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品鉴网

红旗渠再建设需要多少岁月?探索时代背景下的挑战

发表时间: 2024-10-30 13:31

红旗渠再建设需要多少岁月?探索时代背景下的挑战

2021年,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些年轻的观众在看完这部电视剧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感叹说:在今天这个年代,开凿一条水渠并不难。但我们看到在几十年前,10万人仅凭简单又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历时十年开凿一条大渠1500公里长的水渠,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河南的这个故事,真的不禁非常感动:这种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当下中国需要的“红旗渠精神”!

一、·

林县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更为严重的是水资源奇缺。由于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水扼住了林县人的咽喉。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想水、盼水,祈水,水成为林县人世世代代、祖祖辈辈挥之不去的强烈渴求。

林县是河南安阳下属的一个县,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从明朝至今,这里共发生大旱便有近五十次,1939 至1942 年,林县连续四年大旱,人民只能以树皮、白干土、草根、蝗虫等充饥,甚至发生过“人相食”的惨剧。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水”成为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挥之不去的强烈渴求。

新中国成立后,“缺水”仍然是林县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据建国初统计,全县 550 个行政村,就有 307 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一百多个村的村民不得不每天跋涉 十公 里外出取水。因为缺水,林县的工业建设几乎一片空白,老百姓生活贫困,女人大多远嫁他乡,外面的闺女也不愿嫁到林县,因此很多村都成了“光棍村”。

缺水之痛,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林县人的心。虽然林县人在历史上也多次试图修渠取水,但由于环境太过恶劣,这些尝试无一成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才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

二、

1954年,党给林县派来了一位26的县委书记,他的名字叫杨贵。

杨贵的家位于河南省卫辉市,那里同样也是一个比较干旱的地方,因此杨贵深深知道,水对林县有多重要。到林县不久后,他便走遍了林县的沟沟坎坎,并下定决心,要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以彻底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

1957年12月,杨贵在林县人代会上提出:“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要下定决心,让太行山低头,令淇、淅、洹、露河水听用,修一条‘英雄渠’,逼着太行山给钱,强迫河水给粮,从根本上改变林县面貌”。

修一条”英雄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在试过多种方案都失败后,林县县委在1959年决定打出去,把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进来。

方案确定后,林县县委立即组织水源勘察队赴山西考察,寻找合适的水源;同时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引水地点及渠线进行了测量,连测数次,草拟了工程方案。

1960 年 2 月7 日,林县修渠筹备会议在盘阳村召开,一场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战斗打响了。3 万多民工在长达 70 余公里的总干渠渠线上摆开劈山引水“长蛇阵”,用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大决战。

在这次修渠筹备会议上,林县决定采取“领导、劳力、物质、技术”四集中的办法,缩短开工战线,扭转被动局面。红旗渠总干渠由全线铺开施工改为分四期施工。会上还根据杨贵的提议,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第一期工程便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是红旗渠工程的最前沿,拦河大坝是整个枢纽工程的关键。修渠人不畏艰难,手提肩挑,为了在汛期到来之前竣工,林县人民分秒必争昼夜奋战修筑大坝。

为能顺利截流, 工程指挥部组织 500 名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的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在河道中央肩并肩、手挽手,奋力筑起了 5 道人墙,阻挡住桀骜不驯的激流,终于使大坝如期合龙,为红旗渠的修建赢得了一个完美的开局。

三、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一个咽喉工程。这里崖壁陡峭,石头硬得像铁似的。 通过测量,技术人员认为,在这里修明渠路线长、费工多,而开凿隧洞比较经济。该隧洞有 600 多米长,如果只有进口和出口两个工作面,工程进度就会太慢。要想加快进度,就必须增加工作面。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开辟 5 个旁洞,每个旁洞的两侧各有一个工作面。这样一来,连同进口和出口,就一共有 12个工作面了。

但开辟旁洞十分困难,需要在崖壁的额檐上打炮眼。指挥部指挥长王才书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经验丰富的任羊成

