的“元两之争”。邻近京畿的津厂, 在总厂开工前自然成为试造样币的场所。一、“两制” 银币设局之初, 袁世凯主张造一两银币, 光绪二十八年海关报告书中记载:“袁宫保急图整顿, 即拟铸一两重之银圆, 实于北方不无裨益。从来洋圆虽按两计, 并无一两重者, 若能照一两广铸行使, 当有准则矣。果能各直省通行, 商务必大为获益”。日本正金银行受委托代办模具, 经洽询日本大阪造币局认为, 若以边缘凸起处为准,钱币的直径应为其14 至15 倍;如以钱币本身底板的厚度为准, 则直径应在17 至18 倍。依此一两银币的直径应比七钱二分银元加大一成为宜。一则可防止新旧混淆, 二则直径与厚度的比例大, 轻敲时音脆, 可避免声音混浊而不易分别良劣, 造成百姓的误会。

光绪二十九年五月(1903 年6 月) 模具25 组完成交付③, 试作六、七千枚。但清政府此时对币制单位仍举棋不定, 元两之争尚未有结论, 并未发行, 由存世实物可断定此为“户部一两” 系列银币, 有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及五分面额。经实际测量, 一两的直径为43.4mm, 较通行银币的39mm 左右约大一成, 为中国龙银尺寸最大的。其边缘高起处为3.1 mm, 比例14 ∶ 1, 与文献记载符合。惟其重量竟有36.2g、37g 等多种, 以贵金属币最大误差为千分之三的规定来说, 与标准库平一两的37.3g 差异颇大。由“两” 字笔法从“人” 或从“入” 可分为两版, 留存数量极少。筹划之际朝野都寄予厚望, 却无疾而终。


“户部一两",模具由日本大阪造帀局雕刻。


元两之争在各执一词的状况下讨论多年, 期间币制单位章程反复, 造币厂制作样品呈报, 皆无结果, 光绪三十三年(1907), 津厂制作的“北洋一两” 银币, 是元两之争中最后的一两银币。此币的设计与户部一两相同, 正面除将“户部” 二字改成“北洋” 外, 其余不变;背面则只是将发行年份更新, 并将厂别英文由HU POO 改为PEI YANG。北洋一两只有一种面额, 由其背面火焰下龙珠有3 个极细微的小点或非常明显的凸点, 可分成俗称的“无点” 及“三点” 两版。根据各钱谱, 北洋一两的重量也有多种记载, 如34.2、35.2、37.2 及37.4g 等, 厚度在3mm 以上。耿爱德著《中国币图说汇考》页331 上虽记录为51.2g, 超过其他样本三至五成, 但其直径相同(43.5mm), 厚度3.5mm, 与一般所见差距有限, 可能是笔误或排版疏忽。


北洋一两,右图为火焰下的龙珠有小的“三点”


北洋一两帀模

二、“元制” 银币

银元局首批正式投产的是“光绪二十九年北洋造七钱二分” 版银币, 样式与津局所出​“北洋造‏光绪元宝” 相同;应是币制单位未定, 沿用原设计以便宜行事。币模系该局自行雕刻, 仅更动背面年度标示。津厂产制的“北洋造” 银币, 皆“光绪元宝”, 有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及三十四年等四个年份, 形式一致。其中三十一年版只有贰角银毫一种, 其余的皆为面额壹圆一种。没有出现过宣统年号的北洋造银币。根据《海关十年报告》(Decennial Reports), 标示“29th” 的光绪二十九年版北洋银币是民间提交银锭委托制作的④。国外资料显示, 光绪三十一年二角银币可能亦为民间委托银元局热衷造铜元。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北洋银元局首批正式投产 的“光绪二十九年7钱2分”版银币,据海关报告,是民间提交银锭委托制作


