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08 14:44
“木乃伊不是埃及产物吗?怎么在我们中国也有?”
“你没看之前千禧年有篇新闻报道吗?我国江西那边还真有户人家把亲人制作成‘木乃伊’了......你说稀奇不稀奇?”
我们如前者一样,很难想象“木乃伊”会出现在咱们这儿。
但江西上饶某村庄里确实存在着,居住在那边的一个叫林观荣的老人就曾立下遗嘱:
我死后,千万别火葬或是土葬,给我找口好缸,让我“坐在里面”。
林家儿子也的确遵照父亲遗愿将之“葬于缸中”,且长久供奉在屋内。
林家儿子
此举也致使来林家串门的街坊邻居愈发变少,他们均忌惮把死者置于家中。
这一切让人觉得很是不可思议,“缸葬”居然能够将逝者变成木乃伊?
这究竟是该村子的殡葬风俗还是仅林家一户所为?
本文就让我们走进上饶罗桥街道的这户人家一探究竟。
提出此种特殊殡葬方式的老人林观荣出生于1925年。
他家世代务农故而林观荣自小就长得健硕,成年后更是长成了一米八的魁梧高个小伙,这种身高在南方江西也是少见得多。
一开始,林观荣同许多年轻男子一样很爱吃肥瘦相间的红烧肉。
图源网络
而多吃肉也的确能给其补充身体营养,从而更有力气干活儿。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林观荣忽然厌恶起荤菜来且转而吃起素食来。
最后夸张到连小小鸡蛋都不肯吃一口。
家人和乡邻都不解并总是问他原因,后者只是笑笑不作答。
因此大伙纷纷猜测林观荣要么是得了某种怪病,要么是开窍想修道了......
由于林观荣出现了不同于家人的饮食习惯,林家人便只好进行特殊的烧菜方式:
专门给林观荣准备一套锅灶厨具。
图源网络
平时,其他家人就吃着鱼肉荤腥,而林观荣则一年到头食用清汤寡水的素菜。
彼时,林观荣的儿子林上水年纪还小也正是爱吃肉的时候,他对父亲食素的行为不太理解。
然由于父亲向来对顽皮的自己很是严厉,林上水当面肯定不好说什么。
也因此,父子两人间的感情起初是平平淡淡或剑拔弩张的。
有时候林观荣听见儿子嚼肉的声音会感觉不适,不过他倒是很体贴家人而不会上前阻止。
必要时还会单独开一桌,避开家人自个吃饭,省得彼此分心。
随着年岁的增长,林上水心智成熟了点,他变得开始想和父亲亲近些。
图源网络
偶尔,瞧见林观荣独自闷头吃素的瞬间,林上水会有莫名心疼之感。
而看到儿子跃跃欲试又不敢同自己谈心讲话的林观荣,心里亦不是滋味。
可长期存在的隔阂,让两人无法像别的父子那般亲密相处。
林观荣就这么长年累月地吃着素,发展到之后更是会在重要节日里以斋戒的方式表虔诚。
再后来,他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竟专门带上粮食素菜前往附近山上的寺庙“灵山寺”,与里面的和尚搭伙吃饭。
一来二去,与寺庙僧人相交甚好的林观荣甚至于某些时日住在了里面,当起了不问世事的“逍遥人”。
图源网络
这令儿子林上水有点儿生气,生出自己被父亲抛弃了的想法。
正值叛逆期的他遂以唱反调的方式“对抗”林观荣——他不背诵父亲要其背的佛经,对父亲的谆谆教导置若罔闻。
林观荣对此也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考虑到孩子尚小还不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没有过多苛责。
不过,改善父子紧张关系的契机很快就到来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灵山寺的山路异常崎岖。
这也导致前去虔诚参拜的信徒总是要步履艰难地爬山,其中当然也包括林观荣。
图源网络
尽管寺庙离山下也就两公里多,可走起来却像隔了两千公里那么远。
林观荣每次去往寺庙的途中都会止不住地想:假如这儿能修一条方便群众登山的石板路就好了。