任羊成用绳子穿过铁圈拴到腰上,顺着崖上的绳子溜下来,贴近崖壁的额檐处时用铁钩子钩住崖石,然后掏出锤和钻打炮眼。先打 3 厘米~ 5 厘米深,放小炮炸出平面后,再把钢钎揳进脚下的石缝里,在钢钎上拴根绳子,让下面的两个人拽住绳子爬上来,一人扶钎,一人抡锤。就这样通过不断地放小炮,逐渐把炮眼扩大,形成大洞,解决了这个难题。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像任羊成这样的模范人物可以说数不胜数。在梨树崖、老虎嘴、珩鹉崖、小鬼脸等悬崖绝壁上,都留下了林县人民的雄姿。为了开凿石头,很多人挂着绳子山崖间飞来荡去,腰部被绳子磨出串串血泡,衣服和皮肉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1960 年 10 月,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开工。

二期工程的咽喉是开凿 600 多米长的隧道,这一任务被总指挥部交由 300 多名男女组成的青年突击完成,并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队员们在腰上拴好绳子,手执一根 2 米长的木杆,背插钢钎、铁锤等工具,下到半空中施工,人像捻捻转儿似的直转圈儿,连边上看的人都感到头晕目眩。

就是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条件下,队员们用铁钩子钩住崖壁,用钢钎一寸一寸地别石头,经过 9 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61 年 7 月底将青年洞凿通。

1969 年 7 月,林县人民竿路蓝缕,前仆后继,劈山五年,挖渠十载,总长 101.5 公里的红旗渠的干渠终于全部竣工。这条大渠像天河,像巨龙,盘绕在太行山的山腰,堪称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件杰作,被誉为我国的“第八大奇迹”。从那以后,林县真正实现了“渠道网山头,水库遍山野”的梦想。水的到来,为林县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

四、

在当时那个年代,红旗渠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有好奇的网友在网上提了一个问题:红旗渠要是现在修,得需要多少年?

提出这个问题的网友,肯定是对中国现在的基建能力不很了解。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现在的基建能力。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北京大兴机场港珠澳大桥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等标志性工程。这些工程,无不见证着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

近十年来,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使唤铁路、公路增加里程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截至2021年底,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长24.6%;新建、迁建运输机场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全国机场总设计容量超过14亿人次。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让世界瞩目。

十年来,中国在基建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还有了一个“基建狂魔”的称号。在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中,我国在桥梁、高铁、核电等各大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我国的基建水平不仅享誉全国,还成功在全球打响了名号。

全长9.83千米的帕德玛大桥孟加拉国境内连接马瓦和简吉拉的通道,是连接中国及东南亚“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通支点工程。

帕德玛河的河床全部都是砂石和黏土,松软不易受力,在这种地形上建桥,就跟在豆腐上插钢筋一样,难度极大,这也是很多国外企业都不敢承接这个项目的原因。经过研究,中国工程师决定采用将钢桩“斜插”入河床的做法来固定桩基。

为了把3米直径、6公分厚的钢管桩打入帕德玛河的基层,我们使用了全世界最大的打桩锤,经过三四年的艰苦努力,才完成了这部分工作。

正因为特殊的地形条件,帕德玛大桥的钢桁梁采用全焊接结构,主桁节点与弦杆、斜杆以及横梁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既提高了上部结构整体性,又降低了上部结构自重。同时路桥面板通过剪力钉与主桁连接共同受力,能有效利用混凝土桥面板材料特性,减少钢材用量,还能提高主桥承载能力。

针对大桥地基承载力低、河床冲刷大、地震多发的特点,中国基建人采用了超长超大直径钢管打人斜桩的办法,相较于传统的沉井基础和钻孔灌注桩,并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能较好地适应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使所有桥墩结构处于弹性阶段,保证了大桥的寿命。

五、

这十年以来,我国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在福建福清兴化湾建设了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

看国内,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全国性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看国外,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成果不断,中国基建成为亮眼名片。

读者朋友们,你们说,以中国基建现在的能力,修一个红旗渠需要多少年?欢迎在评论区说出您的看法!

参考资料:

中国日报》:《这十年,看中国基建》

央视网:《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探访中企承建的孟加拉国“梦想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