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2 19:23
知道《繁花》这部书还是听说有部电视剧《繁花》获得了“白玉兰奖”的多个奖项。看到有的评论说电视剧和小说内容大相径庭,我还是迟到的在今年夏天购买了这本多年前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一、小说里我用红笔标注的内容
1、卖蟹的陶陶“七花八花”所以他老婆“芳妹,真也是厉害的角色,老公不太平,每夜就多交公粮。”——市井小说,少不了风花雪月,男女之调侃。
2、阿宝第一次与汪小姐做生意,汪小姐多次提及丈夫宏庆,颇多不满,阿宝始终装聋作哑。阿宝知道“做成每一笔生意,结汇之后,照规矩支付佣金,不牵涉感情,如果两人有一丝暧昧,就要一作二跳,麻烦不断。”——与生意伙伴上床,分成就算不清了。
3、陶陶给沪生讲卖鱼的女人和卖蛋男人偷情被当场抓住的时候,“前后弄堂,居民哗啦啦啦通通跑出来看白戏,米不淘,菜不烧,碗筷不摆,坐马桶的,也跳起来就朝外本,这种事体,前年难得。隔壁一个老先生,以为又要搞运动了,气一时接不上,裤子湿透。”——上海的幽默写的情景再现。
当把小说引子看完,我写了——此种一句一句对白的小说语体,读起来宛如吃水煮花生毛豆。
4、康总和梅瑞两个人夜间田野春游时,康总眼里的梅瑞“表面是矜重,其实弄烟惹雨,媚体藏风。”——这样描写夜间单独同行的非老婆的女人,真是笔法细腻,入骨入髓。
5、“十三点。”——这以前很少听说的上海话,即是打情骂俏,又是互损;是山药蛋派的死鬼、不扯流,还是憨白、不要脸。我倒是觉得“十三点”文明程度和包涵度高。以后多用“十三点”,少用憨白,这样的话能免除好多白眼。
6、康总看梅瑞母亲的化妆照片“年近五十的风韵女人,玉色摹本缎子裙,腰围绝细,双峰丰隆,S身段,娟媚夺目,添一分太晕,减一分太素。”——作者真不想把“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糟蹋给梅瑞母亲。
7、第二章,看完后——市井小说,历来离不开男情女爱,其实社会也是如此,能有几个工作写呢。从来看小说如此,这本小说对话式描写而且是短语,也许这是上海人快节奏的表现形式吧。
8、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过沪生、阿宝、小毛的模样。只是在第三章结尾处用理发店王师傅的一句话写过沪生“戴眼镜的小子”。——后来能当了律师,也是应该戴眼镜的。
9、阿宝问沪生白萍有消息吧。沪生说,极少来信了阿宝说,1989年公派出国,讲明三个月,现在五年不止了。——作者在这里把八九十年代公款留学不归的给揶揄了一把。
10、阿宝、沪生、陶陶、范总四个人喝多后,在九十年代苏州大街上、水塘栈道边游荡了一夜。“月轮残淡,鸟鸣啁啁然,缄默坐眺,姑苏朦胧房舍,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我们中老年人,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这么个醉酒的历程吧,如果没有赶紧在四十二岁前补补这一课。
11、第五章第一二节,把邮票、上海的花花草草描写的细致绘色。作者的文字功底以及对生活对上海的热爱可见一斑。也把阿宝、蓓蒂情窦初开写了出来。——阿宝和蓓蒂的两小无猜的境况,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少有成为伴侣的希望。第五章,整体来说,是回首上海的风情片,怪不得“茅盾文学奖”。
12、第六章,陶陶、大碟机、原装大碟、舞厅。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让人们压抑的本性释放得有点快。华北内陆城镇相对于上海沿海地带晚来了几年,我们这个五线县城是9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大街上、拐弯抹角的地方都有闪烁的霓虹灯和半夜寻夫的烈女柔情。