光绪三十一年版二角银帀,北洋银元局所造银帀中没有其他年度有此面额,可能亦为民间委托。


光绪元宝三十三年版,津厂所造壹圆银帀中数量最低的


北洋三十四年版,津厂壹圆银帀制作量最高的一种,民国初年在多处恢复生产,版别极多,此为其中背"34”字体较特别的版式,稀见。


这座袁世凯下令创办的造币厂虽然命名“北洋铸造银圆总局”, 但银币生产却呈半停顿状态, 实际上以生产铜元为主, 袁氏甚至于被形容为铜元泛滥的罪魁祸首⑤。究其缘由, 乃是现实的压力所致。庚子事变后, 清政府极思改革推动新政, 但所需庞大的经费, 加上赔款数额惊人, 无论是中央或地方的财政都非常困难, 除了节约之外必须开辟新财源。而中央的预算要靠各省缴交及摊派, 故地方督抚莫不以造币余利做为筹款的首要途径, 并自此获利。故北洋银元局以当时铜钱缺乏, “私钱充斥, 银价日疲, 仅铸银元, 不足以纾市面”, 生产获利较高的铜元。袁世凯在光绪三十二年五月《铜元余利短绌军需支款无著另筹款补折》, 银元局“约岁可得银七八十万两” 可见一斑。该局所造铜元的种类既多且杂, 简单的说, 正面有“北洋” 两字铭文的“光绪元宝”十文、二十文及“光绪通宝” 零用一文铜元, 皆其所造, 各版铜元模具是该局自行设计与雕刻制作。此外, 亦有冠“户部” 铭文的光绪元宝五文、十文及二十文等三种面额铜元⑥, 背面坐龙与北洋龙银设计雷同。两种背面英文标示, 分别为PEI YANG 及HU POO。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北洋“光绪元宝”铜元,仅十文、二十文两种,没有面值五文的,发行较晚,笔者推测为光绪三十一年


光绪三十二至三十四年间发行,此为宽边大样,罕见

北洋造“ 户部” 铜元

由关册⑦所载可知, 正式开铸之初有当五、当十、当二十铜元三种, 然而却无面值五文的“北洋” 铜元存世, 虽津厂也造有中心“直” 大清铜币五文铜元, 但系光绪三十二年(1906) 整顿币制改直隶造币分厂后所制。户部造币总厂在光绪三十一年五月落成后, 开铸的是“乙巳大清铜币”, 故津厂初期所造当为“户部光绪元宝”。尔后总厂开工, 津厂生产的再改币铭为“北洋光绪元宝”, 面值仅有十文及二十文两种。

特别要指出的是, “户部光绪元宝二十文” 有两种设计。一种的龙形同银币, 本文以“北洋龙” 称之;另一款与户部一两图形近似, 俗称“户部龙” ,


俗称“户部龙”仅二十文一种,是民国6年武昌造币厂以日本代制的“户部”模具中未使用的二十文铜元改制而成

皆可分细版多式。户部北洋龙二十文、十文、五文等三种铜元是北洋银元局开铸时制作, 泉界已无异议。


由文献记载北洋银元局在光绪二十九年开铸铜元时的面额可知,系冠上“户部"名义,估计生产两年。注意其蟠龙形式的设计与银币相同。


户部龙仅二十文一种, 其制作时地说法不一。事实上, 这是在民国六年(1917), 武昌造币厂以光绪二十九年请日本代刻“户部” 模具中未使用的二十文铜元改刻而成⑧。“光绪” 年号的“直” 一文,


戊申"直"一文。宽边样帀,珍稀,马定祥旧藏

“大清铜币” 中心“直” 的二文、五文、十文及二十文铜元则是造币总厂落成后由其颁布的祖模进行生产。


批量发行之丙午"大清铜帀”中心“直"五文、十文及二十文铜元。以户部造帀总厂颁布的祖模加刻后进行生产,此为所谓的"部颁龙”版。自岁次丙午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生产。


可能祖模耗损后各分厂自行重刻, 造成细部差异而有所谓的“部颁龙” 与“地方龙” 之分。其中直二文为样币, 没有发行


丙午"大清铜市"中心"直” 二文,马定祥旧藏。未发行样帀,珍稀


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元年银铜币制额

下列北洋银元局开铸后各年度制额明细表数据中, 光绪二十九年及卅年为津海关资料;另1906-1910 年间, 英国驻华领事曾向伦敦外交部呈报中国各省造币厂制额, 系各地领事洽请当地官方提供资料, 因辛亥革命而中断, 经比对部分与美国造币厂年报(U. S. MintReport, USMR) 所载相同, 应皆来自该局⑨。此表以中历为准, 民国成立后, 各级政府始改用西历。币制整顿后, 津厂产额统计并入总厂。