可由于此山地势险要,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不小,得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故而当地无人愿意冒险。
在这种情况下,林观荣下定决心自己来“开凿”出一条便利之道。
说干就干,林观荣遂与寺庙里的和尚们达成一致,后者空闲时便会协助他一起凿壁修路。
林观荣先是去周边市场上挑选采购了一些工具和石板,尔后将一块块沉重坚硬的石头运送到山上。
在这过程中他为节省费用都是凭自身气力来搬石的。
将石板放到合适的位置后,林观荣就伙同僧人开始凿孔。
图源网络
这是一桩分外艰辛的苦差事,得拿着重重的锤和凿耐心地敲打着山壁。
林观荣和一众僧人得先奋力地凿出圆孔,接着把桶内的灰泥和水涂在石板的缝隙中;
做完这一切还得等那灰泥干透了,再用大锤使劲敲打石板,直至石板能牢牢被固定住。
血肉之手长久碰着坚硬石板难免会布满骇人的血泡和脏脏的水泥,一顿开凿下来总令林观荣四肢疲惫不堪。
可他一想到事成之后能便于更多信徒登山就充满了力量。
自己修建山路除了要面对生理上的疼痛,还得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为清理斜坡,他每天都得用工具劈开崩落的石块并将之退下山崖。
图源网络
而石块“轰隆隆”滚落时,林观荣得反应迅速地躲避开,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它们给掩埋。
好在上天垂怜心慈之人,林观荣总能化险为夷。
建造期间,儿子林上水被父亲坚韧不拔的信念给感染到了。
他开始主动帮助父亲一起铺设石板,修建山路。
在众人多番努力下,他们历经三年,终于铺设好了2000级花岗石台阶!
看着越来越多的信徒能便捷地上山参拜,林观荣虽累却倍感欣慰。
而他百折不挠的毅力也受到大伙的无尽赞扬,其纷纷称彼时70多岁的林观荣为“林善人”。
经过这一事,林上水同样对父亲充满敬畏与崇拜之情。
林家儿子
父子情在共铸台阶的过程中得到完美升华。
生老病死是人类过不去的坎儿,林观荣老人也不例外。
已经是垂暮之年的他因身体缘故无法再生活于寺庙中,于是林上水为便于照顾,就让他长期居住在家里。
就算是身体不太健康了,林观荣也从未想过通过开荤来食补,他依旧喜吃各类素食。
2000年2月,林观荣患上脑血栓而被送去紧急治疗。
二十天诊治下来病情未见有好转,而他在此期间也一直没有开口说话过。
此时林上水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父亲的大限可能快到了。
他突然想起很久前父亲聊过自己的身后事,他多次强调自个死后要“坐缸”而不想躺在棺材里。
彼时的林上水未听进去,他认为届时并不是都由父亲说了算的。
但林上水没想到林观荣到了弥留之际,又再次郑重其事地旧事重提。
那是2000年的3月9日,很久没说话的林观荣用虚弱而急促的声音呼唤儿子:
“上水......你过来,我......有事交代。”
果然,林观荣的遗言还是那句话,他坚持要在死后坐缸。
其实一开始身为年轻一代的林上水并不知道何为“坐缸”。
问过一些老人之后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那是古代就有的一种葬法。
即把遗体放入大缸中密封保存起来,逐渐干燥的遗体就会形似“木乃伊”。
“这古法我在村子里也没见人使用过,怕是早就失传了,但是我爸临终前这样嘱咐我了,那也是他的遗愿,我不能不遵守。”
林上水(左)
后来,林上水如此对采访的记者吐露心声。
话说回来,交代完后事的林观荣又迫不及待想看装自己的缸是怎样的,这就使得林上水不得不迅速寻一口合适的大缸来。
他马上发动亲朋好友等一干人去搜寻,然而市面上见到的缸都不够大,难以放下一米八高的林观荣。
有人建议林上水网上看看,可是就算是加急托运也得三四天了,父亲怎可能等那么久?