13、第六章第二节,描写了梅瑞姆妈婚前婚后的衣服穿戴,我真是开了眼,上海的女人真是会穿衣服,就是六七十年代都是如此的引领潮流,当年我们还是粗布、棉裤,塞一疙瘩棉花套子当卫生巾用。怪不得七八十年代我们村里找外地人打衣柜做茶柜都要用彩笔写上上海两个美术字体。
14、第七章,蓓蒂与阿宝、阿婆到绍兴。对阿婆人生境遇的描写真是悲悲惨切。阿婆这个年龄段的人,真正是经历了旧中国、新中国曲折心酸的历史,以后的人们是体会不到了。
15、文物犯罪。小说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的文物犯罪之严重,进行了侧面的重点描写。常熟徐总豪宅文物的数量和价值,以及小说对西北一带文物盗窃的点题,更有甚者文物贩子丁老板把非法得来的文物居然要开国际考古讨论会然后出版一本书,何等的猖狂。
16、嬢嬢。小说里阿宝的嬢嬢 应该是他的婶娘,晋南的绛州府把和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邻里邻居的女人叫“妈妈”,也就是相当于阿姨。我小时候,把和我奶奶年龄相仿的人叫做“niang niang”这两个字是写作“娘娘”还是“嬢嬢”。
17、“钥匙有四只牙齿”。潘静和陶陶经历歌厅火灾后,潘静给了陶陶自己房子的钥匙。潘静媚软说,我要你陪我。陶陶不响。捏紧裤袋的房门钥匙,钥匙有四只牙齿。——这是要男人们警记——其她女人的钥匙是带牙齿的,牙齿是会咬人的。
18、第十一章。描写六七十年代上海曹杨新村“两万户”房型居住地人们的生活居住场面,能令人联想到周星驰电影《功夫》里边的那个大杂院,镜头一推到底:走廊,灶披间,厕所,房前窗后,木托板声音,炒相骂,打小囡,骂老公,无线电声音,啦胡琴,吹笛子,唱江淮戏,京戏,咳嗽吐老痰,量米烧饭炒小菜,整理新鲜猪肺套进自来水龙头,嘭嘭嘭拍打……树下有螳螂,小草,蝴蝶飞过,树叶与蒿草香气,大蒜炒豆干,闷大肠的气味,工厂的化学气味……烂污撒到马桶圈上,底下的水泥槽子里,月经草纸,“米田共”,堆成山,竹丝扫帚也推不动……。
——没有长久的底层生活,这样的文学作品是写不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作家柳青在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定居14年,扎根于农民中间,最终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历程。当今时代,看着电视剧中那些光鲜亮丽的演出农村场景,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谈情说爱、勾心斗角、霸道总裁爱上保洁阿姨的作品,真的是无语。
19、阿宝小阿姨说阿宝大伯是“叫花子吃死蟹,只只鲜。”这个大伯 年轻时“我全部吃到家了,中饭夜饭,夜宵,公司菜,焗蛤蜊,焗蜗牛,虾仔大乌参”,中年时每每去弟弟家蹭饭,自言“开销实在难,我只能做瘪三,每日吃咸菜,吃发芽豆。”老年时却和兄弟们争财产不可开交。——我们周围的兄弟妯娌们这样的人何其多。
20、十一章第二节,描写小毛、沪生去南昌公寓见到姝华后,三个小青年工人阶级抄家的描写片段。我一度怀疑这样的描写能在茅盾文学奖评选获奖,或者来说也没有被删减。
“小毛说,学生抄家,一般就是偷书,弄回去看,互相传,工人抄家,是揩油,弄一点是一点……”“姝华说,工人,等于农民,到城里来上班,想不到错过了农村‘土改’,分不到地主富农的一分一厘,……憋了一口气,好不容易又碰到了抄家……人的贪心,是一样的。”
同样的在十三章第二节小毛和他的师父、金妹、建国几个人在吃酒吃菜的时候也有描写。“师父说,我是看透了,讲起来,是斗阶级,其实跟过去的帮会,党派搞罢工差不多,一个朝东、一个要朝西。建国、荣根两兄弟一个是十九、一个十八,小勇十七。小毛最小。”
小毛、沪生这几个十六七岁的小屁孩怎们能懂这么多,我觉得第一是上海的小青年成熟的早,第二是他们好多话是听父母听周围的人说的,第三,是作者想借他们说点感受。李佩甫的《生命册》也比较详细的描写了那个年代的一些农村斗争,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看来,整体上茅盾奖的评选还是开阔的,文学主导的。