北洋银元局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元年(1903- 1909)制额:


1. 银币约25 461 841 枚(3.73%), 铜元657 404 779 枚(96.27%), 合计682 866 620 枚(100%)。

2. 光绪二十九至三十一年(1904-1906) 造壹圆银币为二十九年版, 约5 110 675 枚。宣统元年生产的应为三十四年版。

3. 光绪二十九至三十年(1903-1904) 所造铜元为“户部光绪元宝”, 三十一年为“北洋光绪元宝”,三十二年起为“大清铜币” 中心直。各版确实衔接日期, 无从查考。

4. 铜元滥造的高峰是光绪三十一年, 北洋银元局产额的高点是次年。


宣统二年(1910) 起, 总厂分厂两者的产量合并计算, 未列出。以此结算, 津厂开办至宣统元年止的七年间, 计出银币25 461 841 枚左右、铜元657 404 779 枚, 总数超过6.8亿枚。经初步比对, 上表数字与现市面各版银铜元能见度尚称符合, 由于所造铜币形式众多,由上附图可见一斑。


天津市面银铜币通行概况

庚子事变后, 天津市面动荡“银根枯竭、钱业疲累”, 设局造币既可纾缓通货缺乏, 也可杜绝私假劣钱。据津海关年度报告, 开铸之际因该埠宝银、银元等“往年系出口比进口多二三倍”, 发行的铜元“不敷市面之用仍需多加机器”, 随即因日俄战争(按:1904 年2 月─1905 年9 月) 进口现银大增反较出口为多。光绪三十三年, 因当十铜元滥发, 制钱几近消失, 先前禁用的私钱, 多由火车运往东北。原本每百枚可换银元1 枚, 年底时跌至150 枚;物价飞腾, 无论所得为铜元的工人或以银为薪水者皆受累至深。次年铜币“已见大加整顿, 现时平至125 枚矣。其功在一面将私贩铜元入口之人获拿惩办;一面令铜元局暂时停铸, 至能平检尔。今银洋一元合铜元125 枚之市, 铜元局业已仍旧开炉鼓铸矣”。经比对各年产制状况, 与海关报告描述一致。关册中之“铜元局” 即津厂。

年度产量表也说明因“制钱缺乏, 民生为苦” ‬制作的北洋零用一文是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间发行, 总数2 297 万枚。这未标示纪年的小铜板, 产制年代得以明确。据1905 年度之美国造币厂报告, 津厂厂长表示受指令制作一文制钱并且已完成, 其描述之设计与北洋零用一文吻合, 即模具在光绪三十一年制妥。

考查铜币大臣陈璧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八(1907 年6 月18 日) 奏折上记载自二十八年六月开办至三十三年三月底止, 四年十个月间计制造“大银元5,711,901 元, 二角小银元152,091 枚”、铜币四种“共折合当十铜元682,180,520 枚”。上表的大银元至三十二年累计约511 万枚, 差异不大, 足见外文资料来源可信。奏折中历年造银铜币“共得余利银1,934,631 两” 有余。余利支出中, 公积抵款最巨, 约41%, 其次在教育及医疗部分占29%,建造武备学堂及淮军军火等22%, 花红4.94%, 剩余用于劝业会所等为3.1%, 运用尚佳。


津厂之设备及产能

铜币大臣陈璧的奏折中, 此时已改名直隶造币分厂, 计厂房140 间、办公及库房住房84 间, 设备甚多而造币最主要的印花机有39 架;造币机数量颇多, 产能是“每日可铸银元一万一千余元, 当十铜币六十万枚有奇”。与广东钱局开办时, 每架造银元机每日二万五千枚及造铜币机器每日三万枚左右相比, 效率似乎不高。