林上水心急如焚的当口,一位林观荣的旧相识给予了其帮助。
这位旧友和林观荣一道虔诚参拜过,二者常在灵山寺讨论佛学,所以他得知此事后迅速向林上水提供了一家陶缸厂的信息。
图源网络
这厂子经常会给灵山寺提供相应的陶缸,便于那里的僧人来“缸葬”,可谓在此方面十分专业。
林上水马上联系了这家陶缸厂的厂长,后者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听闻此事后十分赞赏林上水的孝顺之举。
之后厂长不仅提供给他合适尺寸的陶缸还为其配备了相应的石灰等材料,也把具体的缸葬流程细细说给他听。
林观荣终于在临终前一刻瞧见了自己死后的“载物”,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随后就是林上水忙碌地进行一系列缸葬流程:
他指使找来的工匠一起将穿着寿衣的父亲的遗体放入准备好的大缸中,缸里已经提前布置好了木凳垫子等,只为让父亲“坐”得舒适些,其孝心可见一斑;
图源网络
紧接着,林上水按步骤在缸里填满木炭、石灰,只露出林观荣的头部。
然后林上水还给陶缸边沿涂上了很厚的一层桐油,也在另一个装满石灰的小一点的陶缸沿上涂了桐油;
等到两个缸边沿变干后把它们紧扣在一块,一顿操作下来,两缸牢牢合二为一。
为确保密封得严丝合缝,谨慎的林上水还用刮刀把其上的石灰糊浆抹均匀平整了,直至看不见任何微小的洞为止。
缸葬完成后,林上水把装有父亲的陶缸放在了离家几百米远的自家菜园中的一间小房子内。
不过这样并不算完成全部仪式,林观荣生前还特地嘱咐过,等到坐缸千日之后还要为其塑像处理。
就这么经过了一千天,林上水又在2003年11月份将陶缸给打开。
得益于木炭和石灰良好的防腐吸水功能,加上石灰可杀菌桐油能防蛀以及处在全封闭的状态中,被凿开后的林观荣的遗体虽然肤色较黑,可明显没有肿胀和腐败的迹象。
彼时彼刻的林上水终于明白父亲的用意了,他细心交代工匠师傅再在遗体上涂抹了一层厚厚的石膏并在其上勾画涂色。
在这之后为防盗,林上水还特意让人又用樟木雕塑重制了一尊人像,分别给之穿好衣服,颇有“迷盗贼之眼”的意思。
之后林上水把塑像后的陶缸供奉在家中二楼,如此一来,他似乎能感受到父亲从没有离开过自己一般。
他时常在那里焚香参拜,一如当初虔诚的父亲。
但围绕林观荣“缸葬”的闲言碎语不见少。
村民虽然肯定这两父子为大家做出的贡献,但对这一神秘葬法还是颇为“心有余悸”的。
有人甚至传言每逢经过林家,似乎都能听见里头传来念经的声音;还有人说可以瞧见林家院中常有模糊影子飘过。
这些诡谲流言使得林家被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也导致鲜少有人敢去林上水家中拜访。
林家的一些长辈也曾指责过林上水为何不让老父亲入土为安,非要搞另类?
对此,林上水虽有小小苦恼过却不曾后悔。
或许他在潜移默化中也受了父亲的影响,坚定在维护决心吧!
林上水
关于民间缸葬,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不过就林上水进行缸葬流程的花销来看是属于“过分隆重的丧事”了。
结合他家一般的经济情况观之有些不可取,毕竟主流提倡节俭办丧。
加上将遗体放置家中的做法,让一些人情理上难以接受,也有碍于林家的人际关系交往。
不过抛开这一切来看,林上水谨遵父亲遗愿义无反顾践行的做法亦宣扬着一份值得人尊敬的传统孝道。
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父慈子孝”的意境。
参考资料:
江西一孝子遵遗愿将父制成“木乃伊”------江南都市报
村民遵遗嘱将父制成"木乃伊" 7年多不腐------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