北洋银元局筹建时以旧机搭配新机, 其旧机为机器局购自英国格林沃铁厂(Greenwood& Batley), 但新添设备来自何处无明确记载。然而自壬子兵变(1913) 总厂遭焚毁后, 次年北洋政府财政部编列之《天津造币总厂原有机器统计表》⑩可见端倪。按银元局并入总厂后一度停摆, 因总厂被毁乃利用其旧址复办, 再改称“西厂”, 专造铜币。该表中剔除已在东厂及由东厂移至西厂、焚后修成移至西厂部分, 择取“西厂购来”、“已用十年,现在西厂” 进行梳理。发现前者自购的, 有未注明厂牌因压力不足装箱不用的小印花机8架;后者已在厂十年, 意味光绪三十年 (1904) 开办初期即在银元局的有 “日本作山铁工所造” 小印花机8 架、及广东调用的英国喜敦厂(即伯明翰厂) 造小印花机3 架,计11 架;另“天津北洋制造局” (应系北洋机器局) 移交之德造中型印花机3 架、英国格林沃造一文制钱小印花机10 架, 或因老旧或因压力不足, 此13 架均未使用。两者合计32架, 其中21 架没有使用, 依据此表, 操作中的小印花机仅11 架, 即日本作山铁工所8 架及英国喜敦厂造3 架。同时编列之《从鲁闽豫运来机器统计表》内, 山东济南铜元局在光绪三十三年底裁撤,设备并入津厂的有日本作山铁工所造大型印花机2 架、德国造中型印花机4 架(另有8 架在东厂), 计6 架。闽豫两厂的设备, 均移交东厂。

以上各式机器产能分别是:作山铁工所大型印花机每小时可造大银币1 800 元、小型印花机每小时可造铜元3 500 枚;德国中型印花机每小时可造半元银币2 200 元;英国喜敦厂小型印花机每小时可造铜元3 500 枚。津厂光绪三十年前后之机器合计共36 架、使用17架, 机器数量与奏折接近。按大型印花机亦可用来制造二十文铜元, 符合“每日可铸银元一万一千余元, 当十铜币六十万枚有奇” 之数。其余设备多为英国品牌, 亦有美德日及国造, 许多机器封存未用;除不堪使用者外,显然是滥发铜元造成设备的闲置。承接之原机器局之旧机具“残缺太半”, 多数未用。


北洋银元局铜元票

三十一年(1905), 直督袁世凯以“现在直隶各省制钱愈缺, 亟应推广行使”, 饬银元局设北洋铜元兑换局及由北洋官报局‫印造面值伍拾枚、壹百枚及伍百枚的当十铜元官票三种, “使远近商民既便取携, 复无亏折, 以济钱荒而维圜法”, 用以在直隶地区通行的省钞。

由于民间习以制钱“文” 为行用单位, 故铜元票正面再加盖硃戳“准抵足制钱□□文” 字样。然而铜元生产已达高峰, 次年更加泛滥, 当十铜元票随即停印, 发行不广留存有限。


银元局发行当十铜元官票三种,此为面值最大的之伍百枚券。背面有袁世凯印造铜元票缘由之晓谕。


造币机构名义发行纸钞的情况罕见, 以银元局发行论枚计值的铜元票, 似仅此一家,其他如湖北银元局发行的是制钱票及银元票、四川铜元局发行铜元票。

“ 北洋银元局”与“ 北洋机器局”之关系

泉界中有谓北洋银元局是接替北洋机器局, 此说有盲点。按北洋机器局原名天津机器局, 同治六年(1867) 正式开局, 光绪二十二年以其规模宏大, 负责供应华北甚至于东北地区军火, 此名不能反映实情而改称北洋机器局。庚子事变被
毁后无法原地重建, 乃于山东德州觅地另建新局, 全名北洋机器制造总局, 简称沿用原名。

北洋机器局存在天津的期间, 于光绪十四年(1888) 及光绪二十二年(1896) 至被毁前, 生产钱币六个年度, 其中最后五年是附设局内的铸造银洋所小批量造币。也就是说,担任华北国防重责的机器局在33 个年头里, 造币事业仅是小配角;重建于德州的北洋机器制造总局才称得上北洋机器局的恢复。北洋银元局成立时, 命名铸造银圆总局, 亦称“总局” 自有其缘由, 若谓前身是附设机器局内的铸造银洋所, 则属合理。想必是为便宜行事,银元设计与北洋机器局银币相同, 因而被误成是其延续。

结‭语

津厂并入总厂后, 除称西厂外, 亦有“老厂” 之名以别于设置稍晚的东厂。由于专造铜元, 也常被称为铜元厂、铜元局, 称呼混淆, 两厂合一后式微。民初局势动荡, 总厂地位逐渐低落;东厂也造铜元后, 西厂功能渐失停办。民国五年(1916) 北洋政府财政部在银元局旧址成立炼铜厂。据民国十九年财政部钱币司《章制汇编》, 西厂旧存大小印花机尚有8 架, 由精勤工厂保管。全面抗战前冀察绥靖公署改造币厂为修械所后, 西厂成为材料处。目前该址为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 已无昔日风貌。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正门外景。上图是光绪二十八年幵办时所摄,门前种植的小树枝叶稀疏,门额"北洋银元局"。左为瞭望用六角形五级塔型的镇海楼,建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年)。

中为光绪三十二年改名之"直隶户部造帀北分厂"。图片虽不甚清晰,由门额九个字,可确定名称无误。

下图为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废户部改为度支部,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再改名之"度支部造币津厂"。由于与稍后创建的造帀总厂在时间及地点上都非常接近,后来被并入又一再更名,故经常被混淆。各时期名称由此组图片一览无遗,非仅仅是公牍上的称谓。


光绪二十五年绘制的《天津城厢保甲全图》,箭头所指即北洋银元局所在的护卫营大悲院位置


洋银元局开办时碾片间场景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另一个角度拍摄的北洋银元局场景

(本文银币、币⁩模及铜元票图片由北京诚轩公司提供, 铜元部分由上海周沁园提供, 特此申谢。)

注释:

① ⑦ 北洋机器局造币始末, 请参阅《中国钱币》2014 年第三期及2014 年第五期拙作。

② 所谓“银圆”, 泛指近代圆形的机制银币, 特指重库平七钱二分或26.7g 左右的“壹圆” 银币, 俗省作银元;由银圆一词派生出的货币单位“圆”, 亦俗省作“元”。而中国传统的用银标准是“两”,清政府以光绪二十一年(1895) 《马关条约》规定的每两重37.31256g 为准通行全国, 称“库平”,一般简化为37.3g。

③ 大阪造币局100 年史编委会:《造币100 年》, 1971 年, 第120 页。

④ 刘辉主编:《五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882-1933》册五, 中国海关出版社《海关十年报告》重印本,

2009 年, 第202 页。相关记录系载于津海关《十年报告》(Decennial Reports, 1892-1901), 受八国联军战乱及占领后成立都统衙门影响, 此报告描述较为详尽故完成及出版日期为1905 年, 得以记录银元局产制状态。按金银本位时代, 各国造币厂均接受民间备料代造金银币。

⑤ 梁启超:《各省滥铸铜元小史》(宣统二年):“铜元之滥觞何自乎?光绪二十八年冬间, 天津市面银根紧而起恐慌, 其时袁世凯为直隶都督, 谓此为钱荒所致, 于是始铸铜元以救之。———需求日盛,官局所铸, 几乎应接不暇, 仅阅两三月, 而铸出者, 数千万枚, 获利百数十万两, 世凯骤获此意外之利, 喜不自胜, 以为此源可以意挹之不竭, 益日夜鼓铸, 不遗全力。……利之所在, 孰肯相让, 于是争先恐后, 百事废置, 而惟铸铜元为务”。

⑥ 李建清:“户部光绪元宝铜元铸‪局考略”, 《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七期, 2008 年。

⑧ G. Ros:“Coi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J.N.C.B.R.A.S., Shanghai, 1917。作者为意大利驻华参赞,热衷收藏中国钱币, 此讯息来自武昌造币厂厂长。因非本文范畴, 详情另行撰述。

⑨ Richard N.J. Wright:“China-Mintage Figures 1906-1910”, T’ung Pao, Vol.2 No.2, 1976。作者理查·伟德, 英国人, 杂志中文名为《通宝》。原资料档案编号PRO Ref:FO-228-2203。现应已转存英国国家档案馆(TNA)。

⑩ 张俊英:《造币总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第193-204 页。

本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